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法评价的雅雀湖社区公园有机更新研究

2020-08-31 01:36梁春飞苏凤秀梁喜献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梁春飞 苏凤秀 梁喜献

摘要:社区公园更新改造作为城市公园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新改造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沙市雅雀湖社区公园为例,运用SD法对更新改造前的该社区公园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社区公园有机更新建议。

关键词:有机更新;SD法;评价体系;更新改造;雅雀湖社区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0-017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0.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Community park renov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park organic renov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e scientific method for evaluation before renovation. As a case of the Ya-que-lake community park in Changsha,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ark before renovation, using the SD method.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community-parks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organic renovation concept.

Key words: organic renovation; SD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Ya-que-lake community park

社区公园作为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种公园类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宜居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引起重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社区公园功能退化、设施老旧、景观单调、活动空间缺乏和管理维护粗放,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必须进行更新改造。因此,在改造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挖掘旧社区公园的潜在价值,协调居民需求与旧社区公园更新改造的关系,成为当前此类公园有机更新的紧迫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在建设城市新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旧有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1],随之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例如,何镜堂等[2]通过对东莞可园历史片区的更新改造项目分析,探讨了岭南旧城区更新改造的方法,提出以更新改造公共空间为切入点,有节制、有重点地切入旧城区更新改造,进而实现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性;路毅等[3]以牡丹江北山公园更新改造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公园的规划布局、服务设施和景观文化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尊重场地、利用现有优势,改造经济合理且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议;吴巍等[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武汉紫阳公园的更新改造展开了研究;崔伊飞等[5]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研究了新农村民居的更新改造策略;华莹珺等[6]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杭州市昌化镇南屏山公园更新改造措施;上述这些都是对旧有空间更新改造方法的研究。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7]在对北京旧城改造的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菊兒胡同的成功更新改造案例所提出来的城市更新理论。近年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公园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研究。如吴倩宇等[8]在长沙麓山南路两厢更新改造探索中,将更新改造涉及的有机更新要素划分为“显性有机要素”和“隐性有机要素”, 进而探讨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类型的旧城有机更新模式;缪建平等[9]将有机更新理论与城市公园更新改造相结合,以福安富春公园更新改造为例,研究了城市公园有机更新的方法;韦鸿雨[10]以广州火车东站南广场绿地更新改造为例,分析该项目的得失,并结合有机更新的理念,探索了城市绿地有机更新的方法;尹志雯[11]以同锣鼓巷大宅院住宅为例,探索了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中的应用;陈员新等[12]基于景观感知评价数据,提出了南岳北支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措施。有机更新是基于理论研究的定性思考,SD法是基于使用者评价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将两者结合,形成取长补短的作用,为社区公园更新改造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1  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1.1  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

“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7]。该理论的目的,是通过维护性更新改造,有步骤地将旧场地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场地主题风格、功能划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植物景观和附属设施等进行可持续性的更新改造。实质是对场地进行有机更新,例如如何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场地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统筹好场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等。

1.2  有机更新理论的解读

1.2.1  整体与局部  有机更新理论强调用全局的眼光,在旧城区有机更新过程中保证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局部场所的更新改造的统一协调,同时在更新改造区域内部各要素也要协调一致。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对于旧社区公园的有机更新,既要正确处理好该公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要正确处理好公园内部各要素与公园整体环境的关系[13]。

1.2.2  时间阶段性  在菊儿胡同的改造过程中,吴良镛[7]认为在旧城的有机更新中,应当根据现状进行区域划分,分阶段进行更新改造。“任何改建都不可能是最后的完成,也不会是最后的完成,而是永远处于持续的更新过程”[14]。旧社区公园的更新改造也应当如此,不应当在全部推倒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而应当是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性。

1.2.3  新旧景观  社区公园丰富了群众的业余休憩生活,对周边的居民而言,往往有较强的认同感,承载着该区域的人文资源。因此,在整个更新改造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新旧景观的关系,谨慎地做好“取”与“舍” [15],剔除现有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在现有的环境中增加新的元素[16],在尊重场地人文资源和挖掘原有潜力的前提下,进行有机更新以满足使用者新的需求。

1.2.4  群众参与原则  城市是市民活动的载体,而城市有机更新是为了满足市民的生活生产需要[17]。对于城市的更新改造,有机更新理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制定城市有机更新的方案。市民的参与赋予公园“人情味”,增加公园的人文气息[18]。在社区公园的有机更新中,应当调动市民积极参与,在充分考虑到市民的行为与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9],对原有不适应的景观要素进行更新改造,才能构建出满足市民需求的公共环境空间。

2  社区公园SD法评价体系构建

2.1  SD法的定义

SD法是Semantic Differential法的简称,又称感受记录法。此方法通过言语尺度评分对心理感受进行测定,将获得的评测者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20],可定量描述被调查对象的概念和构造[21]。近年来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建筑和园林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一种对空间场地研究分析的有效方法[22]。

2.2  评价尺度的确定

通过测定被调查者对目标公园空间的各个景观要素的心理反应,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以建立相关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对各个描述对象的尺度进行评价打分,获得定量化数据,最后得出目标公园空间的相关评定。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以照片配以文字说明向被调查者展示,将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通过定量化语句记录下来,获得相关数据,作为此次分析的样本。

此次评价尺度的等级分为5个级别,以0为轴对称,将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好分别赋以分值-2、-1、0、1、2。

2.3  评价指标和被调查对象的确定

以被调查者对目标公园改造前的心理感受为依据,围绕社区公园规划设计要点,通过专家访谈法选取了30个评价指标。分别对目标公园的主题风格、功能布局、空间处理、交通组织、植物景观、附属设施和管理维护7个大方面进行评价,每个大方面又细分为若干小类,总计30个小类(表1)。

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保证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避免调查对象单一,此次评价选取了两组具有明显差别的调查对象。一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23名,称之为专业组。一组是随机选取的目标公园的使用者以及附近社区居民67名,称之为非专业组。专业组人群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知识能更好地对社区公园主题风格、空间处理和植物景观进行评价,非专业组人群基于社区公园高使用率能更好地对社区公园功能布局、交通组织、附属设施和管理维护进行评价。

3  基于SD法评价的雅雀湖社区公园有机更新现状分析

雅雀湖社区公园作为长沙市较早建设的社区公园,地处开福区四方坪街道范围内,占地15 000m2,公园分为中心广场区、老人小孩活动区、健身活动区、植物造景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其中,中心广场区以硬质铺装广场为主,配有廊架、文化墙和景观亭等园林小品,为主要活动场所;老人小孩活动区配有适合老人小孩活动的康体游乐设施;健身活动区主要由门球场、羽毛球场及其附属设施组成;植物造景区以植物景观为主,配以微地形处理;管理服务区设置了管理用房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公园周边社区环境良好,人口较为稠密,服务对象主要为雅雀湖社区、金帆小区、四方小区和胜利村的居民。雅雀湖社区公园SD法评价得分情况见表2。

3.1  主题风格分析

在主题风格评价中,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评价得分均为正值,分值接近于0,介于0~1。公园主题方面,尽管雅雀湖社区公园在平面布局形式上像一只燕雀,公园的铺装和文化墙等有一些燕雀方面的元素,但仅是平面构图的形似只能达到俯瞰的效果,不能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产生联想,且其他相关主题要素分布零散、形式不一。根据有机更新理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该公园不能形成完整的主题特色,自然无法给人以视觉冲击和深刻印象,导致该公园主题整体感知不强。

3.2  功能布局分析

在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中,各项指标评价得分均为负值,表明公园功能布局方面欠妥。其中,在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联系、健身活动区使用状况和游憩设施情况4个指标中,非专业组分值均较大幅度低于专业组,而非专业组由公园附近居民组成,为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因而依据有机更新的群众参与原则,说明非专业组结果更有说服力。公园功能分区欠合理,各分区有机关联不够紧密,健身活动区使用频率低,游憩设施需改善。

3.3  空间处理分析

各项指标均为负值,其中在空间层次感、与周围环境空间结合、地形变化和小品建筑体量4个指标中,专业组分值低于非专业组,专业组的评分更有说服力,因为作为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专业人群,对于空间的感知往往高于非专业组。以上结果表明,在空间处理方面,公园内部空间缺乏层次感,与周围环境空间有机结合程度不高,地形处理单调,小品建筑体量与公园环境不相宜。

3.4  交通组织分析

各项指标均为正值,表明无论是就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而言,公园交通组织方面设计较为合理,交通可达性与衔接性较好。其中,出入口布置这一项,专业组得分0.643、非专业组得分0.691,表明出入口的规划位置充分考虑了公园外部交通情况和周边住宅区分布情况,便于周围居民到达和进入公园。另外,公园内部游路布局也较为合理,方便快捷地链接了各活动空间,自由的曲线道路设计也为人们休闲散步提供了良好场所。

3.5  植物景观分析

各项指标均为正值,表明公园植物景观效果良好。其中以专业组专业的眼光看,生长情况、品种丰富度和层次分明度3个指标情况相对较好。而季相明显度这一指标,专业组评分0.316,非专业组评分0.329,得分相对本组而言较低,可见公园的植物配置仅仅是达到了“覆绿”的效果,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色彩单一,缺乏观赏性。

3.6  附属设施分析

各项指标均为负值,分值介于一般与较差之间,表明公园附属设施配套分布情况不理想。公园内照明灯具方面仅满足了功能性照明,缺少烘托氛围的景观性照明;垃圾桶数量较少,分布不合理;地面排水不够顺畅,雨天路面积水情况严重;指示牌缺乏,标示系统不够完善。根据有机更新理论,表明公园缺乏一个完整的、合理的附属设施体系,需要对附属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3.7  管理维护分析

结果均为负值,表明作为有机更新理论隐性因素的管理维护方面公园还做得不够。其中,环境安静程度,专业组评分-0.723,非专业组评分-0.911,而非专业组作为公园的日常使用者评分更有说服力,可见公园未能为附近居民提供安静的室外休闲环境。另外,公园的卫生清洁度和安全保障方面也有待提高。

3.8  整体感知分析

整体感知评价,是指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对雅雀湖社区公园改造前规划设计和使用情况的综合评判,是被调查者对目标空间整体满意度的评价。由主题风格、功能布局、空间处理、交通组织、植物景观、附属设施和管理维护7个类别组成,每个类别的分值来自于各自组成的评价因子分值的平均值。

在整体感知评价中,主题风格、交通组织和植物景观,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评分为正值;功能布局、空间处理、附属设施和管理维护,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评分为负值。说明在改造中,主题风格、交通组织和植物景观为公园使用状况较有利因素,应当妥善把握并充分挖掘。而功能布局、空间处理、附属设施和管理维护为公园现状的不利因素,是更新改造的重点与关键。

4  基于SD法评价的雅雀湖社区公园有机更新建议

4.1  主题风格——继承主题,织补元素

在场地有机更新中,“推倒重来”的全面更新改造往往会使原有场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继承和保护原有场地的人文因素,难以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经行调整和创新[23]。长沙市雅雀湖社区公园当初的规划有一定的主题要素。但由于表现途径不多,表现要素不连贯、不统一,视觉冲击感不强,主题表现效果不显著。由于城市公园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24],因此可以在继承原有文化主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主题元素。通过新建小品的引入、植物造景的营造和景观视线的控制等表现方式,织补新的景观元素,赋予新的湖湘文化内涵,达到新旧景观的有机融合,从而营造一个既为使用者所熟悉,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观,实现“旧园换新颜”的目的[25]。

4.2  功能布局——有序改造,密切联系

社區公园作为城市居民经常使用的场所,为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健身等提供了便利。对于为当地居民所熟知的社区园功能布局更新改造中,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当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无序的更新改造过程,会影响和干扰居民日常的休憩、健身等活动。在对雅雀湖社区公园的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当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加强各分区之间的交通、空间和景观的有机联系,提升老人、儿童、健身、游憩和广场等分区的附属设施条件,提高上述区域的使用率,合理规划小品建筑的布局和功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

4.3  空间处理——改善层次,延续空间

对雅雀湖社区公园进行有机更新,应当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周边环境空间上的关系。通过对地形的营造和小品建筑体量控制,提高公园的空间层次感。而通过提升空间层次感,加强对公园使用者的视线引导和组织,使公园与周边环境在空间上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4.4  交通组织——尊重现状,合理集散

雅雀湖社区公园在交通组织方面,各项指标均为正值且得分较高。因此,对公园交通组织的有机更新,应当在尊重现有交通组织条件下,紧密结合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等方面的更新改造,进一步优化游路的布局和设置,积极疏通好公园使用者的集散关系,从而更加便捷地处理好公园各功能分区的组织关系,更加巧妙地组织好公园各区域的空间联系。4.5  植物景观——分明季相,丰富色彩雅雀湖社区公园的植物景观有机更新,应当在继承原有植物“覆绿”效果的前提下,注重植物景观效果的提升。选取一定规格和数量的长沙市乡土植物,杜绝有毒、刺、飞絮、难闻气味的品种,根据植物的观赏习性,营造出“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植物季相景观,实现公园植物景观的时序连贯性。此外,明快鲜艳的植物色彩,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氛围,在“覆绿”的植物景观格局中,通过植物色彩的点缀,对整个公园景观氛围的营造上起到“点睛”的作用。

4.6  附属设施——小处着手,大处提升

社区公园附属设施的有机更新,应当“小处着手,大处提升”。在进一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充分听取使用者意见的前提下,摸清使用者活动规律。根据附属设施更新改造的要求,妥善处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根据适当超前的更新改造原则,合理调整照明灯具、垃圾桶、指示牌和园桌椅等附属设施的布置,适当增加园林设施数量。在提升附属设施服务功能的同时,结合公园主题表现的更新改造,注意设施景观造型的改进,在照明灯具和指示牌等设施中融入主题文化元素,提升附属设施的景观功能,进而也强化公园的主题表现。通过对附属设施的“小改造”,公园的服务功能和景观质量也会得到“大提升”,从而达到公园附属设施有机更新的目的。

4.7  管理维护——积极参与,群维群管

有机更新理论的群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场地有机更新中来。作为雅雀湖社区公园的使用者,居民应当为社区公园更新改造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持续关注更新改造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应当积极参与公园日常管理,共同维护大家所共享的宜居环境。而作为公园的管理方,建议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26],加强公园日常的动态管理维护,加大公园环境的保洁力度,通过对公园功能的重新规划和空间的更新改造,提升公园环境的静谧度与舒适度。此外,还应当通过提高公园各区域的使用情况,来提升公园整体的使用率,进而提高公园使用者的安全感。

5  结语

与传统的场地更新改造方法相比,有机更新理论是一种以全局的、动态的、连续的和群众参与的观点来更新改造场地空间的理论。该理论强调更新改造不是在推翻场地原有的基础上重来,而是在充分挖掘场地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维护性的更新改造,将原有不利条件逐步淘汰,进而达到场地有机更新的可持续推进。

通过对社区公园现状的SD法评价,获得使用者对于社区公园评价的定量化数据,进而量化社区公园现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再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把握更新改造中的主次矛盾,正确处理现有条件与更新改造目标的关系,合理定位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场地有机更新,最终营造出居民满意的社区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  烁.城市活力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1):201-202.

[2] 何镜堂,陈晓虹,何正强.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的岭南旧城更新——以东莞可园历史片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0(2):38-43.

[3] 路  毅,张佳佳.尊重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改造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1):9-11.

[4] 吴  巍,王裕超.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武汉紫阳公园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33(6):98-100,104.

[5] 崔伊飞,谭海平.生态规划和设计在新农村聚落景观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9):184-185.

[6] 华莹珺,徐  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背景下的昌化镇公园改造设计[J].北方园艺,2019(5):95-100.

[7]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 吴倩宇,廖艳红.“显性与隐性”,有机更新再探索——以长沙市麓山南路两厢改造为例[J].中外建筑,2012(4):43-45.

[9] 缪建平,张  鹰,刘淑虎.城市公园有机更新的方法研究——以福安富春公园更新为例[J].华中建筑,2014,32(9):120-124.

[10] 韦鸿雨.广州火车东站南广场绿地的有机更新实践[J].广东园林,2012,34(3):50-54.

[11] 尹志雯.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9.

[12] 陈员新,刘路云.基于景观感知评价的南岳北支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214-216.

[13] 韩  璐.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研究——以洛阳市南关公园为例[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9.

[14] 曾昭奋.有机更新:旧城发展的正确思想——《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读后感[J].新建筑,1996(2):33-34.

[15] 韦鸿宇.广州火车东站南广场绿地的有机更新实践[J].广东园林,2012,34(3):50-54.

[16] 黎凤林.有机更新在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黔江区三岔河片区更新设计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7] 贾  超.“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公园改造中的应用与探索[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8] 陈  舒.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J].特区经济,2013(5):137-139.

[19] 崔文波.城市公園恢复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0] MELTON A M A, SCHULENBERG S E. On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logotherapys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istic psychology[J].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2008,36(1):31-44.

[21] 宋  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J].南方建筑,2005(6):109-113.

[22] 黄  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135-138.

[23] 关午军.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园景观有机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24] 钟  莉,黄  莹,阙欣欣.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研究[J].北方园艺,2015(17):197-200.

[25] 季  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6] 李  婧,张晓婉.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9,35(6):67-71.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