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返贫新防线需建长效机制

2020-08-28 11:14袁文先
小康 2020年2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袁文先

挑戰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防止返贫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

脱贫攻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久久为功,长效管控。据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特别是在今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利因素叠加、致贫因素增加、脱贫难度增大、返贫风险加大,对做好扶贫工作、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防止返贫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而严峻的任务,建立长效机制筑牢返贫新防线也显得尤为重要。

设置脱贫过渡期,做好人才文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验有千条万条,加强党的领导是第一条。筑牢返贫新防线同样需要加强党建引领,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盲目乐观、等待观望、思想松懈、纪律涣散、花拳绣腿、作风漂浮、华而不实等问题。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防止返贫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关键在责任落实到人、政策落实到位。要保持现有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要考虑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建立严密的责任体系、科学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明确防返贫的环节和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严防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而根本无法产生实际效力的“空对空”,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做亲力亲为、真抓实干、一插到底的表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顶层设计”的好政策关键在执行和落实,而且需要基层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和落实。为此,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精准扶贫的能力;要集中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扶贫资金阳光管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为防止返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桥头堡”。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下沉到基层、冲锋在一线,要在实践锻炼中成长、要用行动诠释担当,守好脱贫群众返贫的“第一道防线”。

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防止返贫也最需要人才。特殊阶段、非常时期以及关键时刻,人才的观念、能力、干劲以及创造性工作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时对地区长远发展的作用同样重大,为此要采取切实举措做好人才向贫困地区聚集这篇文章。

选派“优智”要形成制度。当前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缺失的问题,但他们迟早会撤离。为此要提前谋划,可以考虑制定明确的选派制度,形成轮转机制,从“十四五”规划开始,以一个五年规划为一个任期轮转,这样既能促进上下互动交流,又能考察锻炼干部,还能发挥扶贫干部“传帮带”的作用,促使当地干部不断成长进步,以后也能“挑大梁”。虽然还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能确保贫困地区人才“不断流”,变成前赴后继的“接力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永远有“领头人”。

吸引“外智”要提供平台。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硬条件”和“软环境”之外,贫困地区吸引外来人才或知识青年返乡创业还应创新思路,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变人才引进为智力引进,通过兼职、讲学、入股、合作等不同方式,优化人才资源。同时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为人才发展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拓展空间,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造成“骏马犁田不如牛,坚车渡河不如舟”的局面。

增强“自智”要重视教育。要通过教育这一外因的激发,破除贫困群众内心的“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外因再通过内因起作用,让内部奋发与外部帮扶形成共振,焕发奋斗的精气神,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返贫就没有生长的土壤。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这个贫困群众致富的“发动机”;要强化继续教育,优化培训、师资、教材,对人才不断进行“充电”,最大限度挖掘人才的潜力;要大力发掘“田秀才”“土专家”,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要在知识文化层次、综合能力素质较高的群众中发展党员,加强基层党建的同时为贫困地区人才持续聚集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加强产业开发,推进“老基建”做好“新基建”

产业是防返贫的治本之策。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一方面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有增收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中去,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做大蛋糕、扩大就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能力。

优选扶贫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选项目,优先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和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避免同质化,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出“造血式扶贫”的长效机制。图一时热闹、解一时之困、搞一锤子买卖,导致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很快成为“明日黄花”,会严重冲击贫困地区本来就比较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贫困群众再次失业,导致扶贫成果前功尽弃,返贫在所难免,需要高度警惕。

延伸扶贫产业链条。要在产业多元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延伸扶贫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建立订单收购、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更加稳定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务工就业、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资产租赁、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确保不返贫。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消费群体,促进产业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增强扶贫产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增强扶贫产业韧性。贫困地区由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發展基础脆弱,刚刚起步的产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容易陷入力所不及、不知所措的困境。因此,要把增强扶贫产业韧性作为重要环节来抓,不断增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要将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大产业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以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增强脱贫的信心与决不返贫的决心。

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也可以是百业兴旺的,不应将其限定在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甚至金融业等各类产业都可以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是贫困地区产业落地、百业兴旺的根基,也是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的坚实支撑。

继续推进农村五通等“老基建”。脱贫攻坚以来,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依旧落后,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尤其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防止返贫任务日益繁重的时候,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短板,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网络、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道路畅通、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人居环境改善等等,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扎实做好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增量空间和辐射带动效应。“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化,也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重大短板。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基建”,国家也应加强政策倾斜,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畅通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这也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一次重要机遇。不同地区要依据国家政策和自身需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选择在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医疗、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和农业物联网平台、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乡村互联网信息平台等等不同方面重点发力,有的甚至要优先发展、快速推进,以期达到“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目标。由此让贫困人口共享数字红利,为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百业兴旺奠定坚实的根基。

培养“一技在手”,防范“因病返贫”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会议、多个不同场合反复提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

特殊时期把转移就业作为一批贫困人口的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要求超越劳动力市场功能,更加突出政府的推动作用,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贫困人口恢复或实现非农就业,达到稳定脱贫不返贫的效果。

关键阶段更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要注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职业技能;要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要针对贫困劳动力不同需求,开展厨师、理发师、焊工、电工、泥瓦工、汽车驾驶员、种植、养殖、家政服务、保安等多工种培训项目……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扎实做好宣传发动、统筹衔接、组织输出、跟踪反馈等各项工作,帮助有就业愿望的或因疫情而暂时失业的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技术,一技在身会让贫困劳动力终生受用,不仅可以让他们顺利脱贫,还可以增强他们持续增收致富的能力,所谓“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

数据显示,我国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贫困总人口四成以上,随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逐步脱贫,这一占比还会增高。贫困地区群众由于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等限制,抗大病风险能力低,重大疾病极易导致返贫,可谓“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脱贫后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为此,必须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将新农合基本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相结合,给贫困群众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确保有病早治、大病快治。

成立健康防返贫工作专班。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应成立工作专班,逐村逐组逐户摸排贫困户新农合参保、住院费用报销及四类重点人群医保政策落实情况,对未参保人员逐一动员,及时纳入医保,确保贫困人口、边缘户及少数特殊群体等“应保尽保”,资助参保“应助尽助”,待遇保障“应享尽享”,慢性病症“应办尽办”,实现全覆盖。

开展健康防返贫专项行动。进行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关注重点人群;开展精准治疗,提升医卫水平,补齐基层短板;实施精准保障,加强衔接,形成制度合力,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阻断因疫情、因病致贫、返贫。

设立健康防返贫专项基金。贫困地区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每年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防返贫基金,交给保险公司负责管理。只要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或因病、因学、因意外事故、因产业风险支出在一定数额以上的,都可以申请保险理赔,并重点向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倾斜。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筑牢成果转化新防线

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扶贫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防返贫的技术路线,充分利用新技术,建立新机制,推动新发展。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销售作用。加强对各类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利用,通过网上促销、直播销售、网红带货等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各类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呈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为贫困地区特色、优质、绿色产品找到市场和销路,提供快速变现的通道,竭力解决农产品丰收滞销、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否则,一次滞销就会使农民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不仅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与脱贫的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返贫。

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返贫预警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贫困监测数据系统,形成返贫预警机制、评估机制,提前发现、主动出击,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努力做到零返贫。在监测程序上,通过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等途径,由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对新识别的脱贫不稳定户,在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录入其返贫风险,对新识别的边缘户,在信息系统中录入其基础信息和致贫风险;重点监测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对脱贫人口继续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异化帮扶政策,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作者系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