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9-02 12:09滕丽华
乡村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纯收入农民收入基础设施

滕丽华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其最直接的体现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省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间接体现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吸纳农村部分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经济学者Hirschman曾提出,直接性生产的投资在投资积累之前进行,经过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再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促进直接生产性部门收益持续增长[1]。目前,大多数农业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为准公共产品,所以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如农村水电站,其受益的群众不仅仅限定于某一特定的区域,还惠及全国。林毅夫研究指出,水电等生活设施可以促进农民购买能力提高,有效刺激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2]。郝二虎等基于2003—2010年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认为,农村水利存量的增加对农民增入有正向作用[3];郭劲光等分析得出了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贫困具有重要作用[4]。在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中,唐国华分析发现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科技产生的影响[5];李谷成等却发现农电设施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影响,灌溉降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显著[6]。在农户获益方面,刘晓昀等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人均净收入的增长与户主教育程度呈正比,即户主教育程度越高,农户从中受益越大[7]。

综合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本文将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2007—201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 模型与实证方法

1.1 基础模型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基础模型。在各项指标数值处理上,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和指标量纲不同等问题,对原有模型进行了取对数。基础模型如下:

式(1)中,Y是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B是衡量农业基础设施的指标,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O是其他投入。

1.2 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检验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是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全局莫兰指数是检验整个空间变量的空间聚集情况。计算方法如下:

在进行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计量分析前,先要进行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其中,空间邻近矩阵的设置为W。W取值为0或1,如果W=1,表明省份i与省份j相邻;如果W=0,表明省份i与省份j不相邻。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形式为Wij=1/d2ij,基于此式生成距离倒数平方的矩阵。

2 指标选取与数据平稳性检验

2.1 指标的选取

本文主要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本文确定研究对象为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之外的31个省份,确定样本区间为2007—201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共获得31个省份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2.1.1 被解释变量:农民收入水平(inc)。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变量,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取对数。

2.1.2 核心解释变量:农业基础设施。本文从生产性基础设施出发,以乡办水电站个数(rhs)和有效灌溉面积(eia)为指标。

2.1.3 其他控制变量。为了使模型更加稳健,本文选取了农村劳动力(lar)、农业技术进步(tec)、财政支农(fsa)、农村教育人力资本(edu)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rec)5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为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除农村劳动力和财政支农外,各变量取对数处理,各变量的统计表如表1所示。

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要对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当数据具有平稳性时,本文利用LLC来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从表2可知,各变量的偏差校正统计值都是负数,所有的P值均小于0.05,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这说明所选择的面板数据是平稳的。

3 实证分析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对2007—2017年我国31个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莫兰指数(I)均大于0,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无空间自相关”的原假设。这说明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在探讨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时不能忽略其空间溢出效应。

3.2 模型确定

在前述检验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空间面板数据的回归和Husman检验结果,决定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模型具体设定如下:

式(3)中,c为常数项;ρ和θ是空间相关系数;β1、β2、β3、β4、β5、β6和β7分别是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Xkit表示上述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εit为随机误差项。

3.3 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结合2007—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指标数据和空间地理权重矩阵,采用Stata 14.0软件对上述空间杜宾模型(SDM)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模型拟合效果总体良好,空间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估计值Log-likelihood绝对值也较大,为243.089 7。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表3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乡办水电站数)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有明显促进作用。乡办水电站个数每增加10%,农民人纯收入增加0.023%。而有效灌溉面积对农民增收没有促进作用,原因很有可能是水利灌溉设施的作用效果存在滞后性。

其他变量指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业技术进步,即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增收并无显著的作用;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劳动力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呈负相关,这与现实情况相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释放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就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就东部地区而言,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对东部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分别每增加1%,东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0.205%、0.314%、0.267%、0.001%。其中,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水平对农民的增收作用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呈负相关,原因可能是相比于其他指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大、见效缓慢,短期内对农民增收并不起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对各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溢出)效应、总效应进行分解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表4空间效应分解

从直接效应看,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显著。乡办水电站个数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财政支农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显著的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乡办水电站个数和有效灌溉面积并没有促进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从间接效应看,各变量指标对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并无显著作用,东部地区的乡办水电站数量对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总效应看,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其他指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东部地区,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与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呈现负相关,有效灌溉面积对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 结语

综合以上统计量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有效灌溉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乡办水电站数量对农民增收的直接效应较为显著;在东部地区,乡办水电站数量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②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显著。③财政支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④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收入产生重大影响的年限较长。⑤农村劳动力人数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在今后保证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居民转向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财政扶持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要创新多元化投资模式、发展多元化投资渠道,丰富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当地农户收入的显著作用,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办好农村基础教育,把众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巨大的现实人力资本;定期开展普通农户技能培训和新型农场主的技能管理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体系,鼓励优秀大学生、具有技术工作经验科技人员返乡创业,不断优化农村人力资本配置。三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对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地方政府既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要合理配置剩余劳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加,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纯收入农民收入基础设施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