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学之“好”其义不外乎三

2020-08-31 15:01檀传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育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专著《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自由浪漫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等,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逾200篇。作品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学生、家长,尤其是教师们自己,常常会这样发问。

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早可以溯源到自己上高一时的数学课。1977年,教我们数学的夏老师(后来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每天都笑眯眯地走进教室,然后慢条斯理地问大家:“昨天,我们都学了些什么?”而后循循善诱地再问:“今天,如果增加一个条件,我们该怎么办?”再然后,开讲新课、解析例题、布置作业……直到大学时代学到教育学尤其是学科教学法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夏老师每天成功教学的最大的秘密,不过是他娴熟而忠实地应用了教学五环节理论而已!

好的教学,一定效率高

夏老师的数学课就像夏老师亲切的微笑,曾经让我们整日里如沐春风。除了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还能让我们保持最持久的学习兴趣、挑战难题的勇气,等等。所以,我一直坚定认为,“好的教学”的第一“好”(标准),就是效率高——在好的教学里,学生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而坏的教学之所以“十恶不赦”,也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使学生们不仅学业成绩糟糕,而且还学得痛苦、绝望,最终不仅成绩差,还丧失内在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等——总之代价太大。

要求得教学的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努力修炼两种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比如,数学老师要精通数学),二是教育专业(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木匠有手艺才能教小木匠、武林高手才能教出功夫门徒。教什么就要会什么,自古皆然。教师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理所当然。但现代教师与古代教师的本质区别,却不在于其有学科专业,而在于有教育专业。人类教育事业越往后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水平及重要性就越高。诸如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教师对教育规律的娴熟把握,乃是现代专业性教学区别于古代经验型教学的根本特征。

我们仅以教育心理学上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The Yerkes-Dodson Law)的应用来说说掌握教学规律有多重要吧。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其实就是说中等焦虑程度最有利于学习,或者说,任务难度适中最能让学生具有学习动机——因为难度过低,会让学生觉得没意思;任务太难,会让学生觉得没可能完成,也会失去挑战的兴趣。理解、掌握了这一定律,就要求教育者(教师、家长等)要依据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年龄、储备、个性等)安排难度适中的教学,将抽象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落实到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上。同时这个“适中”还要与“高难度原则”等结合起来辩证理解。否则,你的教学效率当然就会大打折扣,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

现代教学在过程、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丰富多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地方,一定是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能否提高,更会在本质上关系到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被最人道对待还是被奴役的严肃课题——这已经是一个教育伦理问题了。

好的教学,一定讲道德

如前所述,“好的教学”一定教学效率高,而这意味着在这一教学里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但是教学效率所涉及的分子、分母及其计算却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比如,好教师一定会意识到完整教学的分子内涵,远远不只是考试得分,更重要的还有真善美等价值的习得、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创造性、批判能力等。而教学分母的全面理解,也一定不仅仅包括学生的青春、精力投入,还包括家庭、社会资源的付出等。不Care这一分子、分母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故好的教学,也一定是讲道德的教学。

当然,这里所谓“讲道德”的教学,具有最广泛的意味。其要义有三。一为发育道德,二为恪守师道,三为担当道义。

所谓“发育道德”,就是所有学科教学都要有最自觉、自然、亲切的道德教育。所有學科都有直接德育的机会,比如,课堂纪律坏了需要维持、学科教学里的道德成份需要凸显等。学科教学里的德育由于能够因势利导,常常事半功倍。此外,所有学科教学也都能发展科学思维、理性人格、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即便数理化生也是如此,遑论价值性更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格的涵养了。而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空间的布局等隐性存在的德育影响,则更有润物无声的功效。所以,哪怕是一堂纯粹的物理课,仍然有直接、间接、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存在。而每一次好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都必定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道德教育。

道德应见于行动,而非止于说教。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话说得再漂亮,若无身教的支持,也只会让学生见证虚伪。故所谓“恪守师道”,就是指教师必须以身立教,行最人道的教育。教师是一个对象性的概念,说你是教师,是因为你的工作是教育学生——就像说你是父母,就意味着你一定有孩子一样。故与学生交往时不行仁慈之爱、不行正义之道的老师,是造孽最为深重之人。当然,所谓人道、仁爱、正义,也都首先应该表现在日常教学的完美里——因为完美的教学里必有师道在。能够高效教学至少表明你敬业、不希望误人子弟;而倘若脱离日常教学高谈师德,就不是师德的恪守,而只是师德的空谈了。

所谓“担当道义”,就是要有最大气的教学,让学生有勇往直前、担当天下的气魄。好的教学向来是能够给孩子精气神的营养的。没有什么比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为可怕的教学,也没有什么比让学生拥有一个大气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好像语文若只讲字词句语法修辞而不讲文以载道、天下担当,就像数学若只讲四则运算几何代数而不讲科学精神、真理追求,如此做派顶多是一种教书匠的劳作,算不得真正上乘的教学。回想回想我们成年人已经受过的教育吧,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永远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荡气回肠、如坐春风过的君子!

所以,“好的教学”所求之“道德”,对于教师来说与其说是教学专业的要求,毋宁说是人生修养的挑战。故自古经师易找、人师难寻,也就不难理解。而教育行业里的有志者,一定要立志做人师。

好的教学,一定有美感

“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永远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荡气回肠、如坐春风过的君子”,意味着“好的教学”一定是某种教学之美的完成。

教学的美感可以表现的主要维度,在于美育、学科之美、教育之美。

美育在一般人眼里等于艺术教育,实在太过狭隘。做教师的一定要做良好生活的诠释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审美的态度与气质——就是说:你可以不会弹奏钢琴,但你一定要能够欣赏蓝天白云。就像好教师一定会承担德育的责任,所有的学科教学也应该可以因势利导开展美育活动。除了相机开展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艺术教育,教师对于生活美学的自觉与应用最为重要——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让孩子观察花园里的玫瑰、带孩子进入秋天的森林那样。

呈现学科之美,对于完美教学至关重要。要想“学生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或者,若希望孩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最人道的对待”,我们就不能简单地采用减少作业分量、降低课业标准这种无能、弱智的教育选择。好的教师必须有能力最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任学科的魅力(学科之美),用学习内容本身的美好让学生兴味无穷、勤奋学习、有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学科之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反过来增强教师学科教学的自豪感、成就感。实际生活里那些为自己所教学科由衷骄傲的好老师,往往首先都是已经充分領悟过学科之美的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所教学科里“魔法”的神奇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并将“魔法”及其奥秘交给孩子们。

学科之美的展示,离不开教育之美的塑造。好的教学,可能有艺术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叙事的精巧设计、课堂节奏的良好把握等;好的教学本身,也一定有教师人格之美、教育境界之美的存在。很多时候,教师酣快淋漓完成了一堂成功的教学、学生如沐春风地接受了一次完美的学科教育,师生双方都“如在梦中”,当下不一定能意识到他们刚刚完成或者欣赏过了一种教学的美,但是那种让人不亦乐乎、回味无穷的教学之美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这与我们在剧院里看完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听完一场优美的音乐会相比,只有审美形态之别。有教学的技术与境界之美,是自古至今所有好教学的统一特征。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确立教育的美学观,建立教育活动的第三标准①——审美标准更是克服当代教学异化、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之一。好的教学,一定是,也必须是有美感的教学。

阅读到本文的结尾,读者也许会大呼上当。因为絮叨半天,笔者其实不过讲了一个教育常识:“好的教学”必须符合真、善、美三大标准。而且,哪一种良好的人类实践能不符合这三大最基本的标准呢?但读者也可能莞尔一笑——因为无论效率、道德、美感,这些常识的哪一条,我们的日常教学也许都没有做得很好。教书育人者,与其忙于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词汇去包装内涵贫乏的教育思想,远不如在教育实践上回到本心与常识、用不断提高的教育专业性来切实提升教育的品质来得更为实在。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