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为例

2020-08-31 02:05郑智伟
物理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物距光屏凸透镜

郑智伟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 江苏 常州 213017)

朱超颖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并且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坚实基础.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由于部分学习内容抽象,加上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复杂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2].

其次,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将复杂的条件简化,借助实验设备,突出了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了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实验环境,以发现和验证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将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进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概念,以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最后,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抓手.基于物理实验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活实际相联系.

2 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困境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存在误区、组织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技术应用较浅等方面.

首先,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定义仍然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3].片面追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训练和培育.加之部分教师认为有的物理实验条件难以控制,如水的沸腾实验难以控制水沸腾的时间,故有的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选择不在课堂上呈现,仅仅将课堂作为教书的讲堂,形成了重“知识学习”轻“过程探究”的现状,不利于师生的发展.

其次,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较为单一.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主要为班级授课制,在这种组织方式下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均衡,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在实验教学的学生实验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把一些需要测量的数据告诉给学生,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得到相应数据、结论,匆匆了事.部分学生没有通过思考而进行的被动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达不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

最后,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技术应用较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渠道之一,但从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技术在应用时存在技术与学习脱离的困境.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在课堂上并未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而难以为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教学技术仅仅成为教学资源再现的简单工具,并且可能由于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导致利用教学技术“精心设计”的环节被打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加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故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接下来本文将以苏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尝试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技术3个层面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在教学观念上需以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定位.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为了保证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预防学生的盲目探究和教师的越位引导,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实验分解为3个探究环节,分别为初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准确找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并能准确记录物距和像距),再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光屏上寻找不同性质的实像并记录实验数据)以及终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找到正立、放大的虚像),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环节中,根据所进行的猜想与假设,即“物距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让学生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由于在此前已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学生易得出需要物体(或光源)、凸透镜、光屏3种实验器材,再通过引导结合所需探究的影响因素为物距,易知需要刻度尺,教师此时顺势引出光具座并进行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距和像距,以及实验操作时需注意的要点.

教学片段:

师:既然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那么肯定要让物体反射的光线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成像.如果老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处,移动物体的位置到18 cm刻度处,此时在凸透镜的右侧左右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出最清晰的像,记录光屏的位置为68 cm刻度处,并记录物距和像距,之前有同学在实验纸上记录物距为18 cm,像距为68 cm,请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生:不正确,物距和像距记录错了.物距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为32 cm,像距是像到透镜的距离,应为18 cm.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准确记录物距和像距了.如果给定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在光屏上找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先将实验器材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然后开始实验.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

生:学生动手依次安装实验器材,并尝试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遇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所成的像较为模糊时就记录物距和像距、当物和像大小相近时难以准确判断成像性质等问题.(教师巡视,并将学生实验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拍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记录错误的实验数据,再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在这样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由于在凸透镜成像中倒立缩小实像最易找到,故让学生寻找倒立缩小实像,随后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拍摄到的错误操作或问题实时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或投屏到公屏,进行一一地呈现,再让其他学生指出其错误所在并进行改正,通过即时评价从而总结出如何寻找实像.这样的教学观念相较于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有助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已知,自己解决这一类“跳一跳就够得到”的问题.既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需强化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注重差异化及个性化教学.如学生在进行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完成较快,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到凸透镜成不同性质实像时的物距及像距,为避免这部分学生荒度课堂时间,当这部分学生完成再探实验后,利用平板或公屏推送选做实验:“实验中,若将凸透镜用不透明物体遮去一半,光屏上所成的像还完整吗?像的亮度有无变化?”“实验中,降低(或升高)物体(F光源)的高度,则光屏上像的位置如何变化?”通过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加强教师与不同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化.

最后,在教学技术上需将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强化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如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为使实验结论根据普遍性,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均输入到Excel表格中,以期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找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但发现实验数据较为杂乱无章,不便于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性,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以物距为主线进行降序排列,如图1所示,可以清晰地发现成像性质.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对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以及倒立放大实像分别筛选,通过对不同性质像的物距逐一分析,最终得到物距大于一倍焦距部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1 Excel表格中部分数据

在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通过分析与总结发现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但是此时光源是否能够通过凸透镜成像?若可以此时的像在何处?像的性质又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进行终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后,能够找到与物同侧的正立、放大虚像,进而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补充完整.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理解,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随着物距减小,像的正倒、大小、虚实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通过这样连续、动态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并从整体上把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图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动态动画

猜你喜欢
物距光屏凸透镜
光屏的作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凸透镜成像有规律
讨论凸透镜成像问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摄影艺术中的光影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