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阿娟
【摘 要】“贵远贱近”指人们看待事物时重视时间久远的而轻视时间相距近的,暗含一定的尚古情结。“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旨在批判魏晋南北朝创作自由的时代下文人相轻的不良文风,虽是首次提出,但这种思想却在历代普遍存在。笔者将从“贵远贱近”产生的客观环境、文人心理、审美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旨在为作者及批评者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贵远贱近”;崇圣重德;文人相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201-02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思想中就存在“贵远贱近”的批评观念。首先,“贵远贱近”思想与我们崇圣重德的伦理环境息息相关,在崇圣重德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我们恪守礼节,以古为尊。其次,部分文学批评者自身就是作家,他们有选择性地“贵古”,并在“贵古”基础之上传承经典并进行批评活动;但部分批评者因水平有限,在私心利益驱使下借古讽今,囿于文人相轻的逼仄境地。最后,审美距离和读者鉴赏因素也会促使文人间出现“贵远贱近”的现象。
一、崇圣重德的伦理环境
“贵远贱近”文学批评思想中包含着浓厚的复古主张,而这种复古情结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道根基,这种思想促使国人形成了尊崇秩序和伦理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心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伦理环境为“贵远贱近”文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述而不作”是孔子自谦的说法,事实上是“述而又作”,“信而好古”表明他重视整理典籍,在传承礼节、遵守秩序的基础上开创了具有深厚底蕴的儒家文化。《孟子》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当滕文公拜访孟子时,孟子“言必称尧舜”,说明他十分推崇尧舜圣贤。尧舜之后,圣人之道日渐衰微,上述内容都体现着孔孟对于圣王时代的钦佩与渴慕。他们认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国君臣属等人效仿尧舜就可以。到了两汉这种思想更加突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家衰落,崇圣重德思想才有所转变,但还是树德与重才并举。唐宋复古倾向严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标榜“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韩愈曾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到了明代依然有复古倾向,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也能够看到崇圣重德环境下“贵远”倾向的源远流长。
那又为何会出现崇圣重德的复古倾向呢?两千多年前,孔子树立以“仁”“礼”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規范,他将道德伦理置于一切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建立起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伦理社会。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三纲五常,“以德化民”,“以礼为治”,这些都为礼乐文化、孝悌伦理、人际关系等提供了原则典范;尊老爱幼,恪守孝道,后人在三纲五常的影响下恪守礼节。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3]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制度下,我们会增强对先祖的崇拜意识,在崇拜圣王的复古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远的”心生向往,这也是“贵远贱近”思想生发的重要推动力。
二、心理因素剖析
一部分批评者“贵远贱近”,是有经典文化的传承意识,汲取前人精华传至后代;也有一部分批评者是因私心利益驱使或个人水平限制而“贵远贱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4]陆机认为创作有两种途径:一是有感于物,二是学习经典。文学经典就是经历代不断淘洗之后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有些文人雅士“贵远贱近”即是秉承传承经典的精神整理典籍,将古人典籍进行流传。司马迁发愤著书,取材于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等古代著作,并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写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将历代经典在时代检验中传承下来。那到底哪些是经典?其实经典也就是在批评者不断“贵远贱近”中传承下来的作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风采和特征,每个朝代的文学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文学,都是不可替代的。
曹丕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还有部分批评者“贵远贱近”往往是借古讽今,宣传自己的思想,确立自己的理论权威性;或因个人水平有限,对古人知悉程度不一造成了“贵远贱近”。《左传》中曾有“赋诗言志”的记载,就是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怀抱,而“贵远贱近”的部分批评者则正是借他人之言,达心中之志。《淮南子·修务训》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5]刘安认为,世俗之人总搬出古人之言贬低今人之话,总借神农、黄帝以证实自己的观点。古代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但怨刺也只能主文谲谏,心中很多积怨,不可一语道破,只能委婉借用《诗经》或历史典故来鉴古观今,这时候就会形成“贵远贱近”的风气;此外,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竞争关系,给不复存在的古人加冠加冕,不会威胁自身利益,如果能“贵远”批评自己的竞争对手,更是一举两得。因此,“贵远贱近”在当时成为难以避免的批评偏见。
刘勰曾谈及“贵远贱近”、“贱同思古”的问题,他认为其与批评者本人的水平高低有关,批评者往往宣传自己的理论教化,以自身长处批评他人的短处。曹丕曾提到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但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曹丕认为作家总以自己的长处来批评别人的短处,而且同时代的文人能够知悉今人的优点长处,如若有缺点就会抨击,但是古人因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再经历代文人的夸大与赞美,后人多会形成“贵远贱近”的思想倾向。
“贵远贱近”思想的出现和批评者自身的立场有很大关系,因此批评者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对古今作品抱有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不分古今,不分远近,只在时代检验中去度量。
三、审美心理距离分析
除了文学批评者的客观条件,从时间距离的角度来看,也会造成批评者“贵远贱近”思想的产生。《鬼谷子·内揵》载:“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6]原文说的是君臣上下关系,但文学批评也是如此,文学作品离批评者的距离太远或是太近都会影响批评者的态度,即“距离产生美”。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曾說:“有许多绘画、戏剧和诗歌事实上毋宁说只是在作阐释和图解方面才有它的重要意义……所以说,这一类作品已经从时间的流逝之中大受其惠,并且是全靠时间的助力才达到艺术的高度的。”[7]在布洛看来,时间的久远会形成空间距离,艺术作品会给读者造成朦胧美,加之后人的阐释和图解会不断充实它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很多作品受惠于时空因素最终才在时代的洪流中历久弥新。
那为何时间久远的作品会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呢?首先,久远的人和作品不为人知,人们潜意识中会对曾经的事物产生幻想,会有对古人的崇拜之情,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吟咏称颂,古代的文学作品覆盖了一层朦胧色彩;其次,文学活动是需要读者的阅读接受才算完成,读者在阅读前人的作品时,会在第一文本基础之上进行二度创作,也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阅读再创造的过程中,知识水平、文学修养等因素会使自身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作品的传播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会成为“贵远贱近”文学批评思想出现的原因。
四、总结
“贵远贱近”思想一直存在于时代发展历程之中,但并不是某个时期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代都会因不同目的而“贵远贱近”,作家以及批评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既要避免在评价古人时因时代的久远模糊而过于夸赞,也要避免在评价近人时因时代的相近而带来恶评和伤害,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经典,在时代检验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6.
[2]傅佩荣.孟子新解(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23.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4]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
[5]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622.
[6]鬼谷子.鬼谷子·卷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5:8.
[7]朱立元,张德兴.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