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霞
摘要:针对课的特质,课眼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触发点。设置课眼可以:抓住文眼,巧设课眼;根据疑问,巧设课眼;安排练习,巧设课眼;营造情境,巧设课眼。设好课眼要求教师读透教材;要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以学定“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2-0082-03
诗、文、画皆有“眼”。诗、文、画之眼是指作品中最能表达作者旨意,最能体现作品神韵的字句或笔墨,“譬之人,有眼通体皆灵”(恽寿平《南田论画》)。同样,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也应该有“课眼”,有“眼”的课才有灵气。
到底什么是课眼?它应该是一节课的关键,抓住它,可以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它,教师可以把握住整节课的脉络,可以循着它,贯穿整堂课的知识要点,并使整堂课焕发出光亮和活力。通过它,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提出来的问题或创设的情境是有趣的,让学生有一种参与下去的欲望。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学生自身阅读、见闻的广度,在课上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与教师形成知识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学习上。
针对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所设置的课眼,首先应该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是抓住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更是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说,设置课眼还需从所学的文章出发,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最利于表现文章内容和特点,最适于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把握教材的“点”。
所以从课的特质来说,“课眼”既是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更是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
综上所述,课眼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触发点。巧设课眼,可以从整体上激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抓住文眼,巧设课眼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从“眼”入手,可以窥到文里无限的“风景”,“眼”中可折射出文章的语言、情意、信息等浓缩的精华。
文眼可以作为课眼。比如,四年级上册第13课《猫》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课文1—3自然段的文眼。设计的课眼就可以从这个文眼入手:老舍爷爷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呢?这里的课眼和文眼就是统一的。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它最能表达作者旨意,最能体现作品的神韵。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如四年级下册第26课《巨人的花园》“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像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围绕文眼来设计教案。以《钓鱼的启示》为例:
1.1 找到文中给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2 故事中的“是”指什么?“非”指什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来。找出“是”是指把捕到的鲈鱼放回湖里,“非”是指把不管禁止捕捞鲈鱼的法令,把捕到的鲈鱼带回家。
1.3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在故事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简单的感受。
1.4 交流,出示:
(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通过朗读交流学生体会到难在这条鲈鱼的大,难以钓到,我和爸爸的喜欢,以及没有人监督这些地方。
1.5 了解了难处之后,体会“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中父亲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揣摩体会父亲的犹豫不决。通过小练笔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文章的道理的内涵:“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并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有感情朗读。
1.6 联系实际生活,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有相同感受的事,现在再想起让你有了新的想法。
整堂课围绕“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文眼理解故事内容,进行小练笔的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在这样层层深入的语言训练中,学生渐渐明白了文章中这个道理的内涵。抓住文章的文眼設计课眼,让整堂课结构紧凑、合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把握了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
2.根据疑问,巧设课眼
在上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们都会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让学生能大致地掌握生字词,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疑问。经过一定时期的预习训练,学生大都能提出贴合主旨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一般都是把学生的疑问按类型预设进教案中,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而有时候,学生的疑问提得很有价值,能对全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的。我索性把教案重新设计过,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整堂课的课眼。就如四年级上册第13课《猫》这篇课文:
在批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好几个学生相同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老舍把猫写得那么古怪,他究竟是喜欢猫还是讨厌猫呢?本来这一节课我的课眼是这样设计的:《猫》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课文1—3自然段的文眼。设计的课眼就可以从这个文眼入手:老舍爷爷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呢?
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这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更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定为整节课的课眼:老舍把猫写得那么古怪,他究竟是喜欢猫还是讨厌猫呢?并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2.1 复习回顾:猫的性格古怪,文章是从三方面来写的:先写猫既又,既又;接着写猫高兴时,不高兴时;最后写猫既又。
2.2 有几个同学非常善于思考,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老舍把猫写得那么古怪,他究竟是喜欢猫还是讨厌猫呢?你的观点是什么?到文中找到依据用横线划下来。
2.3 交流:从“尽职”、“蹭”、“踩印几朵小梅花”、“吧、呀、呢等语气词”感受老舍对猫的喜爱。
2.4 小练笔:语言大师老舍爷爷教会我们那么多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我们也来试着用用吧!改写小狗片段。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同学们那激动、忘我、兴致盎然的样子依旧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淡去。俯首问了几个学生,这节课后,给你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屏息凝视”、“蹭”、“小梅花”、“喜爱”……听着这一个个生动的词从他们嘴里流泻出来,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同学们的小练笔完成得出乎想象的好,很多同学都能运用到了老舍爷爷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下面就是两篇同学的作业:
作业一:我的小狗花花可淘气了,我的拖鞋也成了它的玩具。有时在拖鞋上咬出“万里长城”,有时又把拖鞋藏得无影无踪。看到我要骂它了,就赶紧来蹭我的腿,向我道歉。
作业二:我的花花是个“淘气包”。看,它一会儿在我的拖鞋上作画,一会儿又和拖鞋玩起了捉迷藏,让我到处找。看我要教训它了,它又马上蹭蹭我的腿。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看了同学们的作业,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都不禁发出感叹:上好一堂阅读课,就等于上好了阅读和作文两堂课!
所以,从学生的提问来设计课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
3.安排练习,巧设课眼
高段的语文课堂更注重学生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而好的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它把握住整节课的脉络,可以循着它,贯穿整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可以通过它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是以设计的练习贯穿全文这样的方式来上的:
3.1 上课出示课题后,老师就出示了三个练习:
(1)“凤辣子”问了林黛玉哪几个问题?用横线划出。
(2)找一找“凤辣子”问林黛玉问题的答案。思考:“凤辣子”问這番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在文中找出依据。
(3)完成了前两个练习之后,再思考:“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小组讨论)
3.2 学生花了20分钟来划句子、思考、讨论。
3.3 交流练习。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到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练习,在不断地标划、思考中一步步了解到“凤辣子”的一切语言和行为都只为了炫耀自己,讨好老祖宗。而我自己上这堂课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她漂亮,有的说她热情,甚至有的说她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后来经过反复分析,解说才扭转了学生的看法。当时还在想名著确实是难解读的,现在一对比才知道:不是名著难解读,而是教学的方法没到位。所以,以优秀的练习作为全课的课眼,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更能让学生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4.营造情境,巧设课眼
每一学年都有说明性文章出现,这些课文要让学生明白说明的内容、了解说明的方法,学起来往往会有枯燥乏味之感。可那天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鲸》却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说明性文章是可以这样上的。
4.1 课一开始,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海里的龙王一天颁发了一个通告,评选出最大的鱼来当镇海将军。各种各样的鱼都来踊跃参加,鲸觉得自己当然是海里最大的鱼了,理所当然地去参加了。可竞赛场门口的虾将军拦住了鲸,不让它进去,说它没资格进去。鲸可奇怪了,难道我还不够大吗?我不是最大的鱼吗?同学们鲸大吗?到文中去找找理由。虾将军拦住鲸有理吗?也到文中去找出理由。
4.2 学生到文中去圈划关键词句,找出两个问题的理由。
4.3 交流鲸大的特点,出示句子:
(1)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4.4 这些句子是怎样让你感受到鲸的大的呢?交流这些句子用到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感受到了鲸的大。
4.5 交流鲸像鱼但不是鱼,所以虾将军拦住鲸的理由,出示句子:
(1)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2)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3)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4.6 学生给故事加结尾:原来,虽然鲸像鱼,又很大,可它用肺呼吸,胎生,是哺乳动物,所以没有资格参加。鲸只好转身游走了。
4.7 鲸除了大、是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到文中去找一找。学生找,交流。
整堂课,由故事展开,由故事结尾。围绕“鲸够大吗?到底虾将军为什么要拦住鲸呢?”这故事中的两个问题,学生急切地去寻找理由,在找理由的过程中明白了鲸的特点,在学理由的过程中又了解了说明方法,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故事情节的设置既贯穿了全文的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篇在学生看来是严谨、枯燥的说明文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课眼”既是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更是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所以设置课眼时教师要做到:
(1)教师要读透教材。
教师拿到教材不要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教学参考教案,一定要“啃”教材,钻进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读进去,又读出来,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在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敏锐地捕捉到文章的关键所在,把握提纲挈领之言,文脉之线,以及引人深思,发人联想的生发点,做好设置课眼的基础。比如,我在《猫》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由于没有深入地读透教材,把文章的1—3自然段定位在了“古怪”上,在教学时,只是为了了解猫的古怪而教学,学生学得无味:因为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猫的古怪,再为了了解“古怪”而去读文,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反复读文才发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文章段落的总起句,着重点不在文字表面的“古怪”上,而在隐含在内部的情感喜爱上。文学家“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这只“猫”,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猫,而是老舍心目中的那只挚爱“小球”。
(2)教师要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以学定“眼”。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堂课的开头都要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思维,活泼愉快地学习新知。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课至情浓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浪花跳跃、奔腾、四溅,就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便是一堂课的高潮。
这就要求,教师解读文本要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
参考文献:
[1] 孙振健.语文教学贵在巧设“课眼”.语文教学通讯,2003-7,14.
[2] 周一贯.小学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2004-7.
[3] 李开.“文眼”初探.南苑副刊,2009-5,1000.
[4] 刘勰.文心雕龙.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wenxin/.
[5] Robert S. Siegler/ Martha Wagner Alibali,林美珍译.儿童认知发展—概念与应用. 台湾心理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