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辽宁省北票市中医院脑病科,辽宁 北票 122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因为导致患者出现脑循环受阻的一种病症,这会导致患者无法维持正常的脑组织代谢,进而使患者大脑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并出现局灶性的体征,临床对患者的影响巨大[1]。有研究调查显示在我国的脑血管病当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大约占到59.8%,由此可看出这种病症发病率相当高,这种病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此临床应对这种病症加以重视。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进行超早期治疗,普遍是认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案,超早期治疗是在患者发病6 h以内进行干预,特别是在三 h以内为患者进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的为患者进行溶栓,提升了对患者治疗的价值[2]。为患者进行超早期治疗可对患者脑组织进行保护,保护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细胞凋亡,这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此研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超早期治疗的效果,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发病在6 h之内进行救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文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49岁,年龄平均数为(62.5±10.5)岁;选择同期我院所收治的发病在6~12 h之内进行抢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文对照组,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发病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48岁,平均年龄(61.8±10.5)岁。本文两组患者经过诊断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症符合实用内科学当中关于短暂脑缺血病发作的诊断标准,也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所有患者经过颅脑CT和MRI检验诊断得到确诊。经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记者进行临床CT检验,可以看出超早期等死的间接征象存在有患者部分脑沟变平,而且灰白质交界处表现模糊,基底节部分以及周围的白质交界表现模糊,外侧裂存在不对称的状况。患者发病6 h存在有低密度影,边缘的病灶模糊。紧密联系患者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诊断应根据美国国立医院Bamford在相关临床方案,以便确定对超早期梗死或出血状况加以识别,患者选取能够充分合作,而且便于随访的病例[3]。
1.3 方法:本文所有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抢救时,因为患者因为家庭条件或其他等相关因素限制未能在6 h之内进行紧急抢救,患者失去了超早期抢救的最佳时间。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血压调整,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做好对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抢救原则进行相对应的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全科医师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病例应本着“6D”原则进行抢救,6D原则为:①尽早明确并发现(detection)患者早期症状;②安全的转送(delivery),并迅速将患者转送到医院或者上级医院;③为患者开启绿色大门(door),为患者进行优先诊治;④迅速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和辅助检查,同时迅速采集相关的数据(data)并加以记录;⑤尽快决断(decision),迅速为患者通过各种方案进行及早干预;⑥尽快落实患者治疗所需药物(drug),以便及早为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治疗时需要采用正规系统的超早期治疗,为患者及早进行溶栓,强化对患者的大脑保护,为患者进行各项康复治疗。
1.4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评价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作出比较。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半年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通过全科医师根据世界康复协会关于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thel)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患者控制大便10分,小便可以控制10分,能够修饰并且独立洗脸,刷牙,梳头等5分,可以自行如厕10分,进食全面自理10分,起床、坐卧、转移可以自理15分,独立步行15分,独立穿衣10分,独自上下楼梯10,可独立完成洗澡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质量越好[5]。
1.5 统计学分析: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数据进行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将所有的数据资料均导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计算,推算所有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同时计算P值,以P<0.05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死亡0例,抢救成功率为100.00%(43/43),对照组患者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8.37%,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合并并发症患者32例,占74.42%,对照组抢救成功的3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各个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抢救6周以后,对两组患者的Bathel评分和NIHSS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评分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对象的Bathel评分和NIHSS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6周或的Bathel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6周或的Bathel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s)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病症,这种病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在临床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能力产生巨大的威胁。这种病症除平时要强化对脑血管危害因素的控制以外,也要注意患者如果一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就要早期进行相关干预,提升对患者治疗的治愈率和减少致残率的出现[6-7]。
脑灰质对能量具有超高要求,但是对于缺氧状况的应对储备量却相当少,所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脑灌注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患者发病脑梗死以后,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窗仅为几个小时。所以临床应积极的抓住这一时机,尽快的对患者进行处理,争取取得理想的效果[8-9]。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发病之后,患者脑细胞无氧呼吸数分钟,因为细胞能量储备消耗完,所以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酸中毒,还容易出现能量性离子功能缺失,这会使得神经功能细胞膜去极化状况出现,对这种情况也要加以重视。能够通过电压控制钙通道的内流量,这样会释放神经传导介质氨酸,会使细胞当中的离子增多。如患者出现脑水肿,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原则应切实控制脑缺血性中风的各类危险因素,同时也要提升对患者救治的及时性[10]。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死亡0例,抢救成功率为100.00%(43/43),对照组患者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8.37%,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合并并发症患者32例,占74.42%,对照组抢救成功的3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各个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抢救6周以后,对两组患者的Bathel评分和NIHSS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评分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为患者进行超早期治疗,能够大大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效果,超早期治疗可以积极的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这样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将相关的药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为患者进行有效的病情控制,使得梗死的血管再通恢复患者的脑细胞对于氧气以及血液的需求,它能够防止出现颅内出血状况。也能积极为患者进行脑保护剂的应用,它能够通过药物手段来对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进行保护,延长了患者神经细胞生存的能力,可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超早期治疗也能为患者后期康复提供可行的帮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超早期救治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更大程度上拯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提升对患者抢救的效率,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