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赫民
晚饭后,我外出散步,至临环城河的休闲亭处,碰到了几名年逾花甲的老人,休息时大家自然地聊起天,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老之将至”这个话题。
甲老首先开了腔:“以前我身体几乎没有什么毛病,做任何事情,浑身自在。六十岁后,身上常常感到东痛西痛,不舒服。唉,看来我真的老了。”
乙老紧接着说:“我身体尚好,只是有关节炎加骨质增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六十挂零就老态百出,以后不知会怎么样。”言毕摇着头,伴随着一阵苍凉的感慨。
丙老也诉起苦来:“我年轻时在生产队里算是个‘上岸会挑,落船会摇的强劳动力,挑个一两百斤重的担子根本不在话下,可现在,不要说挑担,连拎一桶水都直不起腰来,不中用了。”又是一阵唏嘘。
还有一次,我偶遇几名老者在谈论“人老哪儿先老”,于是驻足细听。几个人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再引经据典,得出四种结论:人老发先老、人老脚先老、人老眼先老、人老脑先老。各说各有理。
听完他们说的,我有不同想法。个别人的现象怎能代表所有人呢?同时,过往对“老”的看法也不一定等同于今人对“老”的看法。古人有许多话可以说是金句,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与总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常有“片言明百理,只语醒迷痴”之功效,对后人有知古鉴今、警世醒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放眼今天,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及人生的境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老”的看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试想,人体从外到内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能断然说“人老”的标志就是从某一个部位开始。不管什么部位都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磨损和衰退,至于哪个先衰,则因人而异。照理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各个器官和肢体应当注意保护,可是人生境遇有差异,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人的基因不同,机遇各异,生活与工作环境差异甚大,七情六欲各有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不同的器官和肢体,若受到积极之影响便能长葆青春,假如遭遇折磨,則会未老先衰。
归根到底,我们应该意识到,强筋健骨,修身养性,哪里容易受损,就要注意保养哪里。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步入老年期时,要以坦然的心态承认老之将至,并以平和的胸怀去面对,这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可归结为一句话:别让灵魂先老。
年龄,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是一种自然规律。何以面对呢?请看唐朝诗人刘禹锡已过天命之年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万丈的豪情与开阔的胸襟,足见其对“老”的豁达与大度。
晚年,不要过于在意身体的衰老,不要让灵魂先老,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晚年、过好晚年,让生命呈现出另一种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