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茶1号工夫红茶适制性研究

2020-08-28 11:20马梦君程繁杨郭志明余子铭程长松涂修亮柯金贤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马梦君 程繁杨 郭志明 余子铭 程长松 涂修亮 柯金贤

摘要:以鄂茶1号茶鲜叶为原料,按照工夫红茶初制工艺,通过检测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结合感官评审,研究鄂茶1号茶鲜叶红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由鄂茶1号制作的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47.3%、16.2%、3. 2%和3.3%,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分别为0.6%、6.1%和7.2qo;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s)大于1的香气成分有11种,包括β一紫罗酮、β一大马烯酮、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2种)、香叶醇、癸醛、壬醛、苯乙醛、辛醛、柠檬烯;滋味醇厚,花果香浓郁,适制高档红茶。

关键词:鄂茶l号;工夫红茶;品质特征;气味活度值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 2020)12-0110-04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12.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鄂茶1号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为母本、梅占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的品种,属于中叶类、中生种,在湖北省有大面积种植,具有发芽较早、抗性强、生育力强和持嫩性强等优良特性[1]。一般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其生化成分中多酚含量较高[2]。研究表明,鄂茶1号一芽二叶蒸青样的茶多酚含量为32%左右[3.4],属于高茶多酚含量的品种,然而关于鄂茶1号加工红茶的适制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鄂茶1号,通过测定滋味物质及香气物质,结合感官评审,为探明鄂茶1号工夫红茶适制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鲜叶:鄂茶1号茶树品种于2019年5月6日采自咸宁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

试剂: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水合茚三酮、氯化亚锡、蒽酮、硫酸、氯化钠、甲基异丁基甲酮、草酸、乙醇(均为分析纯),碳酸氢钠(优级纯)、癸酸乙酯等。

1.2 仪器与设备

UV-245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QP2010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日本岛津公司);FA1004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學仪器有限公司);BPG-9070A精密鼓风干燥箱、HWS-26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茶叶揉捻机、发酵机、烘干机和提香机(福建佳友茶叶机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加工工艺 鲜叶萎凋16 h一揉捻90 min一发酵3h(28℃左右,相对湿度95%)一烘焙(毛火120℃20 min,足火90℃40 min)。

1.3.2 生化成分测定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参照CB/T 8305-2013;茶多酚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3-2018;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4-2013;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5];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6]。

1.3.3 挥发性化合物测定

1)挥发性化合物提取。取0.5 9磨碎茶样于20mL顶空瓶中,加入1.76 9氯化钠、5 mL去离子水及50 mg/L的癸酸乙酯溶液(内标)20 μL,立刻加盖平衡5 min,然后将PDMS萃取头插入顶空瓶,在60℃水浴条件下吸附60 min,最后在GC-MS进样口解析5 min。

2) GC-MS检测条件。GC条件按照文献[7]进行。MS条件:电子电离源;离子源温度250℃;接口温度250℃;电子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40-400m/z。

1.3.4感官评审 茶叶感官评审按照CB/T 23776-2018进行,工夫红茶感官评审总分=外形分值×25%+汤色分值×10%+香气分值x25%+滋味分值×30%+叶底分值×10%。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茶感官评审

鄂茶1号茶树品种芽叶节间较长,具备较明显的品质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由鄂茶1号品种制作的红茶感官评审总分为94.35,具备高档红茶的品质特征,外形细紧、乌润、匀整、净度好,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花果香、浓郁且持久,叶底嫩软。

2.2 生化成分分析

鄂茶1号制作的红茶生化成分的测定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鄂茶1号生化成分含量较为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3%,茶多酚是茶汤浓度不可缺少的成分,茶多酚保留过多会使茶汤苦涩,保留过低使茶汤收敛性减弱,汤味变淡,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保留量一般在50%~55%[引,在28℃发酵3 h的条件下,茶多酚含量为17.6%,与文献[4]报道的鄂茶1号一芽二叶蒸青样的茶多酚含量为32%相比,茶多酚保留量适当(55%左右);氨基酸(3.2%)和可溶性糖(3.3%)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的保留量与氨基酸、可溶性糖相协调,使茶汤爽口而不苦涩,浓度强和刺激性高,对红茶滋味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是红茶的主要品质成分。茶黄素是红茶汤色“亮”和形成“金圈”的主要成分,也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茶红素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分,也是红茶滋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当茶红素/茶黄素的比值为10-15时,茶褐素较少时,茶汤品质优良。由表2可知,由鄂茶1号制作的红茶,茶黄素含量(0.6%)和茶红素含量(6.1%)较高,茶褐素(7.2%)含量较低,TR/TF值为(10.17),与感官评审的鄂茶1号红茶汤色橙红明亮、滋味“强、爽”特色一致。

2.3 香气成分分析

2.3.1 主要香气物质组成 采用HS-SPME-C C-MS对鄂茶1号制作的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得到51种香气组分(表3),总质量浓度为433.28 μg/L,明显高于选用湖北省茶区群体种制得的红茶样品的香气总量(100.61-383.98 μg/L)[9],这可能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及天气密切相关。从香气物质的构成类型看,香气组分以醇类、醛类、烯类化合物为主(表4)。醇类含量最高,占香气总量的68.04%,其中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青叶醇、苯乙醇等含量较高。醛类物质占香气总量的13.02%,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苯乙醛、苯甲醛、壬醛等。柠檬烯和3-香叶烯是含量较高的烯类成分,主要体现出果香、甜香、花香等特征。酯类、酮类及其他化合物质量浓度及相对含量较低,分别占香气总量的5.62%、1.09%、1.88%。从香气组分数量看,醇类物质种类最多(13个),其次是醛类和酯类物质。

鄂茶1号制作的工夫红茶中浓度排名前10的香气化合物包括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Ⅲ、苯乙醛、青叶醇、3-香叶烯、油酸甲酯、苯乙醇,香气成分占香气物质总量的80%以上。香叶醇具有温和、甜的玫瑰香气,在茶树体内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鄂茶1号制作的工夫红茶的香叶醇含量最高,茶样的玫瑰混合香气较明显,与其父本梅占制作的工夫红茶的香型类似[14]。

一种香气化合物对感官评价的贡献取决于其气味活度值(OAVs)[15],当OAVs大于1.00时,表明其对气味具有较大影响,可能是食品的特征性香气成分[16.17]。鄂茶1号制作的工夫红茶中OAVs大于1.00的香气化合物有11种,包括3-紫罗酮、3-大马烯酮、癸醛、壬醛、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柠檬烯、辛醛,是其主要呈香物质,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大。尽管酮类化合物的浓度及相对含量最低,但OAVs最高的是3-紫罗酮,达到281.03,表现出明显的紫罗兰香;其次是β -大马烯酮,OAVs为223.50,表现出明显的玫瑰香;其余9种OAVs大于1.00的化合物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花香或甜香,与表1的感官评审相符。因此,鄂茶1号可以加工高花香、甜香的优质红茶。

2.3.2 香型分析红茶的香型大致分为3种类型[18],第一种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在香气成分中占优势型,芳樟醇含量特别高;第二种是中间型,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含量均较高;第三种是香叶醇含量占据优势型。鄂茶l号制作的工夫红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浓度为105.94 μg/L,香葉醇浓度为146.75μg/L,两者比例相当,属于中间型。

3 小结与讨论

采用鄂茶1号茶鲜叶加工工夫红茶,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耐泡性好,滋味层次感更丰富;茶多酚保留适当,与氨基酸相协调,使茶汤滋味醇厚、爽口而不苦涩,尤其是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使茶样的滋味呈现出甜醇的特色。研究表明,茶黄素的形成和消耗与发酵温度密切相关,低温下利于茶黄素的积累,降低茶黄素、茶红素形成后的转化速度[19],本试验设置发酵温度为28℃,茶样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高,茶褐素含量低,茶汤橙红明亮。

从鄂茶1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化合物,3-紫罗酮、3-大马烯酮、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癸醛、壬醛、苯乙醛、辛醛、柠檬烯的OAVs大于1.00,是其主要呈香物质。3-紫罗酮阈值虽然很低,但在各类茶香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花香;香叶醇具有温和的玫瑰花气息、甜香;氧化芳樟醇具有青甜的玫瑰花气息;芳樟醇有鲜爽的铃兰花与玫瑰花香;B一大马烯酮、壬醛具有玫瑰花香;葵醛具有甜香;柠檬烯主要体现出果香[9,20];上述几种香气成分是构成鄂茶1号红茶花果香、甜香的主要物质基础。生化成分、香气成分与品质的分析表明,鄂茶1号红茶滋味甜醇,汤色橙红明亮,具有特殊的玫瑰香气,具备高档优质红茶品质特征,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本研究对鄂茶1号制作的红茶样品滋味物质和香气品质进行分析,明确了其生化成分含量、香气总量、香气物质种类、主要香气组分及其OAVs值,并进一步探讨了其香气类型,这对开发鄂茶1号红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续将开展鄂茶1号与其他茶树品种的拼配试验,稳定红茶品质,使得红茶的色、香、味都调和到最理想的状态,为区域内红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亚军,梁月荣.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2014.

[2]崔宏春,黄海涛,张建勇,等.中小叶种高多酚茶树品系(品种)红茶适制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58-162.

[3]马林龙,金孝芳,曹丹,等.湖北引种黄金茶l号主要生化特性及绿茶适制性分析[J].茶叶学报,2016,27(1):34-41.

[4]金孝芳,马林龙,刘艳丽,等.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茶叶学报,2017.58(2):58-62.

[5]傅博强,谢明勇,聂少平,等.茶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J].食品科学,2001,22(11):69-73.

[6]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曾亮,王杰,柳岩,等.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J].食品科学,2016. 37(20):51-56.

[8]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郑鹏程,刘盼盼,龚白明,等湖北红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J-茶叶科学,2017. 37C5):465-475.

[10] JOSHI R, CULATI A.Fractio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norand aroma-active constituents in Kangra orthodox black tea EJl.Food chemistry, 2015, 167: 290-298.

[11]孙宝国,食用调香术[M].北京:化学T业出版社,2016.

[12] CAPONE S,TUFARIELLO M,SICILIANO P. AnalYt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negroamaro red wines by "aroma wheels" [Jl. Foodchemistrv, 2013, 141(3):2906-2915.

[13] NARBONA E, GARC A-GARC A E,ARAU JO L V. et al.Vola-tile composition of functional 'A la Piedra' turron with propolis [J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technology. 2010. 45(3):569-577

[14]贺州市8种红茶香气成分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8. 49( 12):190-196.

[15] FENG Z,LI Y. LI M.et al Tea aroma formation from six model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 Food chemistry. 2019, 285: 347- 354.

[16] LIU C,CHENG Y. ZHANG H. et al. 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wildcitrus mangshanyegan( citrus nobilis lauriro) peel oil[J] Journal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 10): 2617-2628.

[17]刘登勇,周光宏,徐幸莲.确定食品关键风味化合物的一种新方法:“Roa"法[J].食品科学,2008, 29(7):370-374.

[18]竹尾忠一.烏龙茶和红茶香气的食品化学研究[J].茶业试验场研究报告,1985,20(9):175-180

[19] SAMANTA T,CHEENI V. DAS S,et al.Assessing biochemicalchanges during standardization of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for manufacturing quality black tea EJ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52(4): 2387-2393.

[20]雷攀登,黄建琴,丁勇,等不同区域祁门红茶品质特点分析[J].食品科学,2015( 10):144-149.

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17);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018)

作者简介:马梦君(1990-),女,湖北枣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功能方面的研究,(电话)0715-8256437(电子信箱)164021307@qq.com;通信作者,程繁杨,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电子信箱)4118140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