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福民 赵建存 王海峰 薛新国 纪书蒙 贺慧慧
新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山东 泰安 271200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2008年在中国六省市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患病率为0.47%,对患者的身心、生活、工作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目前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近年来发现白芍总苷(TGP)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与其他药物或物理方法联合应用,不但疗效明确,而且能减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保肝护肝,明显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1-2]。白芍总苷可以通过调控银屑病患者多种细胞因子,对失衡的免疫系统进行双向调节,使其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3]。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又称CCL-20,是β趋化因子家族的成员,外周血CCL-20在银屑病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且与银屑病患者的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4],说明MIP-3α参与了银屑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本文探讨白芍总苷是否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MIP-3α产生影响。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并符合文献诊断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入选标准:年龄在18 周岁以上,临床诊断明确,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及PASI评分。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2个月内接受过生物制剂、维A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及光化学疗法;对药物及药物成分过敏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者。6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白芍总苷组和地奈德组。各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在实验前对本次研究目的及过程均有充分的了解,患者表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白芍总苷组患者给予口服白芍总苷(帕芙琳,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55058)2粒/次,3次/d,外用地奈德乳膏,一天2次;地奈德组患者单独外用地奈德乳膏。两组疗程均8周,疗程前后进行PASI评分,每周复诊一次记录有无不良反应,第4、8周分别复查血常规、肝肾功。
1.2.2 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患者分别在疗程前、后晨取肘静脉血2 mL,对照组清晨空腹取静脉血2 mL,标本经4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至1 mL EP管中,-80℃保存。
1.2.3 实验方法 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MIP-3α水平,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操作。利用酶标仪测定450 nm处的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读取样本浓度。同时检测健康者作为对照值。
1.2.4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及PASI评分,依卫生部推荐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临床治愈为PASI评分下降≥95%;显效为PASI评分下降≥60%;好转为PASI评分下降≥20%;无效为PASI评分下降 <20%。PASI评分下降指数= ( 治疗前PASI评分-治疗后PASI评分) /治疗前PASI评分×100%。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前P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白芍总苷组PASI评分明显低于地奈德组,P<0.01。地奈德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治疗前相比,白芍总苷组治疗8周后PASI评分明显降低,P<0.01。白芍总苷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地奈德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MIP-3α水平 同期我院健康查体者MIP-3α水平为(5.07±3.15)ng·mL-1。与同期我院健康查体者MIP-3α水平比较,两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MIP-3α水平均明显升高。地奈德组治疗前后MIP-3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治疗前相比,白芍总苷组治疗8周后MIP-3α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前MIP-3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白芍总苷组MIP-3α水平明显低于地奈德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IP-3α水平
2.3 不良反应 白芍总苷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部不适,彩超及各项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大便正常,大便常规未见异常,患者可以耐受,继续参与本实验。其他参与者未发现异常。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5],先前的研究[6]表明免疫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P-3α是β趋化因子家族的成员,又名CCL 20,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高表达,调控朗格汉斯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聚集,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7]。王晓琴[8]研究推测IL-17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可能促进内皮细胞、淋巴结、皮肤等分泌CCL20增多,CCL20的唯一受体CCR6在淋巴细胞表达升高,促使更多炎症细胞定向迁移,而这些被迁移的炎症细胞又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银屑病患者及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CCL20的表达增加,CCL20单克隆抗体注射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CL20的稳态可能是通过抑制TH17细胞向皮损区的募集及迁移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并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潜在靶标[9]。因此,MIP-3α/CCL 20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白芍总苷是一组糖苷类物质,是白芍的干燥根内提取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芍药苷、芍药内脂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花苷。其中芍药苷为其主要作用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苷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如抗炎、止痛、抗肿瘤、抗氧化、保肝、免疫调节等作用[10]。芍药内酯苷是芍药苷的同分异构体,与芍药苷化学结构相似,芍药内酯苷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中的HPA轴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另外可影响免疫系统中的脾脏、胸腺和血液系统中的造血细胞因子,具有明确的免疫调节作用[11]。白芍总苷[12]可以通过下调pSTAT3和pSTAT1对银屑病TH17细胞的分化和TH1细胞的募集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减轻了银屑病样皮损,抑制银屑病样皮损的增殖,减轻皮损处的免疫反应,因此推测白芍总苷可能对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3 /IL-17轴的影响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周骢骢[13]进一步证实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5与TSLP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使Th2 型细胞因子产生增加,白芍总苷可以通过改善 Th1/Th2细胞的失衡状态,使Th17相关细胞因子也受到了部分抑制,从而达到改善银屑病的目的。近期郭洪飞[14]发现通过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后,血清IL-17、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NF-γ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可能白芍总苷通过对T细胞和B细胞的调节,达到调节INF-γ浓度和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目的,因此推测白芍总苷可能调节了银屑病免疫异常的多个环节,使异常的免疫趋向平衡,进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另外[15]有研究表明 IL-22是由皮肤浸润的淋巴细胞诱导产生,对于银屑病的发生和维持银屑病皮损发挥重要作用,IL-22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银屑病的靶点,其研究提示白芍总苷通过抑制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22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可能是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Pang W研究表明白芍总苷[16]可以通过诱导角质形成细胞G1期细胞周期的停滞来抑制T细胞的过度增殖,进而下调IL-22 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此外,与单独用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处理的细胞相比,用p38MAPK抑制剂和KGF或 TGP和 KGF的组合处理后,IL-22和 VEGF 的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表明白芍总苷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p38MAPK/NFκBp65信号通路实现的。多项研究提示白芍总苷可以通过对银屑病患者失衡的免疫系统进行双向调节,使其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次研究表明白芍总苷可能通过降低趋化因子MIP-3α的表达水平,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原因可能是银屑病患者外周血MIP-3α表达降低,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定向迁移和募集,进而减轻皮损部位的炎症反应;同时MIP-3α表达水平达到稳态后可能抑制了TH17细胞向皮损区域的募集与表达,从而减少其它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9],达到治疗目的。总之,趋化因子家族作为一个系统网络,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白芍总苷是否对其它与银屑病相关趋化因子有影响,这也是下一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