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艳 许海丽 罗柳虹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 51800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心脑血管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给予脑卒中患者开展脑卒中介入术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障碍,而吞咽功能障碍是引发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诱因。卒中后出现的吞咽功能障碍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其出现脱水、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和呼吸道阻塞等,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2]。为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脑卒中介入术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摄食管理预防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介入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50例)与试验组(50例)。参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8.26±6.17)岁;病程10~26d,平均病程(21.67±4.25)d;偏瘫部位:右侧26例,左侧24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3例,脑出血27例。试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8.92±6.93)岁;病程11~28d,平均病程(21.76±4.61)d;偏瘫部位:右侧28例,左侧22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2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观察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经脑部CT确诊为首次发病;患者出现吞咽障碍,且经洼田饮水试验,分数≥2分;意识清楚;无发热和肺部感染等症状;患者及家属对本观察知情,并同意加入。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丧失意识者;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开展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及作业疗法。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吞咽—摄食管理,具体为:(1)基础训练:包含屏气—发声训练、构音训练、周围肌肉训练、咳嗽训练等。(2)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要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在给予患者进行吸痰时,需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免其呼吸道受到感染。若是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应给予其进行密闭式吸痰。在吸痰管插入的过程中,需保持动作轻柔稳定,减少导管对呼吸道黏膜的接触。在2次吸痰之间,应给予患者进行吸氧,以免患者出现血氧过低。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使用咳痰机辅助其进行咳嗽。若患者痰液较多,可通过机械振动帮助其进行排痰。(3)吞咽感官训练:指导患者加强腮部、面部、舌头、咽喉、下颚以及呼吸功能训练。唇部运动包括抿唇、闭口和噘嘴等。或由康复治疗师使用纱布对患者的舌头往各个方向牵拉,进行被动运动后,再指导患者使用舌头往各个方向开展主动运动。呼吸训练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吹气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以及吸气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为5~10min,2次/d。张口运动为指导患者将嘴部张至最大,然后维持5s,随后放松,休息2s后,再重复进行运动。(4)吞咽姿势改变: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调整其身体或头部姿势,缓解其吞咽功能障碍。头部姿势的调整方式包括低头吞咽、头颈部旋转、头部后仰、侧方吞咽、交互吞咽与空吞咽以及由仰头向点头吞咽。身体姿势调整方式为:使患者尽量保持坐位进食,若其身体状态不允许,可将床头摇至30°~60°,使其颈部向前倾斜;偏瘫患者则将其侧肩部垫起后,让喂食者于患者健侧进行喂食。(5)饮食干预:在给予患者采用吞咽—摄食管理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指导患者逐渐改变饮食效果,同时可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对食物形状进行选择。吞咽能力在中度及以下的患者,可给予其比较容易吞咽的半流质食物,可将食物制作成为糊状。进食量先由小量开始,在逐渐增加。为了防止患者出现食物滞留,在其每次吞咽食物后,可进行反复空吞咽,使食物能够完全咽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情况、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和再住院率对比。分别让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0d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检测患者的吞咽功能,指导患者选用舒适的坐位后,让其饮用温水30ml,观察患者饮水情况,并做好时间记录;其中,1级为患者能够将水一次性喝完,且无呛咳发生,用时<5s,则计为0分;2级为其能一次性喝完,出现呛咳,用时<5s,或需分2次将水饮完,无呛咳,用时>5s,则计2分;3级为其能一次性喝完,出现呛咳,用时>5s,则计4分;4级为需分2次以上将水饮完,出现呛咳, 用时>5s,则计6分;5级为饮用水时出现多次呛咳,则用时>10s,则计8分[3]。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再住院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吸入性肺炎和再住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再住院发生情况对比[n(%)]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4倍。而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不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多是疾病引发的并发症所致。其中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就是该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总患者人数的5%~30%[4]。吞咽功能障碍可能会因此引发窒息、吸入性肺炎以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目前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5]。本文结果中,治疗后试验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这是由于给予患者采用吞咽—摄食管理,能够对其吞咽感觉、周围肌肉、咀嚼能力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使其吞咽功能能够得到改善,提高患者对吞咽能力的自主控制能力,进而减少了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6]。本文结果中,试验组吸入性肺炎和再住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这是由于吞咽—摄食管理提高对患者的咽喉部、唇、咀嚼肌、和舌部等吞肌肉群进行训练,使其肌群的协调性和力量,进行呼吸训练能够清除患者进食后咽部食物的残留,还有助于排除痰液,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进而减少了感染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给予饮食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增强抵抗肺部感染的能力,进而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感染率,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进而减少了再住院的发生率[7-8]。
综上所述,给予脑卒中介入术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摄食管理预防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使其再住院率得到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