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研究

2020-08-28 07:34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阵地养老老年人

冯 伟

(青岛市城阳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山东 青岛 2660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也是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之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养老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共同的向往与追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养老阵地建设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文化养老”是老年人用文化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心灵慰藉、精神愉悦的一种养老方式。[2]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的最有效途径,老年大学是实施老年人文化养老的最坚强阵地。发展老年教育,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3]

(一)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纵观21世纪,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提升与改善,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见表1)。

表1 2000年以来全国人口老龄化、全国老年大学在校学员情况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严重的弱化现象。一方面,年轻人工作和抚养子女的压力,导致他们有孝心无孝能、没有更多的时间赡养父母。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少子化、人口的迁徙以及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改变,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越来越低,“空巢”“空心”家庭骤增。[4]据统计,目前我国“空巢”家庭已超过老年家庭的一半。预计2020年未,全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5]另一方面,老年人退离工作岗位之后,从原来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进入到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社会角色转变、收入降低、健康衰退、奋斗目标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社会人际关系断裂、生活和活动舞台衰减、社会支点弱化,导致老年人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情感问题、心理问题频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渐陷入一种精神空虚、文化生活匮乏的“贫困化”状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63%的老年人经常感到生活孤独、精神空虚。

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衰微,老年大学乘势蓬勃发展,文化养老阵地逐渐成为老年人精神力量的“加油站”,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破题之举。一方面年龄相仿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感受文化气息,丰富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打开了重建人际关系、再立社会支点、重归和融入主流社会活动舞台的大门;另一方面又缓解了年轻人家庭养老的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老年人既是终身教育的需求者,也是终身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使老年人过去因贫穷匮乏禁锢、压抑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很多内在的学习欲望和需求释放并焕发出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活方式造成的剧变,为应对互联网和信息化,融入现代生活,踏入“再社会化”通道,29.6%未上过学、41.5%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仅占25.8%老年人需要文化。[6]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子女多不在身边,也无需抚养第三代,尤其是六七十岁身体康健的老年人,有闲暇的时间学习文化。精神世界的需要,文化知识的渴求,让老年人纷纷涌向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实现文化养老(参见表1)。

(二)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老有所养,更期盼的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缤纷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期盼更高的生活品质。正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所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公民老年期的养老问题,它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讲更是一个文化问题。”[6]据调查,以文化养老为第一需求的老年人,占比28.7%。尽管老年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和生活区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需求学习的内容不尽一致,需求学习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文化养老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当下,实现文化养老,老年人的首选就是老年大学。他们希望借助老年大学教育平台,继续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实现取悦自我、社会交往和创造价值的愿望,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而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办学出发点,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办学落脚点的老年大学,通过开设各类文化课程,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文化需求,帮助老年人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老年大学已经不仅仅是提供老年教育的机构,更重要的是一种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的养老方式,使得老年教育成为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途径,吸引着众多老年人纷纷“背上书包上学堂”。[7]

(三)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如何让“夕阳”焕发“朝阳”光芒,实现高品质的生活,已成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老年大学文化养老阵地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文化养老阵地为老年人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创造了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在这块阵地上,学到了自己想学的知识,补充了丰富的营养,造就了老年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其次,文化养老阵地强化思想引领,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加固了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培养一名老年学员,能带动一个家庭,熏陶周围邻居;培养千名老年学员,能带动一个乡镇,辐射一个县区;培养万名老年学员,能带动一个区域,感染一座城市;培养千万名老年学员,能带动整个社会,影响一个国家”。[8]第三,“老人安,则天下安。”据调查,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增高,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的和谐指数也明显提高。[9]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如此阐述:“老年教育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也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事业,而是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10]

二、当前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汹涌澎湃的人口老龄化浪潮,面对新时代老年人终身教育的强烈渴望与老年教育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较大。”[11]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面对社会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如何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领导层面、社会层面和老年人本身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没有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积极老龄观,对习近平总书记“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重要讲话精神内涵缺乏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存在把老年问题简单理解为养老问题、把养老问题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问题、把老年事业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事业、把人口老龄化当作“洪水猛兽”、把老年人当作社会“负担”“包袱”的错误思想观念;[12]没有从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向上的养老观,让终身学习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行为缺乏积极引导,存在把文化养老视同于老年人休闲、健身娱乐、消遣时间的错误认识理念。部分老年人对文化养老认识不够到位,对文化养老的本质内涵和意义作用认识模糊。

(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束缚了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发展。一是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尚未理顺。2001年中组部、文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由文化部“全面负责全国老年教育非学历教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工作”,但该《通知》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目前,约70%的县级及以上公办老年大学由老干部部门主管,但组织部门、老龄委、民政、等部门主管的亦皆有之。山东省机构改革后,市级老年大学由老干部部门管理,县级老年大学一部分归县委组织部管理,一部分归县老干部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易导致管理主体不明、权责划分不清、推诿塞责易发,缺少顶层设计、总体筹划,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二是老年大学大多未在当地编制部门注册,没有名分。有些虽然注册,却是以老年大学办公室名义而非老年大学本身,形成老年大学办公室负责人为法人代表,校长却不是法人代表的尴尬局面。还有若干老年大学或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署,或挂靠老干部活动中心,更无名分可言。三是法制保障欠缺。尽管国家已颁布实施《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天津、福建、上海等部分省市已制定实施《老年人教育条例》《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但国家层面的《老年教育法》《全国老年教育工作条例》还没有颁布,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缺少法制保障、政策支撑,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不畅。

(三)人才队伍不够强大

人才匮乏,领导班子、教师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滞后,是各级老年大学的“通病”。一是老年教育专业人员匮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老年教育、老年学专业背景。二是领导班子相对薄弱,配备不够规范。老年大学的校长,或由党委、主管部门发文任免,或安排退休老同志担任,或由主管部门负责人兼任。其任职年龄、届限往往没有设置要求,或不懂业务、不懂专业却在其位,或年事已高、不谋其职却在其位的情况频频发生。[7]三是师资贫乏。调研发现,老年大学编制内专职任课教师几乎为零,兼职教师是授课的主力军。兼职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老年大学教学工作中,当本、兼职工作发生冲突时,必然先放弃兼职工作。四是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几名工作人员承担着数千名老年学员的教学管理和教务服务工作的超负荷现象比比皆是。如,成都市和沈阳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与学员比例分别为1∶1 675和1∶2 000(见表2)。老年学员人数呈几何数倍增,但相当数量的老年大学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既无增加编制,也无补充缺编人员。据统计,县级老年大学缺编现象十分普遍,没有编制内工作人员、只是聘请几名退休人员维持学校生存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表2 部分副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城市老年大学情况

(四)资金投入不够充足

老年大学属于社会公益单位,办学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资金投入不足是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常见病”。一是资金投入缺乏刚性约束。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老年大学纳入公益类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没有单列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见表3)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尚未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慈善基金等多元投入机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者及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者,寥若晨星、鲜为罕见。2018年青岛市及其所属2市8区11所老年大学,只有黄岛区老年大学接受社会捐资1万元。三是没有独立财权。老年大学在当地财政部门大多没有户头,而是挂在主管单位名下。经费不足导致学校难以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难以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也难以开展系统的教育研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提升。

表3 2018年山东省市老年教育基本情况

(五)教育内涵不够丰富

受师资、经费等因素制约,老年大学教育教学普遍存在改革不足、质量不高、研究不深等问题。一是政治思想教育不够到位。坚持不懈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老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还不够坚强有力。二是课程设置多以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相对传统老套,授课内容相对局限狭隘,未能适应学员社会化和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调研中发现课程设置“重文轻理”“重艺轻文”(人文艺术类课程约占课程总量90%,自然科学类约占10%;人文艺术类课程偏重艺术,占比约90%,文史哲类占比约10%)现象突出。三是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缺少相对完整的教材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不够充分,校际交流、社会交流和国际交流贫乏。四是教育教学研究严重滞后于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需求、滞后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等高水平研究成果极为鲜见。

(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受财力、认识等主客观因素限制,当前文化养老阵地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教室、活动场所匮乏,设备设施零散、简陋、老化现象严重,信息化建设滞后,其中校舍紧缺、承载能力不足导致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成为制约老年大学发展壮大的“致命瓶颈”。

从供给方面看,全国各级老年大学均已呈饱和状态。尽管近些年来老年大学校区建设也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每年新增近千万的老龄人口,可谓杯水车薪。县级老年大学一块牌子、几间教室活动室的情况并不少见。青岛市、哈尔滨市老年大学校舍面积人均不到0.4平方米,与全国老年大学协会要求的人均面积1~1.5平方米,相差60%以上(参见表2,表3)。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老年大学迄今为止还没有实体校舍,如山东济南历下区老年大学。从需求方面看,目前全国老年人入学率不足3.5%,山东各市平均老年人入学率不足2%(参见表1,表3),但渴求“上大学”的老年人与日俱增,文化养老需求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青岛有76%的老年人意愿参加老年大学,上海、江苏等地有18%~20%老年人期盼文化养老。与此同时,许多老年大学没有设置学员修学年限,相当数量的学员把“上学”当成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永不毕业的“大学生”。“存量不变、增量变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14]据研究分析,如果要跟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规模每年至少要增长8%。

(七)创新力度不够强劲

建设文化养老阵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认识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拓展新视野。当前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创新力度不足。一是工作理念思路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文化养老工作大格局,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老干部工作”“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老干部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推进老干部工作的观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学习领悟不深不透。[12]二是文化养老资源整合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和发挥应有作用与功能。三是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内容陈旧、层次偏低、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特色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四是文化养老现代化、信息化缺乏创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建设文化养老阵地滞后,让信息化融入老年人生活、服务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三、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福祉改善,把老年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提出了加强老年工作、发展老年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新形势下加强老年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为做好老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老年大学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制定了基本方略。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文化养老阵地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老年工作,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做好老年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不断推进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根本统领。

进入人口老龄化新时代,老年人对实现文化养老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因此,加强新时代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实现老年人“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根本需求作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老年人,更加准确地把握老年人需要,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提高文化养老供给水平,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实现晚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三个应对”“四个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2]出发,提出了发展老年事业、促进老年工作的“三个应对”“四个转变”。

建设文化养老阵地,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年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实现“及时应对”;必须研究规律、尊重规律,科学施策、精准施策,实现“科学应对”;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各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合力,实现“综合应对”。必须坚持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实现“向主动应对转变”; 坚持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向统筹协调转变”; 坚持把握大局、着眼长远、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 坚持既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又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向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12]

(三)坚持新时代老年工作方针,筑牢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基础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这既是老年工作的方针,也是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根本保障。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调结构,不断健全完善老年教育制度体系,有效保障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供给,发挥主导作用,是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参与、全民行动,人人关心老年事业,人人参与老年事业,是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根本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这“五个着力”,既是发展老年事业的重点任务,也是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基础。筑牢文化养老阵地,必须树立中心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强化阵地建设思想基础;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法制机制,构建阵地建设法制基础;必须加强条件设施,完善投入机制,壮大人才队伍,统筹协调、补齐短板,保障阵地建设供给基础;必须加强基层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功能,充分调动并发挥老年人和社会各界的内生动力和积极作用,筑牢阵地建设群众基础。

(四)坚持政治导向,全面加强党对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领导

加强和完善党对老年工作的领导是我国老年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党在老年事业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老年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不断推动老年工作取得新实破。[15]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领导权。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把老年事业发展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民生实事,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督查考核,使文化养老阵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四、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文化养老阵地建设,促进文化养老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把握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的新期待,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深化体制改革,破解阵地建设难题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制度环境,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文化养老阵地健康发展,是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文化养老阵地建设难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老年工作大格局。[16]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强化老龄委统筹规划、综合决策、组织协调、督查督办职能。加强规划和政策引领,多路径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缓解供需压力,弥补政府办学力量不足,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参与的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格局。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将老年大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部门建立老年教育管理服务机构,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老年教育管理与协调工作职责。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快终身学习立法进程,在国家层面制定《老年教育法》和《全国老年教育工作条例》,在地方层面制定实施细则,“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制定相关地方法规促进老年教育事业规范健康发展”。[3]将老年大学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使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有法有依、有章可循。

(二)强化队伍建设,抓住阵地建设关键

文化养老阵地建设,“人”是主体,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是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拔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乐于奉献、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同志充实到老年大学领导班子中来,领导指挥文化养老阵地建设。二是配齐配强管理队伍。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机构规格,核定人员编制,配备工作人员,充实管理队伍。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实际问题,吸收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工作。三是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与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师队伍。[3]拥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彻底改变师资来源几乎全部外聘的现状。壮大外聘教师队伍,确保外聘教师“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发挥老年学员中教师出身、业界翘楚优势,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加强校际间师资交流,相互补足,相得益彰。鼓励专业社工等参与从事老年教育工作,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师资库,储备优秀师资,确保有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的师资来源。

(三)扩大资金供给,保障阵地建设需求

破除资金供给不足瓶颈,途径有:一是完善与老年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政策,保证财政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老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老年人口增长情况,建立稳定的老年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把老年教育摆到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把老年大学列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保障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三是制定鼓励激励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保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资金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老年事业,倡导社会各界对老年事业进行慈善捐赠,创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格局。四是挖掘、培育资源,开发文化养老产业,运作文化养老资本,辅助文化养老阵地建设。

(四)增加设施投入,巩固阵地建设基础

“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升其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3]一是把设施建设纳入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加大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彻底改变校舍面积不足、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和基础设施薄弱状态,改变配套设施、日常维护不足的状况。二是用活用好用足现有的设备设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三是倡导社会上文化养老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向老年人开放活动场所、图书馆、设施设备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搭建全国互联、上下贯通的老年工作信息化平台。五是均衡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社区活动中心资源,解决乡镇和社区老年大学教育资源不足、乡村活动场所不够完善的问题,巩固阵地建设根基。

(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文化养老阵地建设的突破口。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全体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二是完善教育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补齐教育教学短板,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融入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全过程。三是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生命尊严”等课程建设,[3]遴选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培育品牌课程、精品课程。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教育、改善传统化教育,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建设完整统一的教材体系,保证教材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促进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有序实施。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模式”,[3]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强化督导检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阵地建设活力

创新是增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活力、推动文化养老事业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途径有:一是制度政策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创新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教育教学创新,丰富教育内涵,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程设置,丰富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更新教学手段,实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创造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三是供给机制创新,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广泛性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引育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队伍,聚焦能力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阵地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