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琼
汤秋英重新出现在大家眼前,已年过半百。大家对她的去向十分惊讶和好奇,便纷纷询问。由此她的故事也在江西省永丰县坊间流传开来,人们不由得赞叹:“真是难得的好儿媳!”原来,她哪儿也没去,就是在家服侍下身瘫痪的家公14年。
突发变故,她和丈夫主动承担
20世纪80年代,活泼美丽的汤秋英嫁给帅小伙刘茨平,让人好生羡慕。那时她在乡供销社上班,儿子带在身边。家公刘光保从部队转业后回老家,在县公路运输管理所任所长,每次下乡检查工作,家公都会给她和她的儿子带吃的、用的。这原本也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常态,但汤秋英觉得特别亲,她从这样的小事中感受到一家人的温馨与幸福。
可谁也没想到,身体强壮的家公会瘫痪。2004年,家婆去世,67岁的家公坚持一个人住。有一天他在家修补房子,一直干活到晚上,突然摔了一跤,引发腰椎病痛。医生建议做手术,并请了省城的专家做,但效果并不理想。
刘茨平咨询北京、上海的专家,都建议再次手术,手术后可能一次解除病症,但风险很高。做还是不做,家里人商量来商量去,作为长子的刘茨平,最后决定做。他知道父亲内心也想做,父亲戎马半生,不能站起来,这对父亲就是最大的打击。
手术后,儿女们轮流服侍,三个儿子晚上轮守,女儿、儿媳白天护理。为了让父亲舒服些,儿女们买了轮椅,让他坐着。家人都以为他很快能重新站起来,半个月过去,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刘茨平带着父亲去中医院看医生,结果吓了一跳:老人臀部长了褥疮,皮肤表面看着好好的,里面却全部溃烂!
医生说,这样大面积的褥疮很容易感染,一旦感染,就是致命的危险。
医生抽去黑色的血水,剜去腐烂的肉,刘光保的整个臀部体无完肤,大小十多个洞,最大的洞能放下一个鸭蛋。“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防止生褥疮是一个医学难题,医院没有什么好办法,目前为止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对于瘫痪病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精心护理。
三个儿子中,刘茨平是老大,汤秋英是长媳,他们的儿子正读高中。刘茨平的两个弟弟都生了二胎,孩子小,难以长期护理父亲,作为长子长媳,刘茨平夫妇主动承担起护理父亲的工作。
精心护理,她创造了奇迹
护理瘫痪病人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汤秋英到中医院向专业护士请教,学习清洗伤口、涂药、包扎等护理技术后,开始认真护理公公:先调好生理盐水,用棉签清理一遍伤口,再用双氧水清洗,然后涂上医院特制的药水,这种药水的味道十分刺鼻难闻,一般人闻到一两分钟就会反胃作呕。再将头孢胶囊里的药粉与硝酸甘油搅拌调和,均匀倒在纱布上,将纱布贴在溃烂的皮肤上,一层层贴好,再铺垫几层卫生纸。如此一轮下来,耗时一个多小时,而由于溃烂面积太大,每天至少要處理两次。也就是说,仅仅换药这一项“工作”,夫妇俩一天就要花上三四个小时。
翻身也不是轻松的事,老人身高一米八多、体重一百六七十斤,一般人根本无法翻动。有一次刘茨平给他翻身,结果父子俩摔成一堆。
为了使伤口愈合,除了护理好伤口外,还得加强营养,这样才能长出新肉。听说吃七星鱼最长肉,汤秋英便每天到菜市场去找,排骨煲汤、里脊肉饼汤,每餐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由于老人不能坐,也不能仰睡,只能两边侧睡,大腿髂骨两侧的肉也开始出现红斑,这是褥疮的前期状况。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缩短翻身的间隔时间,而且更频繁清洗、换药。
实在太累,忙不过来时,夫妇俩请了护工,可护工干半天就走人了,还留下一句话:“这样的活,多少钱也不做,情愿去做苦力。”
汤秋英夫妇细心护理三个月后,老人“千疮百孔”的臀部,竟然陆续长出了新肉!县中医院的医生护士看了,啧啧赞叹:“厉害啊,这么大面积的褥疮竟然被你们治好了,真是奇迹啊!”
此时他们才知道,医院当初并不看好父亲,因为能够从大面积褥疮中拯救过来的人,极少极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他们做到了,真是不容易啊!
战胜褥疮相当难,处理“二便”也难。且不说长年的涂药,房间里混杂的怪味让人难以忍受,处理病人的大小便也是对护理人员的考验。14年来,汤秋英从恶心、忍受,到习惯甚至麻木。刘茨平到医院学习十几天,学会了插导尿管,解决小便问题。大便则是定时帮助解决,每天用棉签一点点“抠”出来。有一次拉稀,棉签捅进去,稀便喷溅而出……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没有孝子,而是服侍一个长年卧床的病人实在太不容易了。多少人的尊严、多少人的孝心被其一点点磨灭、打败。
放弃、逃离,也许是人性的本能。刘茨平在巨大的压力下,和父亲吵了一架,一个大男人,几近崩溃。父亲的脾气变得暴躁,常常莫名其妙发火,那天突然责怪说就是因为儿子的决定才让他永远站不起来。刘茨平积累多年的劳累、委屈和心酸,就在父亲的责骂声中爆发了!他忍无可忍,甩手而去,并对汤秋英说:“我再不侍候了,你也不许去!”
汤秋英劝道:“父亲一生那么要强,如今病倒了,心情肯定不好,除了骂儿女出气外,还能骂谁?做儿女的,我们不承受谁承受?”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刘茨平赌气几天没去。汤秋英和颜悦色地给家公做思想工作:“茨平也是为您好,您别再骂他,他心里也很难过,谁也不希望您这样子。事已至此,您也要想开点,面对现实,放宽心,我们都会尽心照顾好您。”
汤秋英说到做到,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她既是儿媳,又是“朋友”,家公闲时讲他当兵的故事,她则念报纸新闻给老人听。14年光阴悄然流逝,家公81岁安详去世。临终前几天,汤秋英给他喂早点,他吃完,突然对她说:“秋英好,有良心,既是儿媳更是女儿。”
汤秋英忍不住哭了。病痛会磨灭一个人的孝心,也会磨灭对生命的敬畏心。她没想到家公最后对她那么认可,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没想过博取他人的同情或者称赞,她只是做到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做好一个健康人对一个病人的护理。身为儿媳,她问心无愧。
14年里,她几乎与社会脱节,没法参加同学会,因为走不开。过年亲戚家请客吃饭,她也只能和丈夫轮流去吃,而且来去匆匆,根本没时间和亲戚拉家常。
现在她每天依然会到老房子里去看看、坐坐,有一天刘茨平也来了,夫妻俩才明白一个道理:父亲需要儿女,儿女又何尝不需要父亲?是父亲成全了儿女的孝心,给予他们反哺报恩的机会。
如今,汤秋英参加了永丰志愿者协会和老年大学志愿者协会,并担任秘书长。她从家里走向社会,广施仁爱,每月到各乡镇的敬老院献爱心,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包饺子,汤秋英总是像对家公一样对待陌生的老人。汤秋英从志愿工作中悟到,老人对精神的需求远胜于物质,所以真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爱老人。
《道德经》云: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汤秋英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