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导读

2020-08-31 08:39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土城川军赤水

《长征》是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巨著。作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秉承着严肃客观的原则,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的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精彩片段一

扩大队伍

一九三四年九月,扩大红军数量的运动达到高潮,而这时苏区内可动员的人力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因为自一九三三年以来,已有十七万青年参加了红军,这个数字意味着苏区内不分男女老幼,平均每十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参加了红军。“扩红”干部找到正在于都忍受着疟疾折磨的毛泽东,请这位动员过无数贫苦农民加入红军的领导人帮助他们动员群众。毛澤东去了,在群众大会上,身体极度虚弱的他只讲了五分钟,五分钟内他只讲了一个意思:决心。“决心”这两个字几乎可以概括那时苏区军民所具有的勇气:敌人就要闯进来了,我们可以放弃眼前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保留决心!决心可以使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决心可以使我们重新赢得一切!

为了鼓励青年参军,苏区给带头参军的家庭以丰厚的物质奖励,包括当时在苏区十分珍贵的大米、火柴和盐巴。干部们当场宣布:有人参军的家庭可以免去税收,这个家庭凭军属证还能享受无偿帮助春耕和秋收的待遇。在干部们的努力下,长冈乡四百零七名青年中,有三百二十人参加了红军,而瑞金一县参加红军的青年就有五万之多。

大量的新兵组成了新的红军部队:以萧华为政委的“少年共产国际师”,官兵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以周昆为军团长的第八军团,全部战士都是来自苏区的新兵。这些刚刚参军的青年农民,很快就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残酷的战斗中牺牲了,仅瑞金参军的青年就有一万八千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兴国参军的五万青年中两万三千人成为红军烈士。而那个全部由新兵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因为在战斗中兵力损失殆尽,它在红军的编制序列中仅仅存在了六十多天。

读书笔记

周恩来总理在长征出发地留下的那句话,现在还在曾经的长征渡口旁屹立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当年的“扩红”是苏区人民对红军最大的支持。作者着重描写了毛泽东动员“扩红”的细节,毛泽东拖着虚弱的身体参与动员,但仍表达出对革命的决心与信心。这就是我们红军、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决心,也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艰难的长征过程中,苏区参军的新兵在战斗中损失是最严重的,看到这一组组数字,怎能不令人心疼?一个个红军战士的牺牲,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伤痛。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的天空,我们理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精彩片段二

决战之时

一月二十六日,中央纵队到达土城。从这里向西北,距离赤水县城还有四十五公里。

中央红军各部队相继遭遇川军的猛烈阻击,没能按照中革军委的作战计划完成任务。这使得对实施北渡长江计划持乐观态度的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心情沉重起来。到达土城后,毛泽东和朱德一起开始研究这个赤水河边的渡口小城周边的地形,试图寻找能够击溃川军主力的战场。

在随即发布的中革军委致中央红军各军团的电令中有这样的话:“迅速向赤水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争取渡过赤水的先机,必要时在赤水以东地区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

“决战”一词说明此战带有决定胜负的意义。土城一战如若胜利,除了可以鼓舞士气,突破川军的严密阻截外,还有政治上的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毛泽东恢复军事指挥权后的第一仗。况且,对于被压迫在一个狭小地域里的中央红军来说,面前只有一条路,必须像突破乌江,甚至像突破湘江一样从这里冲出去,成功地北渡长江,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只是,红四方面军现在在哪里,他们那里情况如何,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红军中没有一个人十分清楚。只是听闻红四方面军地处富庶地区,拥有十万人以上的部队。

……

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五时,在中革军委位于土城后山的指挥部里,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这是自中央红军踏上长征征途以来,唯一的一次在战斗还在进行时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此前,中革军委决定在土城附近与川军进行决战时,对敌情的判断有严重失误,中央红军不是在与川军的三个团打,而是在与六个团的川军共一万多人打,而且川军另外两个旅的增援部队很快就会到达,土城战斗再打下去必是凶多吉少。与会者认为:由赤水北上进入四川,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无法实现。为了保存中央红军的实力,必须立即轻装脱离战场,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方向前进。会议决定毛泽东、朱德和刘伯承仍在指挥所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天亮前在赤水河上架好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员和处理那些不符合轻装原则的物资……

读书笔记

作者对战争形势紧迫的描写十分到位,也突出了中央红军在此时的困难,为后面展现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歌颂这样一支打不垮的红军队伍做铺垫。

如何一次次在绝境中突围、在巨创中重生,如何一次次进行严峻的自我纠正、自我修复,长征考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意志,历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高度的团结,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武装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延伸思考

长征的意义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愿意于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再度承受艰苦辛劳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重走一遍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跋涉的这条征途。当他们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一定会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所震惊,被当年30000多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所震惊。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提示着一种能够克服所有陈旧与落后的人类精神力量。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他持有何种意识形态,都不能不承认,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文化与文化长征》。题目是编者加的)

猜你喜欢
土城川军赤水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重游土城公园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赤水情
为何是川军?
原创设计崛起之时 首届土城空间订货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