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培
虢国墓地和芮国墓地还出土了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仿古青铜器。西周中期开始,青铜器走向粗糙,纹样简化抽象。西周晚期到春秋,人们可能已经遗忘西周早期青铜器纹样的含义,但这些青铜器依然可以看出仿制时有原型参考,其外形和纹样表现出强烈的“赝品”气息。这种“赝品”气息应该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于商晚期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了解已经模糊所导致。
虢国墓地出土的仿古爵
芮国墓地出土的仿古角
春秋时期,孔子感慨于礼崩乐坏,提出“克己复礼”。春秋时代出现的复古,与孔子的主张,当互为因果关系。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器物,内壁是商周纹样,器型却是春秋样式的原因所在。在侯马铸铜作坊,一些陶范上,出现商晚期西周早期的纹样,可能也是这样的原因。此时的复古,应该还是出于对礼制的需求。
在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一对人首蛇身的玉佩,是将原本一件的石家河人头蛇身的玉器对剖改制为一对,并且在原本素面的蛇身位置加刻了春秋时期的龙首纹。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改制石家河的人首蛇身佩
战国早期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也出土有前代的玉器,比如玉琮。其中一件玉琮加刻了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兽面纹。
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了一件对凤鸟佩。从外形看,该凤鸟佩是对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的随形设纹的改制,可谓中国古代旧玉改制最佳实例。楚人崇拜凤鸟,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把原本的简单外形加刻了纹样,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前代遗物几乎都是玉器,而没有陶器或者非家族财产性质的青铜器。青铜器可以被回炉重铸,陶器是易制作也易破损丢弃的消耗品,但玉料稀缺且玉器雕刻相对于熔铸青铜器难度较大。中国有着极为久远的尚玉传统,玉作为通神的礼器,材质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些古玉被留存,当是因为材质本身,而非文化内涵。墓葬的主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些玉器在他们的时代已经是古物了。所以这些古玉,多有依据当时人的需求被改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