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胜男
【摘 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干预后效果。方法:将我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患者应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58例患者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变化,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吞咽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105-01
脑卒中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后多无生命危险[1]。脑卒中患者并发症较为多见,吞咽功能障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进食,进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同时其会提升患者进食过程中的呛咳发生率,极易引起肺部吸入性感染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吞咽功能训练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用方法,但是短期内效果并不理想。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有效调节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促进肌力提升,促进吞咽障碍快速恢复[2]。该研究旨在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患者经颈动脉B型超声、脑血管造影、CT、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洼田饮水实验≥3级,意识清醒,自愿参与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处于脑卒中急性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听力障碍及语言障碍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够配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9.66±5.02)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8例,脑梗死49例;病程15-33d,平均(23.95±2.11)d。观察组58例,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9.59±5.05)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0例,脑梗死48例;病程16-32d,平均(23.97±2.09)d。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含摄食训练、间接吞咽训练及咽部冷刺激,摄食训练:取仰卧位,食物选择半糊状食物,选择适合患者的摄入一口量指导患者吞咽,依据吞咽功能变化调整摄入一口量;间接吞咽训练:取坐位,闭锁声门后大声发出阿声,随后吸气后不呼出,吞咽唾液后再呼出,最后进行咳嗽;咽部冷刺激:冷冻棉棒沾水后刺激患者咽喉壁、舌根、软腭部位,同时指导患者行空吞咽动作;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颈部皮肤消毒后于颈部中线两侧各放电极两块,舌骨上区放置电极片两组,波宽700ms,电刺激强度0-25mA,频率80Hz,电刺激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进行吞咽,30min/次,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并对比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吞咽功能:依据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VFSS评分内主要包含口腔期、咽喉期及误咽三项内容,其中口腔期评分为0-3分,咽喉期评分为0-3分,误咽评分为0-4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越佳;(2)临床疗效痊愈:洼田饮水试验1级;显效:洼田饮水试验2级;有效: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提升1级;无效:洼田饮水试验无变化。
1.4统计方法
研究内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处理,分别采用[n(%)]、(-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结果采用x2值、t值进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吞咽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FSS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提升效果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痊愈21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46%(47/57),观察组患者痊愈28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5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83,P=0.0362<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上主要以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晕头痛、吐字不清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其不仅对机体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卒中患者在得到及时诊治后多无生命危险,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跨速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但是由于神经功能受损,脑卒中后并发症较多,吞咽功能障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机体营养的补充,同时会增加食物进入肺内风险,导致肺部吸入性感染的发生,影响患者康复进度。
吞咽功能训练是临床上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作用于机体后主要通过对患者咀嚼肌、舌肌的运动功能进行强化,促进患者机体吞咽相关肌群间的协调性全面提升,同时吞咽训练的应用能够使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维持脑部可塑性。該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提示两种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表明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分析认为,患者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均有着较高的可塑性,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作用于机体后能够通过刺激机体肌肉及神经,促进神经元麻痹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加速受损的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最大限度的降低肌肉萎缩情况的出现,同时,其能够通过调节治疗过程中的电流强度,对咽部肌群均能够产生刺激作用,激活机体肌肉运动模式,促进神经系统重建[5],联合吞咽训练共同治疗,进一步促进吞咽肌群运动强化,重建吞咽反射弧,更为有效的恢复吞咽功能,与国内文献[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通过强化舌肌、咀嚼肌运动功能、重建吞咽反射弧等,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联合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星淳.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吞咽功能训练联合治疗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492-2494.
[2] 刘晟,裴子文,孟宪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中国康复,2019,34(8):426-431.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4] 钱珊,王蜀昌,刘信东,等.电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2):74-77.
[5] 李井文.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3):1450-1452,1478.
[6] 王京利,张志强,张立新,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2):1493-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