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0-08-29 07:11夏玲玲何仁生何旖凡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流办学教育

夏玲玲 何仁生 何旖凡

(湖南大学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引言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蓬勃发展。2019年要继续攻坚克难,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落到实处。在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下,推动本科教育向纵深发展,必须全面深入分析一流本科教育的内外部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框架,在战略管理中被广泛运用[2]。SWOT分析法通过矩阵排序方式罗列出外部机会(O:opportunity)、外部威胁(T:threats)、内部竞争优势(S:strength)和内部竞争劣势(W:weakness)四个方面影响因素,运用系统方法两两结合起来,形成可利用的SO战略,须改进的WO战略,待监视的ST战略,可消除的WT战略。SWOT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法,经常被发达国家高校用来分析学校发展、战略布局等全局性问题。

二、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进入新时代,本科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外部机遇与挑战,本科教育自身又存在哪些优势与“顽症”“新疾”?如何发展优势,转化劣势,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针对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剖析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环境(如表1所示),探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

表1 中国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矩阵表

(一)外部机遇

1.经济体系转型的加速发展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卓越的人力资源支撑,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精深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时不我待。

2.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变革期

互联网改变教育和人生[4]4-17。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各本科院校奠定了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物质基础。“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革新了教育形态,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教育的藩篱与壁垒被打破。从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持续深入变革,给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平台。

3.“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期

“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特征,使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5]的一流本科建设得到空前的重视与探索,逐渐从学术探讨阶段转向实体框架搭建阶段。首个国家教学质量标准颁布,两大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教育文件纷纷出台,这些宏观政策性文件高屋建瓴,势必开启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4.国际化改革的格局重组期

随着全球信息交流程度的提高和国家对高新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大[6]。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回归本科”教育改革,注重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教育课程、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和学生、教师等人力资源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教育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先进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在传播中不断融合[7]。通过共同参与、探讨,互相学习、借鉴,资源合作共建共享,有利于加速我国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教育资源配置走向国际化,为我国本科教育格局重组、“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营造了最佳时机。

(二)外部挑战

1.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加剧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也转变为人民对于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8]。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快速发展[9],昔日的“象牙塔”成为了“寻常燕”进入了万千百姓家。需求体量的急速增长,导致本科教育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2.目标更高,任务更加紧迫

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不仅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同时也具有更高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我们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水准也必须是国际化水准,而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为了加快建设步伐,政府及高校积极进行一系列的发展规划。2018年6月150所高校齐聚四川大学联合发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宣言(以下简称“成都宣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三步走”战略;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在2035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本科教育”的任务[10]。“成都宣言”和中国教育的“新三步走”等战略任务的提出,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建设的“冲锋号”。

(三)内部优势

1.规模大,体系全,在学规模世界第一

2018年,全国本科教育共有92个专业类、630种专业、56 818个专业点,开展本科教育的高校有1 243所,在校本科生1 648.6万,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供给体系,专业齐全、类型多样、区域匹配[4]4-17。办学类型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分化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大学三大类,一些地区正在积极谋划引导发展为综合研究性、应用研究性、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艺型四种类型,类型日趋多样化、层次化。本科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专业结构日趋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人力资源支撑,一流本科建设卓有成效。

2.教育教学条件大幅提升

本科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显著,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支出5 376元,2015年该项支出达18 144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平均增长率12%[11]。教师数量持续增长,生师比渐趋合理,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等不断改善提高[4]4-17,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为一流本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内部劣势

1.内部管理行政化趋势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努力,高校在外部与政府关系上已经在逐步去行政化,其主体作用与市场化意识在增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办学自主。但是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问题却愈演愈烈。大学规模庞大,在校、院、系层级制的内部管理体制中,由于中国浓厚的“官本位”传统以及较薄弱的民众监督意识,易导致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垄断[12]。在决策上,决策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行政权力“垄断”了学术决策权;在管理上,由于行政事务明确地指向某个问题、项目或活动,显得更为急迫,“行政事务优先权”的特征明显。内部管理的高度行政化,不利于大学按自身规律办学治校育人[13]。

2.文化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问题

唯科研、唯绩效、唯排名的竞争与评价规则,使得功利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大学明显功利化[14]11-13,学校发展贪大求全,牺牲质量扩张规模;学科专业建设上,一些“吸睛”学科不顾市场前景及办学条件,纷纷“披挂上阵”;领导们为进入“双一流”名单、提升学校排名等“政绩”而奔走;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忙于发表论文、申请项目,无暇潜心研究教学,“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学子们一方面因为就业、升学而焦虑地忙于获得各种证书、文凭,而无意专注于专业知识技能积累、学习能力和品德素质提升等精致的利己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出现因为“清考”制度使学生几乎没有了学习的压力,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醉生梦死”,网瘾、网贷等“毒瘤”也悄然生长。

3.人才培养上“水课”问题

“水课”问题常表现为:一是内容“水”:深度欠缺,学习内容及任务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钻研的欲望与动力;二是讲授方式“水”:教师备课功夫不足,灌输式“一言堂”,讲稿多年不变甚至有念PPT现象;三是课程结构“水”:一些授课教师只倾向于讲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不讲,甚至一学期课时结束仍未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造成知识体系不完整;四是落实效果“水”:错误理解课堂互动,让学生“以学代讲”,学业评价上一考定“终身”,考查内容上以机械性识记为目标,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得不到落实。

三、基于SWOT模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策略体系建构

基于以上对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本着扬长避短、由内而外、系统优化的思路,本文勾画出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框架图(如图1所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于SWOT模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策略体系建构(如图2所示)。

图1 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策略框架

图2 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策略体系构建

(一)WO策略

1.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现代化治理水平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大学系统庞杂,利益纷繁复杂,外部妥善处理与政府、市场、国际竞争关系的同时,内部要协调各方利益,整合优化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内部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一是要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坚持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大局、校长统筹治校、教授主导治学、民主平等协商、公众积极参与、和谐共同治理的新型格局。完善章程制度建设,明确大学内部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及关系,依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一流本科建设尤其要发挥学术委员会治学作用,加强学术自主,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是依托现代技术提高治理水平与服务效率。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平台与技术实现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办事规则和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减少办事手续繁琐以及因人而异等腐败行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三是创新民主协商机制,大学人才汇聚,将集体智慧进行到底,就能够将民主科学进行到底。行政部门需要践行全心全意服务意识,面向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信息全面公示公开,充分保证主体知情权;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通过提案、访谈、书信、电子信箱、民主评议等形式多途径和多方式集民智、达民意、办民事,实现科学决策以及有效服务和监督。

2.推进教学的质量化与信息化

课堂教学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牛鼻子”[15]。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需要做到:

一是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教师教学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激励:首先,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加强教师教学的外部激励机制。科学量化教学考核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奖励以及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让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平起平坐”;其次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感,增强其内部激励。启动教学学术研究荣誉工程,对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以及在教学竞赛、教学方法内容等教学学术研究上取得优异成果的教师,加大宣传力度,授予“一线明星教授/教师”等名誉称号,使教师主动、自愿地“为荣誉而战”。另一方面,适切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约束必不可少。以教学对象——学生为主体,专家、社会、企业等第三方多方参与,采用问题—反馈—改进模式,以教师自查—自省—自纠的自律方式为主,结合他律方式,促进考核的科学化和落实的常态化。

二是以信息化助推质量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首先,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平台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若是不善于借助网络更新、加深知识,拓宽视野,其教学和研究优势将会丧失大半。建设一支覆盖文、理、工、农、医、教各领域的拔尖人才“领跑”队伍,打造一流师资。其次,推动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课堂革命”。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微课等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推广践行研究性学习、问题为导向学习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形式。再次,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拓宽师生教研互动空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与可视化技术等信息技术,弥补教学实践短板,增进师生学习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活力与创造性。

3.推进文化建设的细致化与常态化

文化可以彰显一个学校的精神基础和历史积淀,能够为一流本科强基铸魂。推进本科教育的文化建设,一是必须以一流的质量文化建设为核心,倡导“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求卓越、促发展,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与学术不是做菜,做坏了可以倒掉重来,也不能是“快餐”,一次就做好。需从学习质量、教学质量这样的关键环节抓起,以先进科学的教学价值追求、质量标准等为前提和逻辑起点[16],加强过程管理,在落实、落细工作上发力。二是转学风,围绕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来办教育,提高学习质量。人才培养理念由原来单一的科学知识的培养提升至“品格+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17];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学分制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专利申请、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潜能;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掌握知识向掌握方法和能力转变,教学生做善于学习并能终身学习的人;完善学业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注重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实行评价,以科学的学业评价为基础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三是尚教风,营造尊师重教,教师愿教、乐教、善教的浓厚的教学学术研究氛围。尊重教师教学成果,营造敬畏课堂的校园文化;尊重教师教学自由权,给教师以舒适的心理空间和突显特色的物理空间;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让教师“体面”地尽展知识才华与人格魅力。

(二)WT策略:推进本科供给侧改革的深化

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决定了本科教育必须不断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一流本科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本科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发挥改革合力的作用。一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需求和新特点,聚焦学生和学习,把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实到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选配、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注重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创新以及与实践相结合培育人才。四是增强供给主体活力,改革教师及学生评价制度,把大学的评价与资源首先配置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来,调动主体积极性[18]。

(三)SO策略:推进多元开放合作办学

寻求办学突破,为一流本科建设“开疆拓源”,是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知识社会化大潮下的必然选择。一是寻求多方办学主体,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哈佛大学的一流离不开丰富的捐助和充沛的资金池[19],建设一流本科需要实行开放办学,实行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社会、国际机构联合办学,融通资金渠道,改变办学资源分配的国家中心模式[20]。二是通过行业办学、企业办学以及跨国合作办学等途径增强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满足地方发展及群众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要求;鼓励民办模式、国有民办模式、共建模式、合并模式、联合模式等多种形式竞争合作,提高办学效率与办学水平。三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合作共享,对接企业、市场需求,向学校扩展企业精英实践经验,也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企业实习锻炼,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实践性,推动“政产教学研相长”。

(四)ST策略:推进办学理念、办学标准的国际化与特色化

在国际化改革大潮下,一流本科教育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一是吸收国际办学新理念。立足国际制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参与国际教育研讨会议,派遣留学生、访问学者出国学习、交流,吸取先进经验成果。二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办出国际水平。推进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办学,在办学的质量、培养的人才、产出的成果和提供的服务上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自身实力与水平,与国际化的全维度、共享发展、卓越贡献与质量本位的先进发展理念[14]11-13及标准“同频共振”。三是形成中国特色品牌走出去。结合本土优势,根据本国本校特色与需求,承接历史优秀办学传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接教育外援项目,设立国际分校等“走出去”的活动中,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品牌,吸引国际留学生源来华就读,国际精英人才来华就职,国际金融力量来华投资办学,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优质教学资源走向世界。

四、结语

未来已来,未新何迎?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下,如何推进本科教育向更高、更快、更好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着眼全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多方协作合力完成,万不可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本文基于SWOT模型分析法,对一流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内部竞争优势和内部竞争劣势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四大方面进行了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的体系建构。由于这是一个系统的普适体系构建,部分发展策略措施稍显粗略,不同类型本科院校须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形成特色化举措。

猜你喜欢
一流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