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结构模型探析

2020-09-01 08:54颜志雄
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适应力生涯维度

颜志雄,林 瑜,邹 霞

(1.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8)

一、问题提出

当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职业调适等方面的变化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流动大在师范类大学生中尤为突出,迫切需要培养较高的生涯适应力以提升职业稳定性和成就感。有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水平高的青少年, 在面对生涯转换的过程中将具备更好的生涯决策、规划、探索或自信等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涯环境,应对生涯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1]。

生涯(职业)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个体适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大学生作出职业决策、规划职业生涯、获得职业成功的基础[2]。最初由Super根据生涯成熟度理论提出这一概念后[3],Savickas基于生涯建构理论(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对生涯适应力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应对职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并将生涯适应力分为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人际、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六个维度[4-5]。Johnston[6]通过元分析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起源、研究工具、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和未来趋势等进行了系统阐述。至此,生涯适应力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大学生处于职业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遗憾的是,当前研究并未对生涯适应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特征进行系统的量化研究。以性别为例,多数研究认为性别、年龄等是影响个体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因素[7-8]。随着年龄、心智水平和社会经历的增长,个体生涯适应力也会相应提升。大学生中,大一新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最低[8]。但有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个体差异还存在较大分歧,并无一致结论。

除影响生涯适应力的客观环境因素外,个体的主观认知亦是影响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方面,如专业认同程度、感知教师支持、自我效能感等[9]。其中,专业认同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0]。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生涯适应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年级、志愿选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专业认同程度不仅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还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时需根据个体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11-12]。

教师、父母和同伴等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职业准备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支撑。在这些因素中,教师支持起主导作用,其效应大小超过父母和同伴[13-14]。其中,感知教师支持(perceived teacher support)是衡量教师支持成效的指标。本研究选取感知教师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一个维度探讨其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作为对外在动力的觉知,感知社会支持对学生生涯适应力可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研究对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领悟社会支持显著预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其中教师支持可正向预测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和生涯调适,父母和朋友支持可促进学生生涯探索投入、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支持等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15]。作为专业性、综合性更强的教师支持,其对学生职业指导的作用超过了父母和同伴,特别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尤为如此[13-1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教师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方面纳入生涯适应力模型建构。

综上,基于专业认同和感知教师支持对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如下假设:专业认同直接对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产生直接影响,感知教师支持直接对生涯适应力产生显著影响,专业认同通过感知教师支持间接对生涯适应力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在3所师范院校选取37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生比例按1∶4选取(参照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其中男生75名,女生300名;低年级135名,高年级240名(表1)。

表1 被试基本信息分布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三个测表分别测查生涯适应力、专业认同和感知教师支持。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采用赵小云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该量表由35个条目形成,包含生涯调适、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人际、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6个维度,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4-0.79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0,信效度良好。量表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16]。

专业认同的测量采用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量表由23个条目形成,包含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6-0.89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信效度良好。量表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同感越高[17]。

感知教师支持采用由Babad编制、欧阳丹修订的《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该量表由19个条目形成,包含学习支持、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3个维度,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3-0.84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信效度良好。量表采用6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感知教师支持的程度越高[18]。

(三)数据处理

采用R统计软件中的Psych和Lavaan包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研究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设,探讨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检验影响生涯适应力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作为潜在结构,其各因子作为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三者的个体差异、分布特征和关系结构呈现如下。

(一)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组,其中低年级组为大一、大二学生,高年级组为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学生,分性别考查在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差异。结果表明,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在性别和年级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感知教师支持上除外,低年级女生感知教师支持显著高于高年级女生(见图1)。对生涯适应力在各年级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年级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生涯控制维度在各年级的差异均显著(见图2)。

(二)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分布特征

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均近似呈正态分布。专业认同与生涯适应力为负偏态或左偏态,即与正态分布比,专业认同与生涯适应力均趋向于更高。感知教师支持为正偏态或右偏态,即与正态分布相比,感知教师水平趋向于更低。在峰态分布上,专业认同比正态分布更呈平峰分布,表明数据更为分散,个体差异大,感知教师支持与生涯适应力相对正态分布呈尖峰分布,表明二者分布更为集中(图3)。

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两两相关均极显著(r > 0.54, p < 0.01,图3)。

图1 专业认同、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在性别和年级维度上的差异

图2 生涯适应力总分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图3 专业认同、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分布及相关关系

图4 结构方程模型示意图。所有系数均经标准化处理

(三)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结构方程模型

由图4结构方程模型图中可知,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各因子负载均较高(>0.5),但生涯适应力中的生涯控制维度负载低(=0.05),表明生涯控制维度不能较好地作为维度之一代表生涯适应力,宜从分析中剔除。从模型拟合系数看,模型总体上可以接受(χ2(62,N = 374) = 312.68,χ2/ df = 5.04, p<0.001,comparative fit index(CFI) =0.914, Tucker-Lewis Index(TLI) =0.892, Normed Fit Index(NFI)=0.896,incremental fit index(IFI)=0.915,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104)。模型可解释感知教师支持38%的变异,可解释生涯适应力61%的变异。所有的结构路径均显著(p<0.01),具体来看:专业认同对感知教师支持(β=0.62)和生涯适应力(β=0.50)都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感知教师支持亦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β=0.37),同时,专业认同还通过感知教师支持对生涯适应力产生间接影响(β=0.62×0.37=0.23)。综上,专业认同是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主导因素,专业认同对感知教师支持的作用最大。

四、讨论

(一)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个体差异特征

对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探讨,发现在性别和年级及其交互分布上,并未发现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低年级女生在感知教师支持中例外)。低年级女生在感知教师支持上显著高于高年级女生。感知教师支持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需要教师少使用控制行为和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19]。低年级女生在新生入学教育、学习指导、课程选择等环节中能感知到更多的教师支持,进入高年级后,对就业指导、生涯关注等方面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更低,可能与高年级女生对教师支持的需求或理解发生变化有关。这一结果将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有针对开展教育指导提供参考。通过对生涯适应力各维度在各年级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科生。这与研究生的年龄、经历优势有关,表明在本科毕业阶段是生涯适应力变化和干预的关键阶段。

以往研究发现,教师支持、生涯适应力并无显著性别差异[20-22]和年级差异[1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研究认为性别是影响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因素,存在性别差异[23-25]。说明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尚存在争议,需要将来有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

(二)专业认同、教师支持行为和生涯适应力相关关系

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三者呈近似正态分布且相关极显著。除感知教师支持呈右偏外,专业认同和生涯适应力均呈左偏。与正态分布相比,表明较多的人在专业认同和生涯适应力上水平更高,而在感知教师支持水平更低。此外,除专业认同呈平峰分布外,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均呈尖峰分布,表明专业认同在各个水平的分布相对较均匀,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分布相对集中。感知教师支持集中在较低水平,而生涯适应力集中在较高水平。以往相关研究中较少对数据分布进行探讨[6]。由于受样本量、抽样方法等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分布特征差异。更为可靠的结果需要有大样本数据、科学随机抽样等更多研究数据的支持。

(三)专业认同、教师支持行为和生涯适应力结构方程模型

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与生涯适应力之间可建构较为可靠和稳固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拟合系数。从三者各自因子贡献来看,除生涯适应力中的生涯控制维度载荷过低、残差过大,应予以剔除外,其他各因子均能作为重要维度较好地代表了这三个方面。表明随着环境和社会变迁,生涯适应力问卷可能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专业认同对生涯适应力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在以往研究中得到证实。Williams[26]的研究发现师范生(Pre-service Teacher)培养成功与否与其专业认同的程度直接关联,对师范专业认同程度高的学生在职业适应、职业发展上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奥地利、希腊、意大利和荷兰等欧洲国家被试中证实专业认同是预测职业改变意愿(Career Change Intention)的关键因素[27]。此外,专业认同还可预测职业承诺(career commitment)、职业巩固(career entrenchment)等因素[28],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29]。专业认同还对感知教师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且相对生涯适应力,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专业认同的培养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社会化、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29]。因此,专业认同感高的学生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亦高,与本研究揭示的两者的显著正向影响一致。

社会支持(包括教师、父母、好友等)是影响职业规划、职业期待等生涯适应内容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教师的作用相对农村和一般工薪家庭学生而言,能起到主导、专业的支持,其影响高于父母与同伴[13,30]。研究表明,教师支持可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31-32],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School engagement)[33]。本研究表明,感知教师支持对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即感知教师支持水平越高,生涯适应力水平亦越高。提高教师支持水平是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

从结构方程模型中还可以看出,专业认同通过教师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如上所述,教师支持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34]。专业认同程度高的学生往往学习投入度高、表现优异,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和学生感知的教师支持相对更多,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良性循环,为未来的生涯成功奠定基础。相较专业认同这一内在动力而言,教师支持行为属于外在支持动力,学生在高自我认同和高教师支持行为双重驱动力的作用下,生涯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专业认同通过教师支持中介作用亦是提升生涯适应力的重要途径。

(四)研究不足及生涯适应力培养应用

本研究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较全面地揭示了专业认同、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作用机制。但还有诸多影响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因素没有考虑,如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师范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调节职业乐观态度(career optimism)和生涯适应的重要方面[30]。父母支持和同伴支持也是培养提升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内容。这些因素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以构建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生涯适应模型。此外,在被试的选取上,仅考虑师范院校大学生,男生被试相对较少,后期研究将拓展至其他高校大学生,增加男生比例,使结果更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提供了可能的路径。首先,提升专业认同是提升生涯适应力的首选。通过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就业方向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工作实习(Work placement)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有效方式[35],有实习经历的师范生在专业认同水平上要显著高于无实习经历的学生[36]。通过实习任务设计、日常工作规范、总结反思等环节将实习工作具体化、明确化,可进一步提升实习工作实效,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尝试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式学习(work-intergrated learning)等形式提升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35]。其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支持力、发挥教师支持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引导作用亦是提升学生生涯适应力的重要途径。可通过激励辅导员教师参与职业指导和日常教育,在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指导课程、规范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如聘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讲授职业指导课)等,全方位提升教师支持水平,以促进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提升。

五、结论

专业认同、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三者相关显著。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和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低年级女生感知教师支持的水平显著高于高年级女生。专业认同对感知教师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均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感知教师支持对生涯适应力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专业认同通过感知教师支持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

猜你喜欢
适应力生涯维度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我的教书生涯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吐槽退役生涯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