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室及“地下室人”分析

2020-09-01 07:10岑槿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手记耶夫斯基陀思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是作家思想转型之作,是其最难懂、争议最多的一部作品。小说塑造了文学史上一个新的典型——地下室人,他是陀氏笔下的第一个思想者的形象。本文从“地下室”的内涵、“地下室人”的矛盾性格及其呐喊角度入手分析,旨在揭示自我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地下室手记》;地下室;地下室人

作者简介:岑槿曦(1996-),女,汉,浙江慈溪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地下室手记》全篇只是一个类似精神分裂的疯子式叙事者颠三倒四、自贱自虐的独白与争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地下室”,先是地下室人的自我介绍,他现年四十,曾在官署供职,是一名八品文官,因厌烦官场生活,所以在继承了其一房远亲的遗产后,便离职赋闲,蜗居在彼得堡某个角落的一间破房子里;在讲述了自己与世为敌的秉性及原因后,地下室人便以论战式的口吻,通过与假想敌的辩论,有力地抨击了社会主流的文化观念和道德理性,最后又申明这是他百无聊赖中自我解闷和慰藉的“手记”。第二部分“雨雪霏霏”,是地下室人回忆自己二十四岁时因老同学聚会心情愤懑而卑鄙地伤害一个真心地爱着他的善良姑娘丽莎的一段往事,其实是为他“地下室人”生存方式的由来作具体的说明。作品至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但事实上“这位奇谈怪论者的《手记》写到这里没写完。他忍不住继续秉笔直书。”小说叙事人的这种“未完成”式的开放式结尾,也暗示了陀氏对这个“地下室人”未来可能有“后代”的事,已有所预见,如他后期的五部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科里尼科夫、《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和基里洛夫、《少年》中的阿尔卡季、《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伊凡·卡拉马佐夫。

一、“地下室”的内涵

关于《地下室手记》,首先要说明的是“地下室人”的诞生地——地下室。

“‘地下室(подполье)一词来自普希金的戏剧《吝啬的骑士》”,在第一幕的结尾说话人阿尔别尔抱怨父亲对自己的态度,希望父亲把自己当儿子来对待,而不要像对待地下室里出生的耗子一样。

第三幕的整个情节发生的地点也在地下室,人物身上的吝啬、卑劣的性格都是在地下室这个地方被表现出来的。在《地下室手记》第一部分第三章中,地下室人通篇将自己比作耗子,一只具有强烈意识的耗子。“地下室”是思想发达、善于思辨但心灵扭曲的主人公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对沮丧的生活、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个性发表议论的地方,是坐落于彼得堡郊区的一间破旧的房子。

作为小说的关键概念,“地下室”一词一方面具有代表处所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象征意义:“地下室”的象征意义可以从道德层面和哲学层面上分析。道德层面上的“地下室”象征违背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脱离了社会主流意识,反对一切传统的,被一般大众所接受、认可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跌入了道德的“地下室”,可称为堕落。而哲学意义上的“地下室”则象征缺乏个性、自我意志,忽略人的意识、存在,盲目从众,可视为沉沦。人在道德的地下室中堕落,就意味着避免在形而上学的地下室沉沦。当被人选择了的个性、人格和个人意志,逐渐上升为无限自由,失去界限,那时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堕落,变成为所欲为、卑鄙无耻、扭曲的灵魂。在《地下室手记》的“地下室人”中,“地下室”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得到了高度融合。它不但将“地下室人”与现实社会隔绝,使他沉陷在自我意识和无穷的思想之中,而且将他保护起来,避免其堕入更深的深渊。“地下室人”时而用“地下室万岁!”这样的言辞来赞颂他的“地下室”,时而又极其激烈地诅咒“让地下室见鬼去吧!”正是这些赞美和诅咒表现他对摆脱沉沦的庆幸,以及对不可遏制的堕落的无奈和愤怒。“地下室人”性格中的矛盾也反映在道德的“地下室”与哲学的“地下室”的对立中。

二、“地下室人”矛盾性格

“地下室人”将自己与现实社会隔绝,以对理性社会和大众常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批评为乐趣。虽然表面上他始终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但其实他的生活从来就没摆脱过外在世界所投射进来的巨大阴影。“地下室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是在与外界交流之后产生的。在说话人的通篇自白中,每当他的自白时讲到重要的地方,他无一例外都要竭力去揣度别人会怎么说他、评价他,极其细心地猜想他人的想法,试图与他人沟通。“地下室人”过度的意识敏感充分展现了其自尊和自虐两种倾向并存的矛盾人格。

“地下室人”因不想失去个性、自我意志,盲目从众,为了维护尊严,他必须批判理性,反对传统价值观,否定自然规律,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践踏他人的尊严为代价。而实际上,“地下室人”缺乏将自己的思维想法付诸行动的勇气,想试图报复忽视自己存在的军官、老同学,但最后都因怯懦胆小没有成功,还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为懦弱辩白。“地下室人”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融入到 主流社会中去,但这些渴望统统没有实现。那些他渴望而无法得到的东西使他不能沉沦,只能选择堕落。正是由于他膨胀的自尊心、虚荣心与他拥有的社会地位、财富不成正比,才使得他嫉妒,渴望超越他人,最后演变成精神上、道德上的破罐破摔。“地下室人”否定理性,否定传统道德规范,否定他人,否定一切,都是他精神制胜法的一部分。他用意识上的超越和先进性来掩饰自卑、懦弱,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摆脱了哲学上的沉沦。

三、“地下室人”的呐喊

1.对“自己”的呐喊

“地下室人”在和自己老同学们聚会中,受到了种种的轻蔑、羞辱,为了找回自己的自尊心,他乘雪橇赶去妓院,企图给兹韦尔科夫一记耳光找回自己的自尊。但他在抵达妓院的时候,他的老同學们已经不在了,他遇上了一个不一样的姑娘丽莎。姑娘的眼神让“地下室人”似乎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模样,并对丽莎进行说教。其实,“地下室人”对丽莎的说教都是他自己反复思考过的那些珍藏心底的想法,是试图唤起自己本真的想法:对自己不幸的可怜,对自己一生的可惜。“这说明,也许,她方才打量我的时候,她的脑海里也闪过同样的念头?这表明她也已经会想某些问题了?……‘他妈的,这倒有意思,这可是‘英雄所见略同呀。”“地下室人”在丽莎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试图唤醒她,让她的意识得到觉醒。在“地下室人”的说教中,不难发现,他渴望得到幸福、爱情,渴望正常生活,渴望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由于社会的压迫让他不得不孤独地蛰居在地下室里。“地下室人”的恶,“地下室人”的卑劣,不是出于他的本性,而是因为那个万恶的社会。他的过错只是同流合污,无法自拔。“他们不让我……我没法做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哀嚎 啊!

人为了挣脱理性的束缚,追求非理性的自由而将自己与世隔绝,仇视外部社会的人和事,以至于 越过道德的底线,走向苦难,走向堕落。但人甚至能从这种痛苦、屈辱中咀嚼出樂趣,愿意承受所有磨难,哪怕是万劫不复,也要肆意妄为,只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只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自由选择的权利。

2.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呐喊

“但是人是如此偏爱建立体系和偏爱抽象结论,因此宁可蓄意歪曲真相,宁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主要能够证明自己的逻辑就成。”“再请诸位环视一下四周:血流成河,而且大家还十分开心,倒像这是香槟酒似的。再请诸位看看巴克尔所生活的我们的十九世纪。再请诸位看看拿破仑——那个伟人以及现在的这一个。再请诸位看看北美——这个永恒的联盟。最后还要请诸位看看那个闹剧般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文明到底使我们的什么东西变温和了呢?文明只是培养了人的感觉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正是由于培养了这种感觉的多样性,人大概才会发展到在流血中寻找快乐。”在地下室人眼中,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理性,暴露了它本质的“非正常性”,所谓“美与崇高”的价值观念、“自然规律”的科学理性、被称为“水晶宫”的未来理想,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在“地下室人”的谵妄呓语中,都显露出狰狞的面目:手段最为巧妙的屠夫正是那些最文明的大人先生们,最残忍的暴君几乎个个是最文明的君子。“地下室人”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抗拒与批判,始终保持着与社会的对立性,从而穿越了遮蔽着存在的社会传统理性之“墙”,达到了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领悟。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地下室人”的自我对话揭示了人在理性文明下走向异化的现象。在自然规律、科学结论等理性文明之下,人开始走向分裂,人变成非完整意义上的人,个人则成为理性下的不协调的销钉、钢琴键,个人成为整体中的部分,会导致个人的异化。此时,恶的作用便开始发挥作用,此时“二二得四”便是死亡的开始。这体现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地下室人”发出警示:那些被宣扬为伟大的和当代的历史中,血腥的暴力却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还是打着正义、公理的旗帜来进行。所以作为历史绝对动力的理性不足以把握生活的全部,人的存在始终需要被放在首要的位置。

结论: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里程碑,是他步入创作巅峰时期的定鼎之作,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宣言式的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他后期的五部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总序。其哲理之深刻,思想之深邃,剖析之深入精准,结构之奇特,可以说是绝妙。

参考文献:

[1][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M]. 臧仲伦译. 漓江出版社, 2012.

[2]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田金全. 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英]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M]. 赵亚莉等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5]刁绍华. 陀思妥耶夫斯基[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2.

[6]曹靖华. 俄国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晓东. 苦闷的园丁—“现代性”体验与俄罗斯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8]王欣. 《地下室手记》的哲学意义及诗学特征[D]. 黑龙江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手记耶夫斯基陀思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八月手记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