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字母(Das Alphabet des Lebens)

2020-09-01 07:10田源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和解永存施密特

摘  要:在小说《你不会死》中,卡特琳·施密特叙述了一个身受中风折磨失去意识的女作家如何在寻找语言和记忆之途中举步维艰地重拾自我的故事。本文以小说中语言、记忆、存在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小说如何艺术地展现了主人公通过重获语言和回忆,而重构自我的过程,指出于个体而言,记忆这一“生命的字母”能从已被掩埋了的过去中挖掘出自我,从而得到对个人、他人以及人生全新的觉悟:以往被忽略了的身边的人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今重新进入了视线,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你不会死。

关键词:记忆;语言;和解;永存;卡特琳·施密特

作者简介:田源辉(1991-),男,汉族,四川人,硕士,研究方向:德语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2009年,德国女作家卡特琳·施密特凭借长篇小说《你不会死》获得了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的“德国图书奖”。借用二战结束后,产生于废墟中的“零点”(Nullpunkt)概念[1],《你不会死》这部小说无论是对作者施密特本人,还是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都是一部“零点之书”。

2002年夏,44岁的施密特突发脑溢血,此后她暂时瘫痪、失去记忆、不能说话,这一经历对于以语言为生的作家而言有如晴天霹雳,意味着即便她还有再次写作的可能,也必须从零开始。《你不会死》虽然不是她中风后的首部作品,而且严格来说其面世距她中风实际上已间隔了差不多7年时间,但它却是施密特中风后首部以疾病、失语、回忆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你不会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海伦娜·维森达尔和施密特分享了很多的经历,比如说同为作家的职业,五个孩子的母亲以及最重要的都有中风的经历。如此在与作者施密特自身经历若即若离的联系下,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身受中风折磨失去意识的女作家,如何在寻找语言与记忆的途中举步维艰地向外重获世界、向内重拾自我的过程,在这种重新获得的意义上,《你不会死》又是一部特别的成长小说。

在社会传统认知中疾病往往和复杂又常带有消极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种情感可能带给个体独特的体验。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残疾就能颠倒原本习以为常的一切,改变对自我的认知和接受。因此往往和疾病以及死亡相关的主题,或多或少都说明人关于主体性以及自我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稳定。从2007年开始出现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德语作家将其或多或少带有自传因素作品聚焦到诸如疾病、创伤、受伤的自我以及死亡等主题上[2]。而对疾病意向发生兴趣的深刻原因,大多是出于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省察和怀疑[3]。因此人们对于疾病、残疾或者死亡的理解必须回到社会背景的“上下文”中去,即现代工业社会中社会关系及人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复制化,导致普遍的矛盾是人的“身份”陷入危机[4]。《你不会死》这本小说的特殊之处在于突如其来疾病后的重新获得,写作、记忆、和解以及生存在这部小说中彼此交织,紧密相连。如此在《你不会死》中疾病成为一个契机,反射出语言、记忆、身份以及存在之间联系。在此意义上,《你不会死》中所描绘的被获悉、被经历、当然也是被建构的疾病,成为了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可能性。但是这部小说并不仅仅限制在对疾病的记录和对治疗过程的报道,更是在重大转折点对人生的回顾。施密特非常真实、不加修饰的从主人公的内心角度出发,艺术化的呈现出海伦娜脑中风后与迷惘和失语纠缠,从濒死边缘重归的个体故事,极其精确地展示了一条通过回忆过去,实现引向未来的痊愈之路。

施密特在《你不会死》中不仅描述了一次漫长的恢复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一次通过语言的自我解放。当海伦娜在医院苏醒,却又不知如何去到的医院,此时对她而言恐惧不仅仅巨大,甚至可以说是莫名的。由于失去语言,主人公开始时说不出一个词,更别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语言缺失的世界里,海伦娜虽然无法表达,但并不意味着语言在她内部停止了工作,语言的机理在内部仍在运转,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向她袭来,渴望着释义:发什么?我是谁?我在哪里?在我床边的人们又是谁?就这样在找回失去世界与重拾自我的道路上,海伦娜同一个曾是她自己,现在却陌生的女人相对,她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我(Ich),无边无界的陌生感首先让她感到混乱。疾病的直接影响使得海伦娜失去了身体的自主性,她需要丈夫清洁身体,需在护工陪护下方便,这些失去身体私密性的经历更将她扔进无边无界的陌生世界里,再加上中风后语言的缺失,使得这种陌生感变得难以描述。而此时恰恰是这种面对自我的陌生感却使得海伦娜流露出极为内心且最为私密的东西即自己的过去成为可能。为了重拾自我,海伦娜必须经历漫长的康复,同时也必须重新学会“生命的字母”。追问、观察、寻找,她一个词一個词,一句话一句话挣扎着找寻丢失的语言,凭借逐渐增加的语言能力,越多已遗失的过往得以重新被经历。此外漫长的恢复过程同时也是她向内自我发掘的过程,在对过去的重构中,逐渐也形成了新的东西,而且由于疾病的阻碍,大脑能够将新的印象和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对个人、他人以及人生全新的觉悟:以往被忽略了的身边的人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今重新进入了视线,再次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海伦娜费力再次获得语言和记忆的同时,也再次重获了身体的自主及精神的解放,她从混乱和失语的空间中越清醒,她就变得越具有同理心、越知足同时越能和世界与自己和解。

在《你不会死》中施密特一方面吸收了不同疾病研究中的用语,堆积了大量与疾病有内在联系的场景与问题;另一方面施密特选择以结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贫瘠的语言来叙述整个故事,避免使这部展现充满艰辛与苦痛重回人类存在的作品,简单的只为充满感动、博人同情、使人心忧,而是能让读者们体会到什么叫做处处受限,而且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受限。《你不会死》中这种贫乏的语言并不简单是疾病造成失语的结果,而是施密特为了能将语言渐渐失而复得的过程表现出来,而有意选择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风格上的减法也反映出海伦娜当下受限的存在方式,也模仿了重新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且不仅仅是语言层面,叙述的方式本身也模仿了重拾语言和记忆的过程,比如在充满陌生感的世界里随机的刺激,诱发回忆的碎片一闪而入,之后叙述再次长时间的陷入沉默。甚至一定程度上整部小说的结构,也同样是对这一过程的一种模仿和反映,比如说小说开头的都是碎片化的画面或者场景,而后的段落和逐渐恢复的语言能力类似,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完整。整部小说虽在海伦娜的内在视角下推进,施密特却特别搭配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内化的第三人称视角提供的叙述距离足够大,使得施密特在叙述期间不仅可以十分坦率,不带自怜地描述“重获世界”的过程,而且能够时而言简意赅、时而戏谑打趣、时而毛骨悚然的将病人的内心世界和恢复之路展现出来,将迷失方向和失去语言,以文学技巧使读者可以触碰并且感同身受。这种艺术手法确实影响了整部小说的语篇连贯性,但是以此施密特能够将读者拉近,同时把主人公推远,冷静的记录下重新获得的过程,使得原本已充满分析性的自我挖掘和自我接受显得更加真实。

在《你不会死》中施密特以一段回忆结束了整部小说,在回忆中当海伦娜相信,自己必将死去时,她的丈夫马特斯说“你不会死”[5]。这句出现在开放性结尾的话也成为了这部小说的名字,其中含有的激励力量贯穿了整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忆和语言类似,同样也受到中风及其后果的影响,同样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但同样赋予了她重拾自我、并与自己和世界和解的能力和可能性。此外回忆也是一种表达对于现实和人生感悟的方式。回忆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连接点,一头连着昨天,一头通向未来。这部小说说明,回忆告訴人们生活中得到的最宝贵、最不能忘却的经验,也有可能用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海伦娜从死亡边缘重新回到人类存在的故事,一定意义上也暗喻出:没有回忆,也就会失去未来,以往被忽略了的身边生活中的点滴,能够重新进入了视线,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海伦娜得以重建对过去,对自己、婚姻、家庭等等的认识和接受,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真正达到:你不会死。

在《你不会死》这部特殊的成长小说中施密特使用结构简单的语言来展现受疾病创伤的自我,如何在身体上完成康复,精神上完成和解。突如其来的疾病所带来的混乱、失控和陌生,将海伦娜推到了人生中一无所有的“零点”时刻,外界的刺激使她不得不重新学习语言并以重获的语言能力在记忆碎片中重构自我。施密特以几乎没有情节的结构、刻意简略的语言,将这部讲述“生命字母”的长篇小说,巧妙的聚焦到语言、记忆、存在及其之间的关系上,以中风后的极端形式,展示出了语言以及回忆,对于人类存在的重要性,即只要语言和回忆还在,“不会死去”的可能性就还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叶鸿:罪责的审视透视战后初期德国文学界的“大争论” ,当代外国文学 No. 2, 2015。

[2]Nina Schmidt:THE WOUNDED SELF Writing Illness in Twenty-First-Century German Literature, Boydell & Brewer Ltd.,12.06. 2018.

[3]李昌珂:德国文学史(第5卷),译林出版社,06.2008。

[4]同上。

[5]Schmidt, Kathrin: DU STIRBST NICHT. K?ln: Kiepenheuer & Witsch, 2009.

猜你喜欢
和解永存施密特
风格永存
在记忆里永存
二重秩序的悖论:施密特和阿甘本对马勒布朗士哲学的再解读
经典永存
浅析破产程序中担保物权的行使
企业诉他人专利侵权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带着GPS去流浪
带着gps去流浪
“孕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