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随着科技的发展,尿理学检查具有的价值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目前各大医院临床体液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尿理学检查即对人体尿液外观、数量等物理特征进行的全方位检查,包括尿色、尿量、尿比密、尿渗量等,以此判断受检者身体内部状况,为某些肾脏病症的确诊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目前尿理学检查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检测体系,将其用于临床期间的基础参考要点便是受检者的尿量,通过初步判断尿量多少便可以分析其肾脏健康情况。一般正常人每24小时的尿量在1000~2000mL之间。如果成人尿量在24小时内超过2500mL,幼儿尿量在24小时内超过3000mL,则表明其是多尿症状。引发多尿症状的原因从生理层面出发即近期饮水过多、食用了利尿食品、服用咖啡因等利尿药物、神经性多尿。排除生理因素,便很可能与内分泌疾病(尿崩症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肾脏疾病(慢性肾炎等)有关。如果发现受检者是少尿症状,即24尿量不足400mL,除过生理性因素外(身体水分缺失、出汗抵消排量等),便很有可能是肾前性少尿、肾后性少尿、肾性少尿所致。其中肾前性少尿多表现为晕厥、失血过多等导致肾缺血等症,肾后性少尿则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路受阻等症,肾性少尿指代受检者肾部已出现实质病变,像肾小球肾炎、基础疾病所致肾衰竭等症。如果受检者无尿(24小时内排尿低于100mL或者没有排尿),则很可能肾脏受相关金属物损坏,从而导致急性肾小管丧失运作功能。
在尿理学检查基础要点之上,通过观测检验尿色和透明度即尿理学检查的主要进阶内容,这个过程需要观察尿检颜色及透明度,判断尿液是否正常呈淡黄色且亮度清晰没有任何异质杂色。一旦尿液存在轻度浑浊、浑浊、明显浑浊等现象,则表明受检者出现了健康问题。
实际检查期间,排除生理性的比如饮水少、运动多导致尿液色深,服用类似核黄素类药物使得尿液浑黄、尿液含有盐类结晶(大量食用磷酸盐、碳酸盐等食物)等情况,若受检者尿色和透明度与正常参考指标有明显差异,说明身体内部器官及组织可能出现病变。
1.受检者尿液无明显颜色,但比密度明显增加时,医生要考虑其可能患有糖尿病,而尿液无色但比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则是尿崩症的症状。
2.尿液呈红色即血尿,表明患者患有血液病、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还有可能是患者服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尿液中检测出游离血红蛋白超过0.3mg/L,且尿隐血为阳性即血红蛋白尿,这时受检者可能患有蚕豆病、热血性病等症。
4.如果尿色深黄,振荡后泡沫液有明显黄色,可判断受检者患有黄疸疾病。
5.若尿液呈现乳糜状,浑浊度高但色泽乳白,即乳糜尿的临床表现。丝虫病、胸腹部受创、个别肿瘤等都可引发乳糜尿。
6.尿液有明显丝状或絮状悬浮,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沉淀,则考虑受检者此时是脓尿状态。如果尿液呈现云雾状,且静置后没有沉淀,可考虑受检者此时为菌尿状态(尿液内细菌含量较大)。脓尿和菌尿表示受检者可能患有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疾病。
尿液在4℃时和相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能够测出尿液所含溶质浓度数值,即检验科常称的比密指标。
持续观测24小时内不同时间节点比密值,通常可得出此时受检者肾脏器官的实际浓缩及稀释水平。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尿理学检查使用简便化学试带法,基本都是按照试带时多聚电解质配合酸碱指示剂和尿中电解质反应释放氢离子显色体现,这个过程中受非电解质(蛋白质、尿素等)及强酸强碱干扰,最终尿理学检查结果真实度和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很難发挥尿理学检查的病理标本测定价值。
但利用光线折射率以及渗透量测定,则可以最大限度避开干扰因素,从而确保尿理学检查结果的可靠性,能够完全达到预期。比如利用折射技法(光线折射率)与溶液总固体量相关性,做相应测定,可以有效提高最终尿理检查实效性,该方法所需尿量采样较少,且过程也比较便捷。而尿渗量即反应溶解至尿液渗透作用中的一种溶质颗粒,通过渗透指标了解受检者肾脏对溶质与水分的相对排泄速率,从而快速测出受检者肾脏浓缩、稀释水平。所以折射率及渗透量的测定可有效促进尿理学检查专业性和完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