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霞
(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40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科学探究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要素。要想让探究发挥它的最大作用,猜想与假设至关重要,它是通向真理的桥梁,为后面的探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程标准中对于猜想与假设提出了以下3点要求:(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2)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3)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学生通过预习,从教材上直接找到猜想的结果,这样可大大减少猜想的时间,加快教学的进度,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二是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毫无根据地乱猜,这样白白浪费了时间,教学目标也很难达成。
如何在猜想环节中引导学生,既锻炼思维又少走弯路,使学生的猜想变得有效,促进探究的深入开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物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针对探究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平时所接触到的相关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加以思考,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例如,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交通事故中两车相撞时,车的质量大小和车速快慢可能对撞车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结合平时生活中两个学生无意间发生碰撞,学生的质量大小、速度大小会对碰撞后果产生影响对此展开讨论,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很快提出猜想。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照镜子时看到的情景,人靠近镜子时,像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当人举起左手时,镜中的人举的是哪只手?再如,在探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对照平时的生活经验引导并启发学生: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在有风时和无风时、在展开时和未展开时,哪种情况干得更快?进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引导学生以生活现象为依据展开猜想,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猜想不当引起的尴尬,节省猜想环节的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源于生活,同时也可通过这类猜想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迈出自主探究的第一步。
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提出假定性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其认识到:猜想要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避免胡思乱猜。
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如果仅仅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无法做到完整、有条理。教师可根据图1所示现象引导学生先回顾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再让学生对照这三方面内容进行类比性的猜想:光的折射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这样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同时也使得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够有效开展下去。
图1
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展开猜想,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以及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有效促进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也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猜想环节中,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小实验作为铺垫,这样往往能够化繁为简,让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如果让学生凭空猜想,难度较大。教师可预先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让学生用同一凸透镜分别观察书本上的字和窗外的房屋,比较分析这两次成像的不同点及其原因。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就容易猜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再比如说在探究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制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演示实验1: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电源发生短路,锡箔纸迅速燃烧;如图3所示,将一小灯泡串联到同一个电路中,闭合开关,同一段锡箔纸没有燃烧,仅观察到小灯泡发光。通过这组实验,就能引导学生猜想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有关。
图2
图3
演示实验2:如图4所示,将一段锡箔纸中间部分剪窄,接入原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中间部分先燃烧起来。引导学生分析流过锡箔纸粗细部分的电流是相同的,中间变窄的部分先燃烧起来,说明产生的电热多,而粗细部分的电阻不同,从而猜想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大小有关。
图4
以课堂实验为载体,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情境,有时还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关系,避免学生的乱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猜想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主动构建科学认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猜想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激发思维,从而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探究物体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猜想难度较大。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学知识,展开讨论,取长补短。在提出猜想时,有的学生结合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有的学生结合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的学生结合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等,展开讨论和猜想,集思广益,使得猜想更完整。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使用的重要科学思维方法,更是保证探究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的猜想会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变得更加深入、高效,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猜想时,要整合不同资源,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学生猜想的有效性。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中多方获取物理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