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

2020-09-02 05:0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雕塑摄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广西桂林541199)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魂”,乡村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着文化历史的发展推进。艺术也是文化的一分子,受时代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的影响。视觉艺术以塑造物态化的艺术品,打破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沟通屏障,以形象、直观、感性的视觉语言传达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同时,艺术的“美育”功能也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视觉艺术既能为乡村“塑形”,也能助力乡村“铸魂”,是一股助推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一、视觉艺术的内涵

视觉艺术,即“可视、可观”的艺术,“根据中央美术学院朝戈教授的阐释,可分为‘视网膜艺术’和‘视觉艺术’”[2]。“视网膜艺术”注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摄影等。“视觉艺术”则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情绪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反映的事物也带有更强烈的主观造型和色彩,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其中,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属于传统的视觉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则是现代出现的一个新兴学科,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改善、提升着人们的生活,是近年来广受大众喜爱、广泛运用的视觉艺术形式。

二、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用的特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视觉艺术有机会“接地气”地与乡村文化融合。乡村文化赋予了视觉艺术新的生命力,而视觉艺术也以高度的融合性和独特的审美性承载着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新时代使命。

(一)融合性

艺术一直以来就以强烈的“包容性”与其他文化有机融合,创新发展。例如,艺术与宗教的融合,有了经典之作《最后的晚餐》《创世纪》的问世;艺术与历史的融合,有了震惊世界的流水别墅、苏州博物馆的诞生;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有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终结者》《黑客帝国》的“屠榜”等。我国的乡村有着大自然眷顾的“自然美”,有着岁月沉淀的“传统美”,有着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心灵美”。这些“美”吸引着、激发着视觉艺术运用艺术语言、艺术技艺去逐层解读、淋漓表现、大力传播乡村文化的“美”。视觉艺术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二)审美性

“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3]。我国乡村的美不言而喻,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绝不应仅停留在挖掘乡村美和传播美的形式上。艺术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4]的。视觉艺术发挥现实主义精神,用“再现美”的艺术视角帮助村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发扬浪漫主义情怀,用“艺术美”的作品重塑村民正确的审美观念;守望理想主义信念,用“艺术美好生活”的效益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和自信。

三、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形式及功能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设计艺术等门类。它们虽有其各自的表现语言,但均属于视觉艺术的造型工具,都以传达视觉美感、启迪思想智慧为目的。乡村村民通过对根植乡村文化内涵的视觉艺术的审美体验,在其艺术功能的熏陶下,产生与创作者的艺术共鸣,进而焕发村民思想精神面貌新活力,提升价值观念,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一)绘画形式的美育功能

艺术家爱德华·希尔说过:“绘画是在一个平面上画符号、画线或雕刻的行为,广义上来说,是另一种语言表达形式。”[5]绘画是视觉造型的简单工具,它使创作愿望得以实现,将视觉、知觉和精神进行融合,唤起想象。在绘画创作的精神世界里,是在消除混乱思绪后主观意愿、情绪、情感的流露、表达、宣泄,让创作者的心境得到安抚与涤荡。绘画具有的美育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类“需要”五个层级的划分理论看,绘画创作活动的超越性让创作者产生“高峰体验”的情感,从而满足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村民这一主体,只有村民心系乡村,才能重新焕发乡村的新活力。绘画无疑是开启村民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乡村美,又通过视觉艺术的绘画造型传达他们内心热爱乡村情感的“钥匙”。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4年因本土艺术家林正碌“人人都可以绘画,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项目的注入,免费教授村民绘画。几年发展下来,漈下村的村民一边手拿锄头,一边手握画笔,围绕乡村生活用油画丰富的形与色进行创作,并将作品转化成文创产品。绘画美化了漈下村的气质,也美丽了村民的心灵,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激活了漈下村新文化基因。现在的漈下村因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和绘画爱好者,其中很多长住几月都不舍得离去。曾经贫困闭塞的古村落因绘画艺术变身为时尚之村,实现了乡村振兴。

(二)摄影形式的纪实反省功能

摄影的英文是“photography”,是由单词“光”(photo)和单词“画”(graph)组成的复合词。广义的摄影指的是“从拍摄的构思到拍摄,再到冲洗、印制、放大、特技加工等暗房制作或计算机图像处理为止的照相技术与艺术的总称”[6]。狭义的摄影是指“运用一定的工具(如照相机)将有亮度的人或物的影像记录并相对持久地保留在感光材料上的过程”[7]。摄影是一种视觉效果强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高清镜头对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摄影的纪实功能引发观赏者对作品背后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在思想上引起与摄影者的共鸣。

当代艺术家渠岩,由开始的绘画和装置艺术转向摄影,他用镜头直视社会问题。带着摄影机走访了山西等地的乡村,在2005—2008年间创作了后来在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均引起了较大反响的“人间三部曲”摄影作品:反映乡村权力失语和行政不力现实的《权力空间》,表现乡村医疗状况严峻和矛盾的《生命空间》,反映乡村信仰扭曲和畸形化的《信仰空间》。此后,他辗转全国很多省份的乡村,以摄影作品反映出中国底层乡村生命状态的现实问题。于是他在2007年发起了一个艺术乡建和社会实践项目——许村计划。渠岩将“艺术”融合乡村,通过修复乡村的社会秩序、价值体系来重塑乡村的“主体性”,从而振兴乡村。因此他制定了“许村计划”,其中包含“许村宣言”“许村艺术节”“许村艺术公社”“许村论坛”等。经过十多年“艺术乡建实践”的许村依然“隐居”在太行山下,但它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乡村。摄影这一表现形式虽不是许村振兴的直接举措,但渠岩却因为“人间三部曲”的纪实摄影作品,引发他思考、探索乡村(包括许村)衰落的内因。摄影作品中记录的生命三大空间是“许村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后续实践项目实施的重要领域。没有“人间三部曲”纪实引发的反省,就不会有渠岩的“许村计划”,更不会有许村的振兴。

(三)雕塑形式的移情功能

雕塑是“以物质性的实物形体而塑造的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一种艺术”[8]。雕塑包括在石、骨、牙、木、金等材料上的“雕”“刻”和在黏土、树脂、石膏等材料上的“塑”三种方法。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以形写神,注重意境的表达。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雕塑是移情之艺术,以意为先,笔随其后,胸有成竹,抒发胸怀,与观者意会,心意相通。雕塑的外在形象、面部表情、动态姿势、气概神情是雕塑语言的要素,形象、造型、体量则是雕塑语言的技巧。移情功能的雕塑使观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乡村中的雕塑,其材料来源于乡村物质,主题围绕乡村生活,内涵旨在乡村精神,这些都成为乡村移情之技法。形象上村民喜爱,立意上村民领会的“乡土”气息雕塑作品则是乡村移情之特色。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2009年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靳勒的带领下,把只有十三户的小村庄改造成了一个天然美术馆,每家每户都成为一个小展厅。通过电影节、艺术展览的举办,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美院的学生吸引到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与村民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和开展艺术活动。雕塑陈列于村庄四周,文字刻在山崖上,影像投映在山体中。村里还设有艺术工作室、陶窑,手工艺(刺绣、编织等),让有兴趣的村民也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石节子村因“艺术”的介入由原来的闭塞转变成令外界刮目相看,因雕塑作品而名声大噪,石节子村的雕塑传递着石节子村的宁静与朴实,使它成为“艺术乡建”的典范之一。

(四)环境设计的实用功能

环境设计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空间为任务,给人们提供舒适、愉悦的空间体验。因此,环境设计以实用和审美为其本质。我国目前出现村民逃离村庄,涌入城市安家落户的“空心村”现象,这是村民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和盲点,失去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自信。因此,环境设计有义务“微调”乡村的“形”,助推乡村文化空间的重塑,从而留住村民,凝聚乡村的“神”。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吕品晶带领团队对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的板万村进行整体环境的改造。吕品晶秉承保护村落物质文化,振兴布依族传统工艺,传承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对板万村的公共空间系统、村内道路、排水和污水系统、建筑整体风貌进行了整体的改造(见表 1)。

表1 板万村整体改造措施

在公共空间系统改造上,不仅要让公共空间成为村民们集会、议事的空间,更是布依族手工艺传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的场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村内道路、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聚落的前提下,将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卫生品质引入板万村,采用生物分解手段,利用排污罐来改造村内的排水、污水系统,以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在建筑整体风貌的改造上,要保持协调统一。在民居建筑功能改造上,充分考虑布依族村民的传统手工艺,将他们的生活与生产空间进行兼顾协调设计。在生活空间上进行现代改造,增强卫生性、舒适性。在生产空间上,要充分考虑个体的手工艺特长,有酿酒特长的村民,在其民居里设计酿酒和存酒空间;有制陶特长的村民,在其民居里设计制陶、晾陶、烧陶的空间等。在建筑工艺的改造上,要充分考虑新、旧民居现状,对新民居,采取添加土壤固化剂的抹泥特殊工艺,既保持传统风貌,又增加良好防水、热工性能;针对破旧不堪、废弃倾斜的老民居,聘请村内能工巧匠进行传统营造技艺的修缮。采取扶正、换瓦、换建筑部件的措施,以保持建筑民居原有风貌。在小学校舍的改造上,增加图书馆、厕所、食堂、天光艺术教室、儿童之家、乡土教室等空间,实现基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从孩子抓起,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通过整体改造,布依族古民居建筑群得以较为完整的保护,被誉为“最后的布依家园”,为布依族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空间,板万村的振兴名扬海内外。

四、结 语

视觉艺术以独特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以多样的表现形式传递出乡村文化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乡村文化丰富的内涵也为视觉艺术的多彩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因此,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视觉艺术的介入,而视觉艺术的实践也需要乡村这一沃土。视觉艺术势必在艺术精神与乡村文化价值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以百花齐放之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雕塑摄影
巨型雕塑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写实雕塑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