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 王燕 于莹
【摘 要】目的:在儿科护理工作当中,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院120例先天性疾病患儿,并将这120例患儿平均分成两个组类,即参照组和研究组。针对参照组的60名患儿,应用普通护理措施,针对研究组的60名患儿,在采取普通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追加相关风险的防范护理手段,对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患儿分别产生的相关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患儿总有效率是95.1%,显效的几率是71.1%,参照组的患儿总有效率是73.2%,显效的几率是55.4%。研究组的患儿相关护理效果要显著好于参照组的患儿。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当中,施行有关风险防范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死亡几率,值得在医学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269-01
引 言
儿科患儿因为年纪较小,不能准确描述自身疾病,护理工作有较强的特殊性,护理风险较多,容易出现医疗纠纷。风险防范式护理能有效提升护理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属于一种预防医疗风险的护理措施。为提升患儿护理更加安全有效的服务,强化护理人员抗风险能力及法律意识,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及沟通技巧,规范护理人员行为,提升医院质量,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提升护患间的良好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抽选在我院医护中心收容诊治的120例儿科类患儿,并将这120例儿科类患儿平均分成两个组类,即参照组和研究组。在研究组中,存在26例男性和34例女性,患儿的年龄位于1.5岁到15岁之间,患儿年龄的平均数是7.8岁;在参照组中,存在32例男性和28例女性,患儿的年龄位于2岁到15.5岁之间,患儿年龄的平均数是7.6岁。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普通资料的比较中,两组数据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针对参照组的患儿,采取普通的护理措施,针對研究组的患儿,在采取普通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追加相关风险防范的护理手段,具体措施如下:
1.2.1加大宣教力度
患儿年龄较小,安全意识淡薄,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就尤为重要,家属在护理期间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患儿病情的恢复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向家属讲解药物的食用方法,患儿的饮食禁忌等。通过手册和电视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更多的宣传,进而提高患儿以及家属的安全意识。
1.2.2重点管理
将患儿按病情差异,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危险级,包括4岁以下患儿、出现全身症状的患儿等,该类患儿存在病情恶化速度快,自述能力不足等特点,要求患儿家属和责任护士加强实施陪护,每2h进行一次患儿信息和病情的分析、评估,了解患儿病情动态变化,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恶化等危险因素。第二等级为易危级,包括4~7岁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患儿等,该类患儿特点在于病情有可能恶化,存在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但依从性不足。要求针对跌倒、划伤等重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确保所有危险器具得到有效保存,且病房室内洁净、地面不存在湿滑等问题。第三级为普通级,包括非危险级、易危级患儿,常规结合患儿病情特点进行危险因素管理。在现有基础上,缩短巡房间隔,3岁以下小儿,晚间巡房间隔缩短1小时,3~7岁患儿,晚间巡房间隔缩短0.5小时,其他患儿巡房时间不变,日间巡房制度不变。巡房过程中,要求准确记录患儿体征态势、病情变化,对于重症患儿、新生儿,需额外就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做分析。为所有患儿建立信息化病历,实时更新巡房结果,借助完善的需方制度规避各类危险。
1.2.3诉求反馈
向所有患儿和家属发放问卷,由家属就护理工作需求等,直接反馈信息,院方根据家属反馈进行,酌情进行护理调整。如家属反映小儿留置管期间时常拨弄导管,可能导致导管掉落、堵塞、药物外泄等危险。要求护理人员与家属建立实时陪护机制,管理上提升针对性,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上述问题的应对技巧,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语言引导患儿行为的能力,提升护理管理效果。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显著好于参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患儿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具体状况
在本次研究当中的120例患儿的有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状况有以下几种:违医行为,护患之间交流不利,技术手段不熟练,护理记录不确切,缺乏责任感,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本文研究中,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由于存在违医行为而导致护理危险事件的几率是22.9%。患儿以及其家属需要遵从医院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听从有关医护人员的吩咐和管理。然而有诸多原因影响,比如患儿的家属没有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或是患儿的监护人没有遵从医院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不配合治疗护理,拒绝抽血和相关项目的检查等,都会造成患儿在就医的过程中具有护理危险事件的风险。通过表2得出,由于护患之间交流不利导致相关护理安全隐患的几率达到了21.4%,其主要原因是在相关医患人员使用药物时没有进行告知,在相关医患人员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查时没有告知患儿家属,以及对于一些必要的治疗护理问题没有耐心进行一一解答,加上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忙,医护人员和患儿监护人交流不充分,致使患儿及监护人的不满,并且发生相关医患纠纷。加强相关医护人员和患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创设一个良好的护患氛围。在医学临床上需要注重儿科护理安全的有关影响原因,减少儿科护理危险事件的出现,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当中,施行有关风险防范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护理效果,降低患儿的死亡几率,值得在医学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秦晋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8):170.
[2] 潘秋吟.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