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新时期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做好发展规划,强化学校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切实增强科研整体实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不断提高校园建设水平。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一、引言
1999年以来,教育部正式批准一批专科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1]近年来,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渐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它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制于地域限制、办学条件、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规划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进地方应用型院校建设与发展,是摆在地方应用型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与关键的问题。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仍需不断提升
当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转型时间也不长,发展存在一些瓶颈,学科层次不高,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不足,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尚难突破。部分学科学术梯队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偏少,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显不足。
(二)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仍需持续加强
地方应用型院校着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注重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导致现有专业较为单一、门类不齐全。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依托的学科过于集中,特别是应用型学科专业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各专业群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群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水平仍需着力提升
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对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措施不够,部分二级学院对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引导和支持较弱,课堂教学的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教学较多关注学科知识传授的全面性、系统性,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注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课程、轻实践”“重创业、轻创新”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将创业教育等同于指导学生“开公司”,将学生创业率作为主要目标,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忽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指导能力不足,真正具有创业经历的教师很少,更多时候是“纸上谈兵”。有的地方应用型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归口于教务处,有的地方应用型院校又归口于学生处,创新创业教育归属不清、理念窄化,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专业教育中。
(四)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仍需不断提升
在一些地方应用型院校,前期因受编制限制、经费紧张等因素影响,引进新专业教师较为困难。部分专业(特别是新开专业)师资力量相对短缺,高级职称教师相对较少,高层次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偏少。部分专业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等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有的年龄偏高或偏低,有的职称偏低。教学团队建设相对滞后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偏少,尤其是具有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应用型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力较弱,围绕地方行业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实证研究、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的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育人能力不足。
(五)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的高水平大学,必须把内涵建设放在首位。目前,不少地方应用型院校内部管理结构不够优化,还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工作计划执行力不足,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教师担当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精神、团结奋进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这些应用型院校必须进一步推动在管理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改革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三、发展对策
在今后的发展中,地方应用型院校要创新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工作着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学校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认真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立足学校未来改革发展,主动对接服务地方发展。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科学研判本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坚持分门别类、分工合作、统筹协调,把编制工作与学校发展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资源配置等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完成编制工作。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各级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提高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嚴肃性。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学校宏观管理、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渠道,保障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健全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持续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精心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方法,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动课堂革命。加强精品课程和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引入优质课程资源,探索实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转变学业评价模式,改革考试、毕业考核方式,构建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的新型学业评价体系;推动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学业评价内容和方式,逐步推进在线考试、面试、操作考核等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各二级学院继续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创作改革模式,使毕业考核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切实落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建立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加快调整改造传统专业。认真做好新专业的论证工作,加强新办专业建设,认真开展新专业合格评估;建立专业发展与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发展“三挂钩”,逐步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一步推进专业整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退出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开发创业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创业技能。落实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制度和环境,加强创业实践支持,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课堂等丰富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科教融合,加大各级科研实验平台向学生开放的力度,促进学生参与、融入科研,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适时修订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提高奖励额度,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切实增强科研整体实力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和水平的集中反映。学科实力是大学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科特色是大学最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识。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群,进一步提高本校学科专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学校的影响力。还没有硕士点的地方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兄弟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适时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形式,不断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目标任务考核力度。加快科研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服务系统,推动科研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突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成果及成果转化平台等重点,提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加强科研平台管理,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大力度建设校级重点科研平台,为申报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打下良好基础。加强科研协作,通过合作、共建,建设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发展体系。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有效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着力构建基础培养、重点培养、拔尖培养的师资培养体系。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引进国(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切实加大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持续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平台,统筹推进青年教师进站工作;设立特设岗位、流动岗位,加大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引聘力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分类考核制度,完善本校在编、一类、二类人事代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薪酬制度,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按照“放管服”的要求,深化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巩固评审权下放的成果;充分运用编制周转池改革政策,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校院两级师资建设与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强化二级学院人才引进的工作责任,健全目标管理、岗位管理、人员分类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体制。
(五)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不断提高校园建设水平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提高质量、优化项目等提高后勤服务的水平和效益。加快智慧校園建设,继续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建成一个高性能的具有管理功能、提供综合服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网络应用平台。完善校园建设规划,调整优化校区功能定位,进一步改善校区教学、科研、实验和办公等环境和条件,把学校建成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节约型示范校园。坚持以文育人,倡导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改革创新的管理文化和敢于担当的价值文化,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
任何一种教育类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各地方应用型院校要坚持“一校一策、因校施策”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在新时期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克林.新建本科院校特点及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3):31-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zhengce/ 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19-02-23.
【作者简介】
吴锦菲(1991—)女,汉族,安徽徽州人,学士,黄山学院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