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红健
深州二陶(桃)闻名天下,一个是大蜜桃,另一个是黑陶。黑陶也就是黑色陶器,是仰韶彩陶的后起之秀,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有“东方艺术瑰宝”的美称。文物学家根据在深州市大冯营乡出土的黑陶碎片考证,这个地区的黑陶制作可上溯到四千多年前,属传统陶器制作工艺。深州黑陶传承人申振英先生的家乡中李村,就位于深州黑陶传统的生产地域内。
精美的陶器来源于砖瓦的烧制。火,不仅使人类不再茹毛饮血,也使得烧制砖瓦用来建造更加结实的房屋成为可能。砖瓦的原料都是黄土,烧成温度为800℃~1000℃,烧制后自然冷却则砖为红色,而烧好后,用水洇窑,使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砖里含有的氧化铁使砖显青色。将烧制砖瓦的温度提高到1100℃以上,则器皿更加坚硬,就形成了陶。再把温度提高,到1300℃左右,坯料中加入以三氧化二铝为主的高岭土以及石英、长石等,就形成精美的瓷器了。
史书记载:“神农作瓦曰陶”,传说舜帝是黑陶的创始人。从出土的黑色陶器来看,华夏民族的先祖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他们让浓烟在窑中弥漫,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渐呈黑色。黑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之无愧的华夏文化的渊源龙脉。在鲁、陕、晋、豫、冀暨黄河流域的考古都有发现。经过工匠们与学者们共同的努力,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在传统制作黑陶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扬光大,使黑陶艺术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新生。深州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几乎与瓷器相媲美。
深州黑陶的复兴,离不开黑陶的首位复烧者付顺府先生。付顺府在1978 年从部队转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付家庄。他在一次盖房拉土的时候,挖出了排列有序的黑色古陶碎片,经过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请教,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付顺府了解了黑陶的兴衰,清晰了发生在这块沃土上曾经的辉煌。担当与责任激发了他重燃炉火、再兴黑陶的雄心壮志。他向亲戚借了500 元钱,行程两万多里,走遍大江南北,四处拜师学艺,1986 年点火复燃,经过几百次试验,1995 年,他终于烧制成功九龙双环大瓶。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更是烧制出1997.71毫米高、355千克重的百年回归黑陶瓶作为献礼,从而一举成名。
申振英年轻时在北京打拼,卓有成就,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2013年,申振英得知付顺府先生由于身体原因,不再从事黑陶的烧制了,他忧心如焚,马上从北京赶回家乡。他要让几千年的古老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付家庄距离中李村也就二三里路,申振英不辞辛苦,早出晚归,拜付顺府为师,专心学习制陶工艺,深得付顺府先生赏识,把制陶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在师傅的指导和支持下,申振英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新的制陶作坊。他更新了陶轮,翻盖了陶窑,改进了烧制工艺,避免了污染,让黑陶烧制工艺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深州市地势西高东低,地处滹沱河故道,属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以壤质潮土为主,呈弱碱性,质地纯净细腻,无沙,黏性及密度大,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非常适合烧制深州黑陶。申振英和他团队的工匠们仔细研究土壤特性,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工艺程序。他们先把陶土晾干,用纱布过滤后和泥,手工拉坯成型,在晾干过程中用贝壳反复碾压陶坯表面,直至光滑如镜。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雕刻出绚丽多彩的图案。给陶坯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后入窑烧制。黑陶表面所呈现的特有的亮黑色,是用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让烟熏黑陶体,产生焦烟渗碳之效,陶器出窑后不再做任何处理。烧制出来的陶器质地坚硬,如钢铁般黑中透莹,又似乌金墨玉;表面细腻光亮,如银似镜,让人顿感柔滑温润之美;精品陶器壁薄如蝉翼,轻似鸿毛,有迎风飞扬之感,又具一吹即透之功;轻轻敲击,其声清脆如洪钟,悦耳似宝磬。色调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明有暗,琳琅满目,达到了“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境界,让人叹为观止。
在器型设计上,申振英注意研发自己的特色产品。在延续和发展仰韶文化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的基础上,用器型的变化,使图案在质朴沉着中浮现雍容华贵,在绚丽多彩中彰显端庄威严,整体造型与图案结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在质量上力求完美无疵。喜睹精美之外观,品味丰厚之内涵。
申振英有四件得意之作!一是蛋壳陶,二是巨型陶瓶,三是彩绘黑陶,四是绞胎瓷。
“蛋壳陶”壁厚仅0.5 毫米~1毫米,制作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还得有高超的技术。把制作陶器的泥土精心淘洗,去除粗颗粒,和成黏度、粗细适度的泥料。陶轮转速要快、平稳、精密,才能保证制成器型规整、壁薄如纸的陶坯,在坯上压制出三角纹、折线纹、云雷纹和弦纹等纹饰,镂孔打眼,用鹅卵石在半干的陶坯上打磨,使器物表面光滑,即可摆入陶窑烧制。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窑内温度达1000℃,保持一段时间后,烟熏渗炭,使陶器表里变黑,即可烧出乌黑发亮、壁薄如纸的蛋壳黑陶。将水盛在蛋壳陶杯中,器壁无丝毫渗水、漏水,几乎达到瓷器的吸水率。这样的黑陶重量只有几十克,拿在手里非常轻盈,放在案头欣赏把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确实能够起到抚物铭志、激扬情怀的作用。蛋壳陶以前是贵族们在举行重大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而今是高雅人士精神和观念的寄托品,彰显气质,净化内心,是人、神、力、美融合的象征,具“事神致福”的圣洁内涵。
2.2米高的巨型陶瓶的制作成功更是凝聚了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的系统性杰作。淘土、和泥、拉坯、制瓶、绘画、雕刻、烧制、烟熏等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工匠大师们通力合作。申振英就拥有一个技艺精湛的创作团队。李俊英从事黑陶瓶制作20年,对各个技术环节了如指掌;马艳芳在器型、图案的设计创新上,很有心得,她设计出来的上千个作品造型唯美,境界高远;杨俊环刀工精湛,雕刻功夫出类拔萃;付清莲对于雕刻高难度作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和绝技,被誉为攻坚克难的女能手。老工艺师李群生更是潜心研创,与申振英心有灵犀,互补互益,相得益彰。前几年,北京的一位做外贸生意的经理想做一对大型的黑陶瓶,当时,国内制作的1.5 米以上的陶瓶都是三节摞到一起。李群生接下了这个颇具挑战的生产任务。他查找资料,反复试验,专心钻研,一头扎进制作车间,几天几夜不出来…… 4 年过去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制作出3个1.5米高的黑色陶瓶,这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属于首创。北京的一位外贸经理闻听后大喜,立即派人前来高价收购。巨型黑陶瓶很快走进了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得到了广大陶器爱好者的交口称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获得了双丰收。成功面前永不止步!申振英和李群生趁热打铁,很快,被业内人士赞誉为“当代陶王”的2.2 米高的巨型陶瓶问世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称之为“中华瑰宝”。
申振英既注重运用传统手法,又大胆地结合现代工艺技巧;既追求外在的形态美,又注重作品造型的丰富内涵。他借助唐三彩和景泰蓝的制作技巧,研发了彩釉黑陶,又称彩绘黑陶,丰富了黑陶的表现形式。彩绘黑陶的制作过程更加复杂精致。将配制好的高岭土研磨、清洗、沉淀、晾干,用轮制、模制、雕塑等方法制作坯体。轮车的主要构件是一个木质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入土内,上端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旋转,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模制分单模和双模。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压成型,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附件。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适用于生活器皿、动物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雕塑成型多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器皿。一件较为复杂的陶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种成型手段。成型以后,用二次烧成法入窑烧制。先把胎体在窑内经过1100℃的焙烧,之后熏黑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含铜、铁、钴、锰等金属氧化物的釉料,在烧成温度为800℃的窑中进行二次釉烧。出窑后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风格独特、相互辉映、堂皇富丽、色彩逼真、浸润交融、浓淡自然、立体感强、斑驳淋漓、自然协调、纹路流畅的彩绘黑陶把我们带进远古梦幻般的追忆和遐想当中,再现了祖先们在远古时代劳动生息的画面。透过彩绘黑陶,我们仿佛从新石器时代穿越唐、宋、元、明、清,来到今天!从宁静中感悟沸腾,从黑色的沉稳中感受澎湃的律动,从多彩的现代追忆那波澜壮阔的先古。从中领略到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和气势,揣度隋唐五代越窑青瓷的风采和韵味,欣赏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无声交响曲。
绞胎陶瓷又叫“绞泥”“搅胎瓷”“透花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绞胎陶瓷质地如玉、色彩斑斓、造型生动、浑然天成。
绞胎陶有别于其他品种,造型是基础,技法是根本,纹饰是灵魂。通过造型,实现心中的愿望和立意。技法的变化是提高艺术效果的有效手法。纹饰多样性是绞胎瓷的精神。绞胎紫砂壶的不可复制性增加了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绞胎文化与代表千年茶道的紫砂壶文化的碰撞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艺术感受。
烧制绞胎陶瓷要采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调整到相同的干湿度,掌握不同瓷土的膨胀系数,烧成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其工艺难度可想而知。烧制过程中坯体容易开裂,颜色容易挥发,因此工匠们大多不会采用高温烧制绞胎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绞胎作品多为陶器。申振英不畏艰难,虚心求教,在挫折面前不退缩,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产品的高温颜料技术,在高温下也能够烧制出颜色鲜艳的绞胎瓷器作品,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工艺路径。
申振英注重用夸张、抽象、意象和图腾来表达艺术语言。他以自然和编织纹饰为主要表现手法,配合色彩,构成深州黑陶和绞胎瓷纹饰的美学效果和表达语言。他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既遵循传统,又有所创新,力求自然与雕琢的和谐,达到艺术效果上的丰富多彩。他注意多种技法的融合,将山水、人物、花鸟图案自然融入陶瓷的图案装饰中,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他吸收雕刻、彩绘、绞、剔花技艺,研究木雕、石雕、水晶、宝石、金银、琉璃的加工方式,在深州黑陶等系列产品的制作中加以借鉴,谋求进步与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深州黑陶,申振英注意在花色品种上做文章。他先后研发出了红陶和灰陶。红陶就是在渗碳过程中不把陶窑完全封闭,让陶土中的铁元素适度氧化,于是就出现了红色。灰陶是在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铁元素还原的结果。通过色彩的跳跃、装饰上的冲击吸引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继承祖国优秀遗产。
民间工艺美术家申振英痴迷于祖国传统文化,用深州黑陶为载体,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物力,传承并制作黑陶工艺品,倾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功能完善的传统文化产业。他建造了50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成立了深州古陶艺术馆,改建了两个黑陶烧制窑。2015年,“双龙戏珠弟子规全章”荣获第三届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金奖;“二龙戏珠六子争头”荣获第四届河北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2018 年,“花开富贵”荣获第六届河北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武强年画瓶”荣获第六届河北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优秀奖;“董仲舒”历史名人瓶荣获第六届河北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优秀奖;2019 年7 月,深州黑陶荣获“燕赵老字号”称号。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省内外媒体竞相报道深州黑陶以及申振英团队的事迹。深州黑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收藏品、高档艺术品,并被作为高档商务礼品广泛用于各大企业,甚至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及友人,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澳门、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深州市采取“基地+公司+民间艺人”的模式,推动古陶制作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古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申振英希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相应的法规更具可操作性,有专业的定岗定编人员参与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在资金、流通等方面得到扶持。争取实现“黑陶手工艺进校园”计划,完善教学方式和传承方法,使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