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倡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教学,以其作为关键环节展现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课堂认知、亲近文言文,进而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阐述了小学阶段如何学好文言文的几点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68-01
前言
以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知识积累为先决条件,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展现文言文教学价值,将其作为现阶段语文教学重点,降低整体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兴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与白话文不同,文言文极为晦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因难以理解其中含义,而打消学习积极性。为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针对文言文教学,应当转变学生对其“难读、难懂”的认知,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将教学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以其好奇心深入古文进行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故事与意象因素,将两者进行结合,以明晰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学习梳理学习思路。例如,在《杨氏之子》一文中,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以迁移运用文言文中重点词义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其为代表模仿古人说话,通过师生对比朗读的方式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在多次重复后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创设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再造情景,通过迁移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感受文言文的乐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设定目标明晰文言文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其核心内容,只有明确掌握教材知识所体现的重点与要点,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学生能否以强烈动机深入课文进行学习,与目标难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动力进行学习,进而以其不懈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设置目标,避免学生因目标难度过高望而生畏;又杜绝过低的难度使学生缺乏挑战性而兴致缺失。重視教学目标自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学方式,利用差异性教学手段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保证目标制定的适宜性,使学生能够依据现阶段实际状态积极选择符合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杨氏之子》一文中,教师设定“难中易”三种程度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之前带领学生了解教学目标难度,明晰文言文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认知水平选择目标,并采取小组合作方式,通过自由讨论与探究完成既定目标,在锻炼协同合作能力的同时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把握内容初步领悟文言文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目标设定中以读通全文为界定,只有读通课文才能全面掌握课文内容,进而为领悟文本内涵奠定良好基础。而其作为探究与赏析文言文的先决条件,以读写构建意象。明晰词、韵律作为文言文的特色,以吟唱方式诵读课文能够加深整体内容的意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因不能采用吟唱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对学生的字音与停顿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带有语气情感才能理解文中词义,在感受作品意境的同时体味其中所贯穿的情感,进而保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以良好的感悟能力领悟其中内涵。逐步弄清词义,使学生能够提高整体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应当依据文本要求进行针对性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节奏与语气,以良好的语调读准字音,掌握整体学习思路。了解文言文诵读要求,感悟其中意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明确学习方向,在朗读时以声情并茂的方式能够实现情与景会,而只有披文入景才能在简净雅洁的语言中穿越前年与对话,以情感共鸣获得深刻体悟,进而掌握文意。
4.打破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式学习
与其他文体内容相较而言,文言文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巧妙结合教材文本,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而自主学习与探究作为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互动拓展学习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班级学生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使其能够积极汲取知识,打破模式桎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积极态度的外在表现,教师想要学生发自内心喜欢文言文,则应当将“以学生为本”的主旨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中。妙趣横生的课堂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应当以学习情趣为主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以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学习,进而理解其中内涵,传承文化精彩。
参考文献:
[1] 蒋欣.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与“何为”——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34-41.
作者简介:巴桑(1980.3.15—),一级教师;任教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达孔顶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