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康复一科,广东 汕头 515041)
疼痛为中医康复科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不仅会为患者带来躯体上的伤害,同时还容易引发精神上的恐慌,虽然临床医生可以利用药物控制部分患者的疼痛,但疼痛无法根本消除。临床上运用多种护理干预方法,以减轻其疼痛感[1]。此次研究选取本院中医康复科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现在对其护理方法与结果分析如下。
本研究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医康复科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0~75岁,平均(40.45±10.63)岁,其中3例脊柱骨折,1例锁骨骨折,11例上肢骨折,2例盆骨骨折,13例下肢骨折。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77岁,平均(40.37±10.41)岁,其中4例脊柱骨折,2例锁骨骨折,10例上肢骨折,2例盆骨骨折,12例下肢骨折。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手法整复前行常规检查,评估其病情;采用口头教育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疾病治疗方法,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避免出现压疮;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其肢体功能康复。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评估心理状态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疼痛原因,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由负面情绪引发的疼痛。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患者之间交流治疗情况。(2)疼痛护理:①中药擦涂: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多为肿胀引起,可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擦涂,如当归、赤芍、紫荆皮等制成颗粒,浸泡在酒精中,用纱布均匀涂擦在肿胀位置,以起到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②穴位按摩:按照骨折部位、病情不同,合理选择穴位进行按摩,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帮助患者减轻疼痛;③如疼痛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或根据实际情况用安慰剂止痛。
统计两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8h疼痛程度,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满分为10分,如评分低于6分则表示不满意,6分及6分以上表示满意。
本研究采用t、卡方检验数据资料,表示为(±s)或百分数,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48h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48h疼痛程度对比[n(%)]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23/30),组间差异显著(x2=5.192,P=0.023)。
骨折多由外伤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会造成肢体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疼痛的负面作用,对疼痛护理的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2-4]。此次研究将60例中医康复科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可更好的降低患者疼痛感,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对中医康复科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其缓解疼痛反应,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