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卫 杨迎宇 周毅彬
(1.上海市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901; 2.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33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蚊虫所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如居民小区的数量不断增加等。目前上海市主要蚊种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的孳生场所已发生着改变。通常白纹伊蚊的重要孳生场所为小型容器积水和轮胎积水等(段金花等, 2008),而现在雨水井已成为城市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场所(王飞等, 2018)。同时因雨水井分布面广、数量多,蚊虫孳生地控制的难度也增大。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也是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密度上升增加了这些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发生了上海市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报告了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登革热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登革热目前无有效疫苗,疫情防控的主要措施为控制蚊虫密度,杀灭蚊虫。本次采用的0.5%吡丙醚颗粒剂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蚊幼虫化蛹和羽化的作用,蚊幼虫接触该药剂后于蛹期死亡,无法羽化为成蚊(冷培恩等, 2016)。本研究通过在居民区使用不同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观察居民小区灭蚊效果,为推广居民小区适宜的灭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0.5%吡丙醚颗粒剂(南通功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防治蚊、蝇幼虫的新一代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明显阻碍蚊、蝇幼虫化蛹和羽化的作用。
在上海市宝山区选择3个以箅子型雨水井为主的居民小区,A区:某公寓小区作为小剂量组;B区:某一村小区作为大剂量组;C区:某六村小区作为对照组。各小区间相隔500 m以上,环境条件相似。A小区相对独立,周边为单位和仓库,没有与其他小区相连。小区面积8.1万平方米,内有箅子型雨水井300多个(图1)。B区和C区分别与其他小区相连,面积分别为8.8万和5.8万平方米,内有雨水井分别约为350和250余个。箅子型雨水井口径大小为42 cm×33 cm。
图1 雨水井
研究时间为2019年5—10月。5月上旬开展成蚊和幼虫的控制前密度测定,5月中旬起每月中旬在3个小区开展孳生地治理,在A和B区雨水井不能清除的积水投放0.5%吡丙醚颗粒剂。6—10月每月上旬分别在3个小区开展控制后密度监测。
1.3.1试验区的控制措施:街道除害站专业工作人员在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每月中旬一次对A区和B区进行清除伊蚊孳生地的处理,同时对雨水井等不能清除的积水投放0.5%吡丙醚颗粒剂,B区大剂量组:0.5%吡丙醚颗粒剂剂量每个雨水井投放1勺(2 g)。A区小剂量组:0.5%吡丙醚颗粒剂剂量每个雨水井投放半勺(1 g)。
1.3.2对照区的控制措施:街道除害站专业工作人员每月中旬对C区进行清除伊蚊孳生地的处理,但是对雨水井等不能清除的积水不采取任何灭蚊措施。
1.4.1根据GBT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采用停落指数进行白纹伊蚊成虫密度监测:在3个小区分别设置3组人诱停落法实验组,共计9个人诱停落法监测点。每个小区分别放置在小区对角线的两端和中点位置。每组2人(1人引诱1人捕捉),定人、定时、定点监测。引诱人员暴露右测小腿,于16:00—16:30捕捉小腿上落数的成虫,并鉴定种类、计数。
1.4.2实验室伊蚊幼虫羽化率观察:调查发现3个小区雨水井有积水的约占12%,其中有幼虫的约占80%,部分雨水井水量非常少,无法采集幼虫,部分雨水井无法打开,实际可采集的雨水井约15个,随机抽取5个,每个雨水井采集3勺蚊幼虫和1 000 mL水,带回实验室用纱布盖住容器,观察幼虫死亡和羽化率情况。
利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然后将数据导入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不同组别间白纹伊蚊密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的Kruskal-Wallis方法,幼虫羽化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共开展停落指数法成蚊后密度监测5次,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白纹伊蚊密度有显著差异(H=10.131,P=0.006)。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大剂量、小剂量组白纹伊蚊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大剂量与小剂量组之间白纹伊蚊密度无显著差别(调整后的P值>0.05)。结果见表1。
表1 白纹伊蚊停落指数法效果比较
后密度监测共计采集幼虫5次(表2),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监测数据大部分羽化率为0,故需将5次监测结果合并,合并后3组间白纹伊蚊幼虫羽化率不同(χ2=1565.524,P<0.05),再进一步做两两比较,结果发现: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白纹伊蚊幼虫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10.606,P<0.05;χ2=1070.008,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白纹伊蚊幼虫羽化率无显著差异(χ2=1.679,P=0.195)。
表2 不同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控制白纹伊蚊后幼虫羽化效果比较
实验期间,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每次的相关密度指数见表3。两组的成蚊相关密度指数均小于6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幼虫的羽化率相关密度指数均小于50。大剂量组合小剂量组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经过spearman 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900(P<0.05)。试验期间平均RPI见表4。成蚊相关密度指数平均为39.91,幼虫羽化率相关密度指数平均为27.14。
表3 白纹伊蚊相关密度指数的比较
表4 不同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控制白纹伊蚊平均密度的效果比较
白纹伊蚊是上海地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控制其孳生场所能有效降低其成蚊密度,从而降低登革热发生的可能(周毅彬等, 2009)。白纹伊蚊多孳生在居民区及其周围的小容器积水,住宅附近的缸、罐、盆、钵、废旧轮胎、竹筒、树洞、植物容器等雨水的积水中,喜欢在阴凉的小容器积水产卵。随着城市化进程,居民区内雨水井已成为白纹伊蚊孳生的重点场所之一,尤其是箅子型雨水井和井盖上有孔洞的雨水井。由于雨水井内的积水无法清除,造成白蚊伊蚊幼虫大量繁殖。雨水井内使用杀虫药剂杀灭蚊幼是可行的选择。本次研究使用不同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处理居民区内的雨水井,比较灭蚊控制效果。
试验结果显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的成蚊RPI除一次以外,都小于50。说明大剂量与小剂量0.5%吡丙醚颗粒剂在控制白纹伊蚊成蚊均具有显著效果。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之间的RPI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本次试验中的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取得了相接近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控制效果,说明使用小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即可达到相同的控制效果。
从幼虫的试验结果看,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投药后,其伊蚊幼虫的平均羽化率分别为0.6%和0.21%,无显著差异,说明使用小剂量的0.5%吡丙醚颗粒剂,能达到相同的控制效果。
雨水井是城市居民区常见的建筑构造,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雨水井结构的底部与排水孔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用于沉淀垃圾),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高度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积水(高强等,2016)。上海市宝山区历年监测数据显示,梅雨季节或雨量偏多时,雨水井积水中的伊蚊孳生阳性率在90%以上,不流动的雨水井积水成为伊蚊的重要孳生场所,而且在居民小区道路两边的雨水井数量众多,每个雨水井打开检查并投药,人工成本较大,处置具有难度。现场雨水井投药作业,需要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环境污染影响小,又能达到控制伊蚊密度的效果。而吡丙醚作为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以及对多数非靶生物无害等优点(周小洁等,2018),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适于在雨水井推广使用。按每个雨水井1克的投放量,每月一次,不用打开井盖用1 g定量投药容器直接投放药物,用较小的投药量,较少的人力成本,达到控制成蚊密度的效果。
0.5%吡丙醚颗粒剂在现场控制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沙制颗粒剂密度大于水,沉于水底,不易被雨水冲走,缓慢释放有效成分,在水体中持续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综上所述,使用1 g/雨水井的0.5%吡丙醚颗粒剂控制居民小区蚊虫密度具有实际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