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有效传播路径研究

2020-08-28 11:33
新闻爱好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命题语境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整体体系中,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命题,如何在持续交融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文化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软实力,在激发民族活力、凝聚国家力量等诸多层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因此近年来这一命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一系列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不同的研究主体立足差异化的具体领域探究民族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如《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肖晓霞、萧樱霞、张洪雷,《中医药导报》,2019年05期)一文关注了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王静怡,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一书以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为例,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特别阐述了民族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就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这一命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主体研究,而在当前多元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中,我们重点要对王耀华老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展开评述。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是2015年3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发行的重量级作品,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之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紧密围绕当前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播这一宏观命题,从多个视角对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探究,明确了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梳理了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现实挑战,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优化改革方案,其学术价值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是目前主题研究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的作者是王耀华老师,作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耀华老师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担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专题研究,同时承担学校民族音乐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长期针对博士生开展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國传统音乐专题研究、民族音乐学名著选读等专业课程,对民族音乐这一文化瑰宝的研究情有独钟,在这一主题上持续涌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如2007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的课题研究,2014年进行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研究》,2015年推进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同时王耀华老师也积极关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范畴内音乐学科的教材和师资力量建设,先后进行了《部颁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泉州南音“四大名谱”部分外来音乐因素溯源及其传入路径考》《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等多篇引起学界重视的专题文章,是目前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而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是王耀华老师2010年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最终研究成果,整体课题研究先后长达四年,成书过程中几易其稿、不断完善,著作整体上对当前社会经济语境下的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是目前为止王耀华老师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既体现了王耀华老师多年来对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这一宏观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凝聚了一代学人的集体智慧,值得相关大中专院校学生、传统音乐爱好者等主体的认真拜读。

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定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宏观性的命题,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如何在持续交融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特征?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挑战,这一所谓的“问题束”近年来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多元化的研究成果持续涌现,整体研究囊括音乐、书法以及法律研究等人文性学科。如曾在我国法学界引起轰动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书,其作者邓正来先生就以犀利的笔触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哲学所面临的挑战,主体性严重丧失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核心问题,其观点令人深思,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实际上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书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关注的终极问题是完全吻合的。王耀华老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具有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著作从理论剖析的视角上厘清了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探索实践,对整体层面上民族音乐在海外的传播现状进行了阐述,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的重要价值实际上更多在于它系统总结了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般规律,这具有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价值,著作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探索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更为高效、更为科学的传播路径,在整体叙述过程中作者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民族文化海外推广过程中的经验,这一定意义上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学理性和科学性。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这一选题的系统性和宏观性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著作本身结构的庞大,全书共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为“理论基础篇”,其中包括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文化多样性理论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介绍了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内涵和外显方式,系统辨析了全球化时代语境下文化多样性、差异性与共同性等特征,论证了多样化民族文化存在的独特价值,这一章节的内容同时对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意义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这是直接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伟大振兴的重要命题;第二章为“文化认同理论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着重以文化认同理论这一体系为依托,审视当前时代语境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推广这一命题,重点聚焦于文化认同理论中认同机制的内在逻辑剖析,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实际上从根源上而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推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被关注、被了解、被认同的漫长过程,因此文化认同理论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这一主题研究上的价值是独特的,可以帮助读者打开广阔的视野;民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因此《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的第三章为“文化软实力理论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其立意出发点与上一章基本一致,即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视角上剖析当前时代语境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推广这一宏观性命题,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重点梳理了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叙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三个层次的来源及其内在机制,此外也涉及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和作用等系列内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的中篇重点考察当前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推广的历史和现状,这部分的叙述更多意义上定位于从历史的维度上梳理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漫长历程,众所周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曲种和曲目繁多,而实际上我国的民族音乐一定意义上始终处于与异族和异域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既积极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音乐元素,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这部分内容也从海外孔子学院、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国家交流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而作为专业化的学者,王耀华老师也从学术研究的视角上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状态和重点命题。《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的下篇为“反思与对策”篇,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最为明显的,这部分内容从“为什么”这一原始性命题出发,探讨了推进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的初衷,进而为“传播什么”这一命题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而作者最终的叙述自然在“怎么传播”这一命题上,作者一方面系统性地对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明确了值得继续坚持的策略,同时也敏锐地指出了切实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优化改革策略,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整体方案。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当前跨文化时代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与推广是一个紧迫性的研究命题,这需要学界的持续关注和积极探究,王耀华老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为更为系统的主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欢/硕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命题语境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