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在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了持续改善农民的如厕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农村传统的如厕方式是整治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重视,如果将最原始的便溺场景定义为厕所技术的“1G”时代,将男女隔开的旱厕定义为厕所技术的“2G”时代,那么水冲厕所显然是厕所技术的“3G”时代。当下所经历的应当是扫清“3G”水冲厕所未曾覆盖到的盲区,并开启“4G”厕所技术的试点。
2.1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临夏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无力承担改厕后的水费、电费及运行维护费用,只有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尽量降低改厕的建造成本和维护使用成本,才能保证改厕真正实地落实。
2.2 农村居民的观念相对落后。对于临夏州地区农村的村民来讲,传统如厕观念可谓是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并不是一件易事,对当地旱厕改革,不能简单认为修建干净卫生的新厕所就能实现,政府强制要求村民修建新厕所,只是改变了厕所的表面,真正需要所改革的还是村民的如厕意识,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厕所与生活质量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2.3 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谷多,平地少,偏僻落后,干旱缺水。建造水冲式厕所显然不符合当地缺水的气候特点,需要因地制宜推行厕所改革。
3.1 要强化经济适用。临夏州属于是深度贫困地区,只有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尽量降低改厕的建造成太和维护使用成本,减轻村镇的管理成本,才能保证改厕真正落地实施。
3.2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可以让广大贫困地区农民拥有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体面、便捷的如厕环境,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的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和精神需求。
3.3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并确定群众接受、使用方便、经济适用、易于维护的改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
3.4 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原则。临夏地区农村遵从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传统哲学,深受农耕文明影响,沿用“土盖粪便堆肥”的如厕方式,形成以人粪尿作为有机肥的传统。
4.1 技术机制—旱厕的绿色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是厕所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坚持人性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技术创新方向。本研究借鉴农耕文明以人粪尿作为有机肥的传统,将现代环卫设备的五个环节(储存、清掏、运输、处理、倾倒或回用)整合为一体,利用原位处理技术,将粪污进行现场无害化处理,按照“农田取土、储存、输送→粪便的收集→粪土的拌和输送→堆肥仓及熟化发酵→清理并运至农田”的工艺流程(如下流程图),设计一种“家居式整体环保旱厕”,使其具备安全、健康、便利、节约的绿色元素,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4.2 受益机制。
(1)改善临夏州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土冲厕所”的推广既可以提供卫生、舒适、安全、体面的如厕环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可以引导农民转变生活观念,树立“大健康”理念,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2)保障健康、安全。改厕是保障人民健康,防止疾病传播的治本之策。武汉新冠疫情的教训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厕所革命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必须坚持“健康安全”的改厕原则,凸显其健康效益。
(3)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家居式整体旱厕”可以提供卫生、舒适、安全、体面的入厕环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可以引导农民转变生活观念,树立“大健康”理念,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4.3 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并存机制。
(1)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助力临夏州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临夏州贫困地区农村的环境管理落后,人居环境生态脆弱。建设“土冲厕所”可以实现人粪尿无害化处理回田和污水零排放,还可以实现粪尿资源化利用,将垃圾中的有机垃圾(菜叶、树叶、餐厨垃圾、果蔬垃圾等)作为堆肥原料,再拓展到将农户个体养殖的畜禽的粪便作为堆肥原料,从而实现农户日常生活中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将这些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既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又可以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作物品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肇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厕所革命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而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产业,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厕所革改革是环境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将改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土冲厕所”的推广改善乡村环境是临夏州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我们应该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宣传,强化管理这些措施,尽快落实土冲厕所的实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