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08-31 22:42徐翠颖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凝血功能血液透析

徐翠颖

【摘 要】目的:通过研究100例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透析室透析病人100 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我院门诊内科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总结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组AT-Ⅲ均值低于对照组,其中TT、FIB、DD、AT-Ⅲ和FDP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既存在高凝状态,又有可能因抗凝不当发生出血现象,故对凝血功能尤其是TT、FIB、DD、AT-Ⅲ和FDP这五项指标的监测尤为重要。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272-01

慢性肾脏疾病晚期患者临床主要采取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属体外循环治疗的一种,临床易出现异常状况从而引起血栓发生[1]。故抗凝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主要为低分子肝素(LMWH)[2]。但是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于血液透析病人在凝血功能方面是否会影响,对此,本文拟研究10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100例非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作比较,尝试从中发现是否有显著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在我院透析室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组。透析患者者每次透析时间 h,每周透析 次,透析參数 :血流量80~300 mL/min,透析流量00 mL/min。每次透析前静脉推注100 IU 低分子肝素,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35-90岁,平均:(74.8±10.52)岁。对照组选取我院门诊内科病人,男41例,女59例,年龄:37-92岁,平均:(72.37±12.83)岁。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品牌

(1)仪器

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2)试剂品牌及检测方法

品牌:SIEMENS

检测方法:PT(凝固法)、APTT(凝固法)、TT(凝固法)、AT-Ⅲ(发色底物法)、DD(免疫比浊法)、FIB(凝固法)、FDP(免疫比浊法)

2 方法

(1)研究组患者透析前以及对照组受试者入组次日,抽取其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以3000r/min离心,留取血浆,使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TT、AT-III、DD、FIB、FDP。

(2)统计学方法: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 SPSS5.0 进行分析, 例数以(n)表示,采用χ2 检验,凝血指标以(-x±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 P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研究组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PT、APTT、TT、DD、FIB、FDP均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AT-Ⅲ均值低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TT、FIB、DD、AT-Ⅲ和FDP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讨论

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主要为低分子肝素,其是一种新型AT-III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

从以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血液透析患者TT、FDP高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对照组(P<0.05)。TT、FDP反应体内抗凝物质,升高说明存在纤溶亢进现象。因此表明低分子肝素对抗血栓形成和抗凝,有一定的作用[3]。但对于FIB、DD高于对照组,AT-III则低于对照组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血液透析患者体内仍存在高凝状态及血栓发生的风险。FIB、DD的升高是血液发生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4],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体内 AT-III水平均明显降低,可能由于肾衰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明显增高[5],与AT-III结合形成复合物,AT-III消耗性减少。当AT-III活性低于50%时,易导致血栓形成[6]。这也说明了血液透析患者,肾脏血流量减少、血液瘀滞、组织缺血缺氧、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因素极易引发高凝状态。APTT、PT分别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筛选指标,但在正常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情况下,对此两项监测指标的

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其中既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危险。又可能因抗凝不当发生出血现象。所以对透析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尤其是TT、FIB、DD、AT-Ⅲ和FDP这五项指标的监测尤为重要,从而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具有重大的帮助,能够有效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出血和血液栓塞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孟婷婷,张媛,江涛,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流灌流凝血事件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330-332.

[2] 杨杰凤,成世立.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广州医药,2015,46(2):79-81.

[3] 邓林伟.低分子肝素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5,22(043):17-18

[4] 熊长明.D2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02,4(2):104.

[5] 杨国刚.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J].吉林医学院学报,2009,30(4):195-197.

[6] 门剑龙.败血症患者止凝血功能改变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3(1):33-36.

猜你喜欢
低分子肝素凝血功能血液透析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