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提升策略

2020-08-29 06:17岳利中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年21期
关键词:活力街道人群

薛 凯,岳利中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岛 266000)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活力聚集的重要地点。现今,许多历史街区陷于居住环境品质下降、传统文化丧失、旧城改造不合理的困境,街区活力明显衰退。大鲍岛历史街区是青岛市开埠后最先发展的区域,见证了青岛市自德占时期至今近百年的历史变迁[1],里院文化、劈柴院文化、德国建筑文化以及当地的风俗民俗相互交融,是青岛市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此外,大鲍岛历史街区也曾是青岛华商云集之地,各种老字号在此聚集,街区内的劈柴院、广兴里与台东商业市场被誉为老青岛三大市场,极具传统小商品文化气息,并且地理区位优越,距离青岛火车站和滨海旅游带较近,文化旅游业特色显著,所以大鲍岛历史街区不仅具有居住属性,还极具商业属性和旅游属性。由于青岛市政治与经济中心的东移,大鲍岛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日益衰败,脏乱差的现象随处可见,街区活力明显衰退,亟需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案来提升其活力。历史街区的活力指该地区的生命力,包括内在经济力、蕴含文化力和社会生命力等方面内容[2],而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是指人群在历史街区中生活和交往的公共外部场所[3],也是历史街区空间活力最重要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街区开放特征和活力指数[4]。因此,以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历史街区的活力特征。

目前,中外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托大数据手段对空间活力进行定量分析,如徐杨菲等[5]运用手机信令、大众点评等大数据来测度活力影响因素;龙瀛[6]通过空间数据库、在线地图与规划设计支持平台研究街道活力。另一方面是依托传统调研方法对空间活力进行定性分析,如Lynch[7]通过连续性、安全性、和谐性、稳定性等影响因素来定性分析城市活力;Jacobs[8]通过街道长短、人流密度、功能混合、建筑年代的混合来衡量城市活力。大数据方法侧重于宏观层面的人群活力的总体规模特征的研究,如区域活动人群密度、区域活力空间分布等,而传统调研方法的优势在于微观层面的人群个体的特征属性以及人的主观认知方面的研究,如人群对活动的满意度、对活动场所的认知度等[9]。将宏观大数据与微观传统调研法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更加精准地探索城市活力特征。基于此,将大数据与传统调研法相结合,从街区周边宏观与街区内部微观两个层面,对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精准研究。

1 基于POI数据的宏观活力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已经用于辅助解决城市问题。开源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大数据具有城市实体对象的空间属性和位置信息,是城市实体在虚拟空间的抽象表示,可以量化空间活力特征,作为街区宏观活力研究的依据[10]。POI数据主要来源于高德地图,使用青岛市主城区2019年30多万条与公共空间活力相关的POI数据,并将其分类与归一化处理后导入ArcGIS软件,运用点密度分析方法得到青岛中心城区各种活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密度图,并截取包含大鲍岛历史街区的适当面积范围来研究街区宏观活力特征。

活力的产生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群到达特定空间进行某项活动,该过程涉及人群分布与到达、活动空间与功能。人群的分布与交通可达性是街区活力产生的外部条件,也是历史街区活力的重要来源,而具有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是街区活力产生的内在条件,更是历史街区吸引人群的基础。将两者结合,研究大鲍岛历史街区活力现状及其与周边活力空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街区公共空间宏观活力特征。

1.1 人群分布密度与街区可达性

1.1.1 人群分布密度

人群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为天主教堂-观象山-无棣路一带,该区域旅游业、商业资源丰富,聚集了大量人群。大鲍岛历史街区处于人群分布密度较高区域的边缘处,街区内部人群分布不均匀,数量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如图1所示。由于大鲍岛历史街区不仅具有居住功能,商业和旅游功能也较显著,应考虑将街区外部人群密度较高区域的人群吸引至街区内部来增加其活力。

图1 人群分布密度示意图

1.1.2 街区可达性

Castells[11]提出好的社会形态取决于依托空间网络中各节点的连通度,可达性的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历史街区活力的产生至关重要,用公交站点分布密度和道路交叉口分布密度来表征街区可达程度。街区周边的公交站点和道路交叉口分布较均匀,为活动人群到达历史街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街区内部具有适宜的街巷尺度,具有良好的街区可达性,但公交站点较少,对人群的到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街区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1.2 功能空间活力分布特征

将与历史街区活力相关的POI数据划分为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和商业服务功能设施两大类,以及若干小类,如表1所示,通过点密度分析,得到两大类功能的空间分布状况,以此来评价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宏观特征,衡量其活力提升潜力及发展方向。

表1 POI数据分类表

1.2.1 公共服务功能空间活力分布特征

大鲍岛历史街区外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较均匀,观象山周边和无棣路商品市场地区的分布密度稍高,其他地区分布密度较低。大鲍岛历史街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并且服务范围较小,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具体表现为公共设施缺失,只存在于胶宁高架路附近;教育设施位于街区东南部,基本满足街区内居民的需求;金融设施欠缺,只在四方路稍高;体育休闲设施分布密度较低,主要集中于街区边缘的天主大教堂附近,街区内部可供居民锻炼的场所较少;医疗设施分布密度稍高,但设施简陋,主要分布于四方路与济宁路交叉口处;政府机构分布密度较低,集中于高密路与潍县路交叉口处,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满足街区需求,如图3所示。

图3 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分类及分布密度

1.2.2 商业服务功能空间活力分布特征

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次降低,分布密度较高处位于街区东南部、无棣路商品市场、天主教堂和观象山。大鲍岛历史街区内部商业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商铺分布散乱、种类混乱,难以满足人群需求,具体表现为餐饮设施分布密度较高,以济宁路、海泊路的低端餐饮为主;购物设施分布密度较低,集中于聊城路和济宁路,沿街商铺较多,以低端服装业为主;住宿设施分布密度低,以低端旅店和青年旅社为主;生活设施以居民自发性形成的散点市场为主,集中于四方路与黄岛路,种类较少,叛卖区域小,如图4所示。

图4 商业服务功能设施分类及分布密度

1.3 宏观活力特征及现状问题小结

宏观层面研究发现:区域人群多集中于街区东部,而街区内部人群多集中于街区东南部的天主教堂附近,说明街区的历史文化元素是吸引人群的关键所在;区域公交站点较少,街区内部路网较窄,可达性及人群流动性较弱;街区仍以居住功能为主,但是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密度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并且服务范围较小、种类混乱,不能满足居民、商贩及游客的需求。

2 基于PSPL调研法的微观活力特征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ublic space-public life,PSPL)调研法是Gehl[12]提出的关于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公共生活质量的传统调研方法,通过地图标记法、现场计数法和实地考察法,掌握人群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将调研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化分析,以图表结合文字说明,展示出改善公共空间生活品质的对策或建议。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小,调研内容具体,可以作为研究大鲍岛历史街区微观层面活力特征的依据。

2.1 公共空间分析

街巷空间是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街区内传统里院建筑众多,里院由四周围合的建筑和内部庭院组成,其内部庭院是居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可以作为街区的公共空间。依据PSPL调研法对街区里院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的防护性、舒适性、愉悦性进行分析,评价街区公共空间品质以及活力特征。

2.1.1 街区里院院落空间品质

大鲍岛历史街区内质量较好的建筑集中在中山路与胶州路一带,即新建高层建筑与一些公共建筑,很多里院建筑已不适合居住。选择3处里院院落空间进行重点研究,发现里院的外部保留传统样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保护价值,用途基本上是以商住为主,但是里院内部院落空间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空间品质较低,严重影响了街区的活力,如表2所示。

表2 里院院落空间品质分析

2.1.2 街道空间尺度

大鲍岛历史街区道路网在德占时期已初步形成,道路网形式为高密度网格式,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但其尺度与道路容纳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在的交通量。选取街区内人流量较大的10条街道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整理,发现街区内街道尺度和街道绿化各不相同,街道界面富有变化。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即D/H=1是匀称、舒适的尺度[13],街区大部分的路段尺度较为适宜,海泊路、芝罘路和黄岛路的部分路段D/H<1,过往人群会产生压迫感,而中山路、即墨路和黄岛路的部分路段D/H>2,给人一种宽阔感,这些路段的空间尺度都不利于活力的产生。此外,街道绿地空间较少,仅在街道两侧存在少量的绿化带,如表3所示。

表3 街道基本信息统计

2.1.3 街巷风貌

大鲍岛历史街区街巷空间大多保留着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较典型的有黄岛路。黄岛路侧界面建筑采用简单的“线脚”与“山花”等西洋装饰,屋顶以两坡顶或四坡顶为主,屋脊端头有微小的翘脚,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底界面步行空间用花岗岩石板铺成,石阶高差不足2 cm,踏步却是30 cm宽,行走时一步嫌小、两步嫌大,故而被当地人称为“一步半”,如图5所示。街巷年久失修,绿化环境较差,缺乏服务配套设施,并停放了较多的车辆,街巷传统风貌遭到破坏。

图5 黄岛路街巷侧界面和底界面风貌

2.2 公共生活调查

公共生活调查主要是了解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如公共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活动以及全日不同时段的使用规律,其中对停留人群活动数据的统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公共空间利用程度。街道是街区人群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街道活动人群的行为特征可以作为衡量街区公共生活品质的依据。

大鲍岛是以居住属性为主、商业属性为辅的历史街区,因此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四方路街道和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胶州路街道为例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为2019年10月14日,对其停留-路过人群数量,停留人群的年龄构成、停留时间和人群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用以研究街区公共生活品质。

2.2.1 停留-路过人群特征

四方路街道的人群数量明显少于胶州路街道,说明居住性街道比商业性街道的活力低。两个街道的停留人数均远少于路过人数,说明街道缺少吸引人群停留的空间或功能。四方路在工作日各时间段人流量较少且起伏不大,上下班时段人流量稍高,实地观察发现四方路街道活动人群主要进行交谈、休憩活动。胶州路在工作日各时间段人流量较多且起伏较大,尤其是晚间时段,体现出胶州路街道在工作日承担着较多的交通功能,如图6所示。

图6 四方路和胶州路停留-路过人群数量统计图

2.2.2 活动人群年龄构成及停留时间

四方路街道上中老年人是主要的活动人群,胶州路街道上的活动人群以中青年为主,说明四方路街道上青少年的缺少导致其活力下降。停留时间统计显示,两条街道上均是15 min以上的活动最多,四方路比胶州路各时间段的分布较均匀,实地观察发现四方路街道的活动类型较多,如图7、图8所示。

图7 四方路和胶州路活动人群年龄段统计

图8 四方路和胶州路活动人群停留时间统计

2.2.3 活动人群行为

实地观察发现,不同等级的街道所承担的职能不同,其人群活动行为也不相同。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在承担通行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必要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如胶州路、聊城路、德县路等街道上的人群活动主要是上班族上下班候车、学生上下学通过、流动商贩街边买卖和少量的市民娱乐活动;城市街坊路较少有车行交通的干扰,大部分为自发性行为,如黄岛路、芝罘路等街道上的人群活动主要是流动商贩买卖、街头小店消费、休憩娱乐等。

2.3 微观活力特征及现状问题小结

微观层面研究发现:街区内仍保留着独特的里院建筑,由于人口外迁,造成街区老龄化现象严重,里院空间品质较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街道空间尺度不均衡,部分路段空间感较压抑,并且通行能力不足,街道绿化较低;部分新建建筑破坏了街区的街巷肌理与景观风貌,历史建筑并未进行原真性修缮与改造,历史文化元素缺失较为严重;街区停留人群数量远低于路过人群数量,并且停留时间较短,活动类型单一。

3 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通过对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发现,街区的空间、功能是活力产生的基础,良好的服务品质是街区活力能够维持的重要保证,而独特的文化是历史街区的灵魂,塑造了街区的特色,是吸引外来活力的源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会造成街区活力的下降。针对大鲍岛历史街区活力现存问题,结合街区自身的历史文化属性和街区周边的空间活力特征,对其物质文化空间、文化功能空间和文化服务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空间优化方法及其活力提升策略。

3.1 进行物质文化空间修复

借鉴长沙太平街“修旧如故”的建筑修缮模式。对里院建筑破损的结构和建筑立面进行加固,并且增设给排水管道等设施。保护里院院落空间的历史风貌,禁止在院落空间内建设现代建筑,严格按照里院的建筑材料、形式、结构等进行修缮。开放的里院应与外部商业街相连,形成商业内街,使街区活力从街巷空间延伸至里院院落空间,扩大活力的辐射面积。

对街巷空间进行原真性修复,保留原始街道的尺度,侧界面采用线脚与山花这一类“西洋”装饰,屋顶以两坡顶或四坡顶进行修缮,体现“中西合璧”的本土传统建筑的独特物质符号;底界面铺设花岗岩石板,形成“一步半”的原真性路面铺装,并增加绿植;提倡步行与公共交通,增加具有本土历史记号的道路节点和标志物,并与其他活力空间具有便捷的联系。楼宇间、角落里的零散小空间尺度较小、地点灵活,应进行针灸式修复,增添活力点,例如增加口袋公园和微广场,并在此处的座椅、台阶、垃圾桶等物质组成部分绘制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的符号,吸引人群进行驻留、看书、聊天等活动。

此外,大鲍岛历史街区应融入街区所在的区域,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吸引周边滨海旅游带、火车站、地铁站等城市活力空间的人群。完善大鲍岛历史街区与外部区域的交通联系,增加公交路线与公交站点的数量,改善外部交通环境。

3.2 完善文化功能空间布局

大鲍岛历史街区内增设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市政设施方面,增加街区内公共厕所的数量,并且有明确的导向指示标识,增加街道的路灯和垃圾收集点的数量;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增加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增添文化活动中心、居民运动馆及居民健身设施。此外,建立完善的导向系统,包括交通导向系统、旅游导向系统、信息导向系统等,在主要的交通节点处设置智慧导向设施,建设大鲍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高网络导航服务品质,更好地引导人群前往大鲍岛历史街区。

深度挖掘大鲍岛历史街区商业服务功能,借鉴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引入时尚元素,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活力提升模式,在街区的传统商业文化元素中植入现代商业元素,将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相融合,激发街区商业空间活力。以广兴里、劈柴院和即墨路商圈为传统商业节点,中山商城、丽达奥莱国货、东方贸易大厦为现代商业节点,海泊路为传统商业轴线,胶州路为现代商业轴线,并以中山路为商业主轴线,串联起传统与现代商业轴线,构成大鲍岛历史街区文化商业空间体系,如图9所示。

图9 “新旧相融”的文化商业空间布局示意

挖掘和展示大鲍岛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游览观赏。对部分传统里院建筑如九如里、广兴里等植入老字号商铺和文化展览馆等历史文化型商业,例如万源永、春和楼、亨得利等老字号店铺,将“海滨食品店”更名为其前身“万源永南货店”。在海泊路街道上增加文化特色店铺、展览馆等,例如钱庄、绸缎店等传统商业。保留街区内部具有特色的啤酒屋与海鲜店,并将现代商业向街区内部拓展,形成以特产店、便利店、精品店为主的特色购物街和以啤酒屋与海鲜店为主的特色餐饮街,使大鲍岛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多样化。

3.3 构建文化服务空间体系

大鲍岛历史街区应转变 “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并且将街道、居委会的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服务于街区的居民、游客及业主,保持街区活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街区活动及管理事务,发展街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支持建设与街区发展相符的产业,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鲍岛历史街区服务管理体系。此外,应在“智慧青岛”APP软件和网站上接入大鲍岛历史街区的服务端口,打造街区生活、工作、旅游一体化的线上智能化服务。线下建立智能化服务设施,比如自助咖啡机、自助快递柜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服务体系,满足活动人群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使街区服务更全面、更具体。

大鲍岛历史街区旅游服务是街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旅游业逐步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 如何创造更加丰富的旅游价值来留住游客是关键所在[14]。借鉴丽江历史街区以文化遗产为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充分挖掘街区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优势,建立大鲍岛文化聚居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空间体系,即以中山路旅游路线串联起街区内的大鲍岛博物馆、天主大教堂、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旧址等旅游景点,并与街区内部的里院建筑、传统风貌等历史元素空间相结合,构成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空间体系,吸引小港、火车站、滨海旅游带、中国海洋大学的人群,如图10所示。

图10 “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空间体系示意图

在旅游节点处增加体现地域文化的标志物及传统符号, 并配备座椅、报刊栏、遮阳伞等设施,在主要街道处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的娱乐场所,例如修复即墨路街道上的中华书局和天德塘等娱乐场所,在其内部设有KTV、台球馆等,节假日及双休日举办文艺活动,丰富街区文化,提升街区活力。此外,还要建设蕴含大鲍岛历史街区特色文化的旅馆、青年旅社等,留住游客。

4 结论

通过POI大数据与PSPL传统调研法对青岛市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新方法和传统方法相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探索历史街区活力。历史街区活力的提升涉及历史文脉的传承、物质空间的修复、功能空间的完善、文化空间的构建等方方面面,应根据街区自身特征和周边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活力提升策略。此外,历史街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应的活力提升策略也应随之动态调整。

猜你喜欢
活力街道人群
热闹的街道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活力
街道生活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