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军,易 倩,吴兴燚
(三峡大学 田家炳教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佛系”一词自2017年12月“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爆红各大网络媒体。时至今日,关于“佛系”一词,依然是广大教育、文学、社会等多领域学者乃至大众研究、思考和讨论的对象。文献研究发现,对于“佛系青年”一词,有研究认为“佛系青年”是“垮掉的一代”的延续和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当下青年群体亚文化的典型表征[1];也有研究认为“佛系青年”是“强国一代”的某种自嘲行为,是对现实生活压力下的自我减负[2]。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彰显了“佛系青年”概念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佛系青年”概念的内在文化张力。那么,“佛系青年”究竟指什么?“佛系青年”现象又是何以生成?何以转化?本研究基于社会学的标签理论,对“佛系青年”现象进行解读,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佛系青年”内涵的多元化及其生成逻辑,并为消解“佛系青年”负面效应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派别,是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绝大多数的偶发的越轨行为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等产生的影响都是短暂的。这种偶发的越轨行为可以视作是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这种初级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的标签。此时初级越轨行为就会向再次越轨行为转变,成为次级越轨行为。从初级向次级转化,越轨行为就会演化成习惯性的越轨动作并不断强化和持续下去,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3]
社会学的标签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越轨行为都视作是外部标签效应所致。但是标签理论却较好地将个体行为与社会反应有机联系。社会对越轨者贴标签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基于主观倾向和情感因素,也有其特殊的社会机制。标签理论为“佛系青年”现象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佛系青年”现象,不是单纯的个体现象,而是复杂的群体现象。借鉴标签理论,分析标签效应对“佛系青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如果我们将“佛系青年”视作一种标签,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标签的“佛系青年”,其内涵也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词源分析、内容分析、日常分析,可以为“佛系青年”标签内涵的把握提供有效的工具。
概念的词源分析又称概念的语源学分析,既分析一个概念的起源,也包括分析一个概念的流变[4]。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其出现方式和发展过程。对于“佛系青年”一词的词源分析旨在知道其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原始含义以及经过媒体和大众传播之后其意义的演变。
“佛系”一词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日本“佛系男子”的指称。2014年日本某杂志刊登报道当下流行的“佛系男子”——他们喜欢独自一人,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不愿意在谈恋爱等活动上浪费自己的时间[5]。“佛系”一词在低欲望社会属性的日本,貌似为广大日本青年所认同。
“佛系”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源于2017年的一篇博客。2017年9月,一篇“佛系追星”的博客使“佛系”一词爆红网络。同年12月,一篇出自名为新世相的微信推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使得“佛系青年”一词在一夜之间被推向高潮。该推文试图总结当下“90后”的“佛系”生活方式,并将“佛系”一词的内涵表述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佛系青年”经过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与异化,以各种热门形式如表情包等为载体迅速散遍整个网络,且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广大青年地追捧。近年来,以“佛系青年”自称的青年更是日趋增多。2018年12月19日,“佛系”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该中心认为,“佛系”是泛指那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人,并蕴含了一种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生态度。[6]显然,从词源角度来看,“佛系”一词更多是一种中性词,“佛系青年”也自然是一批特殊青年群体的中性指称。
内容分析是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内容作客观、系统和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以“佛系”作为检索词,对全文进行检索发现,自2017年始,中国知网中“佛系”词语的使用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佛系”文章发表年度总体趋势
而以“佛系青年”作为主题,以核心期刊与CSSCI为主要期刊来源,检索出16篇相关文献。对16篇相关文献中“佛系青年”指称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学界对该概念的内涵指向,表现为消极、积极和辩证三种理解(详见表1)。
表1 中国知网检索“佛系青年”的内容分析
就消极指向而言,“佛系青年”多指那些持有不思进取、去理想化生活态度的青年群体。如郑国辉认为“佛系青年”具有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随遇而安的享乐心态、向死而生的存在理念、去理想化的精神诉求等消极表征。[7]该种观点在内容分析中占比75%,可能也代表了学界的主流判断。就积极指向而言,“佛系青年”实则是青年理性、进取、务实的另类表现。如张敏等人指出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8]就辩证指向而言,“佛系青年”多指随遇而安、一切随缘。如李保森认为从内部考察“佛系青年”的意义内涵时,可以发现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两面性。它所呈现的积极价值在于青年群体的低欲望、重视内在感受、关注自我、趋向平和,而消极价值则在于封闭自我、缺乏活力、放弃自我、不思进取。[9]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按照特定的定义进行,而是依然保留着它的日常性、习俗性和文化性。“佛系青年”是“佛系”的衍生词,来源于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具有日常性。
对“佛系青年”的日常分析,可进一步延伸为“佛系”的日常分析。而“佛系”一词在日常用语中,多指向中性甚至积极意义。多数青年认为“佛系”实则是他们以自嘲的方式来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调侃心态,并非消极避世[10]。通过随机访问青年大学生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大众给青年贴上“佛系青年”、“垮掉的一代”的标签是不妥当的。例如,一名面临巨大生活或工作压力的青年,一种恰到好处的“佛系”心态,或许是他奋斗人生进程的一剂良药。再如,“从亏损到稳定盈利,佛系操盘手的进阶之路”、“‘佛系父母’培养出‘有主见’的学霸”[11],等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用语,即使没有展现“佛系”的积极意义,也至少说明“佛系”指称的价值中立性。显然,此时的“佛系”,更多是随性与从容,它不是逃避,更不是颓废,而是一种面对极端困难和压力时的一种理性选择。
作为标签的“佛系青年”,它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现象,由个体与社会互动生成。“佛系青年”作为网络语言,是能够反映出由社会群体与网络形成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交际互动方式,且具备社会属性,能够反映社会生活。[12]“佛系青年”固然很多时候是指向那些封闭自我、不思进取的青年群体,但有时也指向那些注重个性解放、关注个体体验的青年群体,有时还仅仅是一种日常用语,甚或没有特定的指向。作为舶来品的“佛系青年”一词,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指向?在标签理论视野下,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网络媒体,以及群体诉求等内外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佛系青年”内涵多元化的生成逻辑。
“佛系青年”概念的生发,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前中国正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的急剧变革。社会转型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造成了社会心态的震荡和波动,引发了被称为“现代社会病”的全民焦虑感。有人说,中国已步入全民焦虑的时代。而正处于事业、家庭、人生关键时期的青年群体,无疑成了这场全民焦虑风暴的核心[13]。面对巨大的挑战甚至难以承受的挫折,青年群体必须要率先进行心态上的自我调适。显然,自我调适,无论是奋勇地拼搏,还是消极地退缩,首先就是要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现实中的困难,是任何前进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因此,最初以“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内涵出现的“佛系”一词,首先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在此语境下,“佛系青年”就必然存在积极或消极走向的可能:在积极意义上,“佛系青年”在短暂休整之后,重新积蓄能量再出发;在消极意义上,“佛系青年”追求安稳和逃避现实,看淡一切不再担当。因此,社会转型期客观上为“佛系青年”内涵多元化生成提供了根基和土壤。
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14]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新时代,社会存在亦受到来自全球化、多元化的影响。在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今天,我国主流文化也受到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佛系青年”这一舶来词能够传播与发展就是对这种影响和冲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外部文化的推动下,一些青年更加关注自我,追求个性自由,他们很容易对我国传统的奋斗、进取、自律的主流文化进行多元化的选择和消化。在此语境下,“佛系青年”内涵因选择和消化的不同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指向:在积极意义上,“佛系青年”呈现积极自由观,追求个性的解放,彰显青年追求理想、发挥个人价值的魅力;在消极意义上,“佛系青年”呈现消极自由观,以传统主流价值观为敌,渴望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因此,多元文化思潮下青年对传统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衡量,一定程度上为“佛系青年”现象的多元化生成埋下伏笔。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众传媒的信息流通速度往往更容易引起青年的共鸣。就“佛系青年”和自媒体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佛系心态”的扩散依赖于自媒体这个传播载体;另一方面,自媒体也在塑造、重现、建构着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15]。“佛系青年”爆红各大网络媒体,且在自媒体环境的推动下逐渐由一种指称生成为一种“佛系现象”,青年群体会潜移默化地因生活状态和心理表征自主或被动地贴上“佛系青年”的标签。自媒体即时性、包容性等传播特点为“佛系青年”的诉求提供多元、开放、包容的舆论空间,因此“佛系青年”在自媒体环境下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然而,在集体宣泄情感的大背景下,“佛系青年”的多维度指向会因青年群体的心理选择而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内涵:在积极内涵上,“佛系青年”追求思想开放、多元;在消极内涵上,“佛系青年”陷入标签的泥潭和网络的舆论,以至无法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可见,“佛系青年”一词在自媒体环境的推动下,逐渐由一种指称生成为一种需要社会切入主旋律、大众辩证看待的“佛系现象”。
“佛系青年”的现象生成除了社会、文化、自媒体等客观因素外,还包括青年群体的主观诉求。根据心理学研究以及对青年学生的行为分析发现,“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青年群体从众心理以及个性张扬。从从众心理角度看,“佛系青年”代表着青年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群体,“佛系青年”一词的使用恰好满足部分青年群体的从众心理。青年通过一些符号的传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认同从而壮大自己的群体以获取“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 个群体”这样的族群认同。霍尔认为年轻人对风格的追求,其实质就是对“生活模式的认同追求的一部分”。[16]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一部分人或主动认同“佛系青年”的标签,或被动接受“佛系青年”的标签。从张扬个性视角看,当代青年正处于个性张扬的青年时代,而“佛系青年”所呈现出的不同内涵会不同程度地与青年的某种生活态度与个性特点相契合。因而以“佛系青年”来表达个性也就成为一种选择。在从众心理与张扬个性的主观因素引导下,“佛系青年”的内涵可能会随“佛系青年”内在心理的多元需求而呈现出多元指向:在积极指向上,“佛系青年”能正视“佛系”心态,淡泊但不退缩,豁达但不懈怠;在消极指向上,“佛系青年”则一味迎合大众,迷失自我。因此,青年群体内在心理的多元需求冲突,主观上成为“佛系青年”现象多元化生成的催化剂。
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网络媒体以及群体诉求,都显现出标签效应的强化和复制作用。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佛系青年”是被贴标签的结果,他们正是因为被贴标签,才从“初级越轨行为者”转变为“次级越轨行为者”。同时,“佛系青年”又是贴标签的原因,他们也是自我标签化的群体。由于“佛系青年”群体越来越大,因此,过去被贴标签的“佛系青年”也就成为去贴标签的“佛系青年”。贴标签的人越来越多,“佛系青年”也就从个体转化为群体。
虽然“佛系青年”指称趋向多元化,但基于社会学分析,当前“不思进取、去理想化”的消极“佛系青年”现象确实还有一定的比例,甚或有一定的市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弘扬正能量,提升凝聚力。当前,面对“佛系青年”现象的生发,我们迫切需要嵌入主旋律,以进一步推进“佛系青年”现象的积极生成,让青年积极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成为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
“佛系青年”多维度的指向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鉴于“佛系青年”的消极指向,我们不可一味认同,但也不可一味给这些群体贴上消极的标签。标签社会学认为,标签存在一种强化效应,它能引导一个人或群体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标签的定性导向作用,它起着社会心理暗示的效果。因此,对于消极指称的“佛系青年”群体,社会舆论不能贸然或武断地给其贴上“垮掉的一代”等消极的标签。诚然“佛系”文化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我们不应当任其发展、不管不问,但也应看到“佛系”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因为关注自我,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未尝不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1]当前需要做的应该是理性看待“佛系青年”,一分为二地去认识这一现象,对消极指向的“佛系青年”,社会舆论同样也应该怀有一颗包容的心态,积极引导“佛系青年”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自我消解,鼓励并帮助其走出人生短暂的迷惘和困惑期,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有担当的一分子。
社会转型期的冲突和压力客观上导致部分青年可能选择自我封闭的方式以逃避现实。因此,政府、社会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支持,构建“佛系青年”的帮扶平台,以实现“佛系青年”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首先,要构建和完善青年利益诉求机制,畅通青年利益表达渠道。政府应重视青年的成长诉求,例如身心健康、事业发展、权利表达等。青年群体的诉求得到更加充分地表达,不仅能相对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更为青年心理的自我调适提供了缓冲空间。[12]其次,要营造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在青年就业、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上给予精准支持。青年成长压力来自于多方面的,就业、住房等是当代青年成长的最主要的民生压力。通过缓解青年的成长压力,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本质上也就是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和冲突,为青年积极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青年“佛系”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附庸,是在主流文化的沃土中发展出来的,其发展也会带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17]在当前“佛系青年”现象多元生成的背景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佛系青年”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文化熏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社会舆论应加大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使青年群体理智看待外来文化,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青年是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深刻领悟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积极吸收转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成长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18]其次,要创新传统主流文化的切入方式,唤醒“佛系青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青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青年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发自身奋斗的动能,争做新时代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譬如在强化责任担当,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层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口号式宣传,要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呼吁青年通过工作获取尊重、信任,包括物质回报,以个人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19]
良好的教育是青年健康成长的阶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青年成长搭建阶梯,助力其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0]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对于这个要求,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因此,政府要关心青年,并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公平的优质教育机会。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环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要多管齐下持续激发青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借助社会公益力量开展社会心理讲座,借助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引导关注青年群体心理状态等。政府也可以提供多种方式帮助青年群体解决相关社会压力问题等[21]。家庭要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俗话说,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青年独立思考和敢于面对困难的能力,指引青年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敢于担当。
“佛系青年”一词的解构,揭示了当前青年心态的多元化特征。这可能也正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新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奋斗者最幸福!愿新时代所有青年,都能不忘初心,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