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2020-08-28 13:51庄佳
艺海 2020年7期
关键词:复兴成功经验哥本哈根

庄佳

〔摘 要〕二战后,西方城市的公共空间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导致人与人的互动不再需要依靠真实存在的空间载体。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导致城市空间不断向郊外扩展,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住宅郊区化发展,表现为大量环境优美的郊区别墅、高档小区不断涌现,住宅郊区化引发城市中心地区功能衰退,公共空间鲜有人至。如何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成为政府、城市设计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总结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成功经验,指出步行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户外空间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连续性是其开放空间复兴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公共空间;哥本哈根;复兴;成功经验

一、二战后西方城市公共空间衰退之根源

(一)现代技术变革

20世纪中期以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其他事物的距离不再成为人们沟通互动的障碍,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聊天和线上购物。因此以往公共生活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不再那么重要,人们逐渐从家庭之外的社会领域中不断消失。另一个现代技术进步来自交通运输变革,在其作用下,西方城市向郊外空间拓展。1903年,美国全国范围内98%的市内电车道完成电气化改造。一定意义上说,有轨电车建造了郊区。19世纪末,汽车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人口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流动,随之城市空间也进一步向郊区拓展。新技术引起的空间扩展,使人们在公共空间停留或与他人交流的时间逐渐缩短,个人的身体在公共空间移动,但逐渐脱离于公共空间,也与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群分离,从而减少了人们之间密切交往的潜在优势。

(二)私人居住环境提高

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并不理想,住房拥挤,环境恶劣,居住空间与工业空间杂乱相间。人们常常选择在城市公共空间驻足,休闲,与朋友聊天,或者观赏来来往往的行人,体验城市公共生活。随着住宅郊区化发展,郊外大量环境优美的别墅或者封闭的中高档居住社区涌现,成为美国富人阶层理想的择居点。私密庭院和封闭社区的中央花园景观为居民提供一个新的户外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住宅郊区化导致大量中产阶层远离城市中心,城市中心成为城市贫困人群聚集场所,犯罪频发,公共空间愈发变得“不安全”,中心城市公共空间不断衰退。

二、哥本哈根公共空间复兴之成功经验

哥本哈根城市设计者坚持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应作为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载体,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平台。在过去的50年里,城市空间结构没有被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破坏,至今哥本哈根还保持中世纪时期的街道尺度和适宜的建筑高度。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吵闹不休、污染严重以及交通拥挤的城市环境不同,哥本哈根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在过去的25年里,逐步减轻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各种城市功能的划分带给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城市污染、城市噪音在减少,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城市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以步行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哥本哈根城市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城市街道被大量汽车以及停车场所占领。1962年,斯特洛伊艾街转变为步行街,政府逐渐控制进入市中心的机动车数量,并且限制市中心停车场的面积,以保证市中心公共空间环境不被机动车辆进入而破坏。在这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中,人们逐步放弃以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取而代之选择城市公共交通或是自行车。为了方便城市居民使用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政府在1995年设立“城市自行车系统”。

(二)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户外空间

哥本哈根城市空间延续中世纪以来的结构形式,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狭窄的街道,狭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和较低的建筑高度缩短了人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宜人的空间尺度感,避免大尺度、大空间对个体的“排斥”。此外,哥本哈根公共空间布置许多壁龛、台阶、石凳与凹进之处,这些小空间使得人们坐下来休息或是驻足成为可能,而不是匆匆从城市公共空间中穿过。在哥本哈根,很少有乏味单调的建筑立面设计。

哥本哈根城市的夜晚同样吸引人。与其他欧洲城市市中心在夜晚漆黑一片不同,哥本哈根的步行街夜晚是适宜、安全的。一方面,点亮的橱窗使街道在夜间变得亲切又有趣,人们可以在步行街上随意地欣赏橱窗陈设,另一方面,亮化的环境可以有效地避免犯罪的发生,给行人提供更为安全的户外环境。

(三)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连续性

哥本哈根的历任执政者和规划师在努力延续和坚持哥本哈根公共空间发展道路。1962年斯特洛伊艾步行街的建立标志着第一代城市公共空间开始,2005年“公共空间行动计划”正式颁布,明确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目标,2009年政府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目标,即“人性都市”,表明了未来哥本哈根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导向。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连贯性,保证公共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避免政策不断变化引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目标不明确的不利结果(表1)。在哥本哈根,通过城市生活的多样化提高城市自身竞争力,并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 论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正面临剧烈的社会变迁。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拥有量激增,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快速流动的社会,城市公共空间被快速交通体系阻断,从而阻隔了人与人社会交往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聊天和线上购物司空见惯。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物质空间的距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过程的障碍。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信的发展导致交往空间虚拟化,交往内容浅层次化,交往过程短暂化,交往对象内卷化。社会变得更加冷漠,社会的人变得更加孤独。事实上,交往和互动是人具备社会属性的根本需求。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如何让城市公共空间恢复昔日的繁荣,如何运用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良好的社会交往空间,促进人与人在公共空间更好地互动,值得我们深思,哥本哈根城市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参考。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帕特里斯·费里奇刘大明译.现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扬·盖尔等著汤羽扬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社会视阈下南京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策略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60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复兴成功经验哥本哈根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哥本哈根缘何争当首座碳中和城市
英国废弃煤矿瓦斯开发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乡村振兴 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触感哥本哈根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哥本哈根现代建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