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投放、利率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0-08-28 07:34严复雷史依铭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银行信贷进程市场化

严复雷,史依铭

(西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引言

银行信贷投放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合理运用银行信贷投放对于经济逆周期调节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早在1973年就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其中唐纳德·马西森认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受银行贷款供给的制约,而银行贷款的供给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存款实际利率的影响。为保证经济稳定的发展,就要均衡实际利率水平。因此,必须取消利率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银行信贷投放规模也齐头并进。然而,从2003年开始,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增长速度远远地高于经济增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中国银行信贷投放增速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的现象,尤其是在2009年当银行信贷投放增速达到31.30%最高值时,我国GDP增速却呈现出不升反降的现象,见表1。因此,银行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呈现边际递减的效应。而自2013年后,我国的银行信贷投放增速与GDP增速几乎保持同步变化,原因可能是我国在2013-2015年逐步构建并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以此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高了信贷投放质量。鉴于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深入探讨银行信贷投放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表1 2003-2018年中国GDP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一览表

二、文献综述

(一)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对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由来已久。银行信贷在过去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不尽相同,从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角度上来讲有“均衡信贷配给论”[1]和“金融加速器”[2]等理论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行为视角上有“灾难短视”[3]和“羊群行为”[4]等观点的论证;在实证研究上,一些学者认为银行信贷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6],他们主要是在宏观上从全国和东、中和西部地区进行验证。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或者是有负向作用,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呈现出“金融深化过度”的特征,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得银行贷款与政府消费具有“逆经济周期性”[7];原因之二是我国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由于制度安排等原因,银行把更多的信贷投放给了低效率的国有企业[8]。原因之三是我国不同地区或区域间也存在信贷错配现象,这些地区信贷错配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9]。

(二)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利率市场化也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10]。2013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对经济主体利益产生重要影响[11]。有关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随着金融自由化或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在短期内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在增加[12],可能会引致宏观经济变动[13],从而抑制经济增长。而从长期来看,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实际利率与利率市场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会有助于经济增长[14];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正面影响,从而能够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15]。而包含在金融深化里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但这种宏观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这就要求利率政策在实施时必须配合以货币政策等其他手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16]。

综上所述,在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主要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中国学者主要是从实证角度出发,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而在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集中于2013年我国未正式实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决定之前,无法与近五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经过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仍然存在着利率双轨制,这是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最难啃的骨头”。尽管如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不断推进,本文主要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对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提出政策与建议。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原始模型:

Y+AKαLβ.

(1)

式(1)中,Y代表经济总产出、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代表资本积累、L代表劳动力,α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参考邹朋飞等[17],本文进一步假设银行信贷(C)与资本投入存在长期相关关系,即:

K=φ+ηC.

(2)

将式(2)带入式(1)中,可得:

Y=A(φ+ηC)αLβ.

(3)

然后再将式(3)取对数可得:

lnY=lnA+αln(φ+ηC)+βlnL.

(4)

式(4)中可以看出银行信贷投放和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对数线性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1.模型设定

根据式(4)所阐释的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基准模型可以设定为:

lnYit=α0+β1lnloanit+β2controlit+

φi+γt+σit.

(5)

式(5)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

由于本文是以利率市场化中介变量来分析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构造银行信贷投放与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则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出差异化影响,所以本文进一步构造如下模型:

lnYit=α0+β1lnloanit+β2Irmiit+β3lnloanit×Irmiit+β3controlit+φi+γt+σit.

(6)

式(6)中的为银行信贷投放与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Yit表示省i在第t年国内生产总值(用gdp来表示);loan表示银行信贷投放,本文选用各省份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其中前一种用于实证分析,后一种用于稳健性检验。

(2)中介变量I:本文参考王舒军和彭建刚[15],从我国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四个方面构建了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多层指标体系,见表2。然后参考马娟和万解秋[20]的算法,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以权重,再结合利率市场化进程在[0,1]范围内对各指标分年赋值,其中赋值越大表示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见表3。最后将每一年各指标的赋值与权重分别相乘并加总,从而得出每一年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非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和利率市场化总数,见表4。

表2 利率市场化指标分类及相应权重表

表3 2008-2017年二级指标赋值表

表4 利率市场化总指数表

(3)控制变量control包括:投资(invest)、对外贸易(trade)、财政支出(fiscal-exp)、消费(consume)和劳动力投入(labor);用φi和λi分别表示不可观测的省级地区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δit表示随机扰动项,见表5。

表5 变量的定义

(三)数据来源与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各自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及wind数据库等,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8-2017年,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对所有数据进行以2008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处理,其中2008年的可比价指数是按照1978年100%标准指数转换而来,并使用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表6是对变量取对数后的描述性统计。

表6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和有效规避内生性的问题,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了同根情况下的LLC 检验和异根情况下的Fisher-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各变量水平序列上均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各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直接构造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7 单位根检验

(二)双向固定效应选择依据

为了对模型进行准确的估计,我们需要判断应设定的模型形式,首先根据Hausman检验来选择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得到结果为Chi2(5)=226.65,P=0.000 0,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所以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然后设定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时间效应,以此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

(三)银行信贷投放、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分组回归

考虑到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稳中偏缓”的特点,从2008年我国经历金融危机后的9.7%增速,到2009年的9.4%,显示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的特点。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经济增长速度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0.6%。此后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和我国经济周期下行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又逐年放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后呈现出增速变缓、质量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特点,通过积极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我国的经济增速总体上保持在7%左右的合理增速区间,尽管这个增速远超过许多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本文以利率市场化为中介变量考察银行信贷投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对经济增长的变化影响,首先是进行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OLS回归分析;其次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出发,作银行信贷投放与利率市场化交互项的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8。

表8 银行信贷投放、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

从表8中使用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未加入利率市场化中介变量时,银行信贷投放的系数为0.058,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银行信贷投放每增长1%时,经济增长增加0.058%。这说明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一直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相对于财政支出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然后,从模型(6)利率市场化的视角来看,银行信贷投放与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为正的0.140,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加强了银行信贷投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王舒军和彭建刚[15]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2.分区域回归

接下来是在模型(6)基础上按照我国31个省份市场化进程得分情况进行分区域异质性分析。首先本文选取2008年到2016年的市场化进程总得分(数据来自于万德资讯数据库(Wind)中国宏观数据中各地区的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参考,其中市场化进程得分的2017年数据尚未公布),根据该区域得分在9年样本数据中是否有5次及以上超过平均得分为准,定义为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和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区域。具体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等13个省份为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省份;而河北省、海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18个省份为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省份。

从表9中银行信贷投放系数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区域;具体来讲,在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银行信贷投放的系数为0.200,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即银行信贷投放每增长1%时,经济增长增加0.200%。而在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区域仅仅为0.073,前者的促进作用是后者两倍有余,说明区域市场化发展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发展,会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程度。

最后,从表9中模型6的交互项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为0.129,即在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使得银行信贷投放每增加1%时,经济增长增加0.129%;而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区域交互项系数仅为0.039,数值上远低于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并且不显著。这说明市场化进程得分高的区域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效益远高于市场化进程得分低的区域。再一次证明市场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区域当前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从利率市场化政策中获益的效果程度。

表9 不同区域利率市场化、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

3.总结

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变化明显,无论是从建立交互项得出的影响多出0.140%,还是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性来看,我国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银行信贷投放的结构、规模和渠道上都有一定的优化,明显的改善了信贷投放的效果,提高了银行信贷投放的效率,从而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较为稳健增长。

五、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一)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认以上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1.改变模型的估计方法

为了进一步控制模型中可能存在遗漏固定因素的问题,我们重新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相关结果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银行信贷投放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与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上都显著正相关,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稳健,见表10。

表10 稳健性检验(固定效应)

2.改变银行信贷投放的变量

本文使用各省份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作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代理变量以便进行稳健性分析。分析结果仍然显示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且银行信贷投放与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上文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1。

表11 稳健性检验(OLS)

(二)进一步分析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是在2013年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时应属于非完全利率市场化,而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本文接下来分析银行信贷投放在2013年至2015年改革期间与2015年改革完成之后是否存在非完全市场化影响下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见表12。

从表12中可知,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与2015年后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为银行信贷投放的系数从0.200增长到0.309,显著性水平也从10%上升到5%。即201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说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励效应在不断加强。因此,接下来可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差异化影响下探究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和传导理论。

表12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差异性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存在着以下特征:第一,总体来看,银行信贷投放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与韩玲[5]等的结论基本一致,再次证实了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第二,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存在统计上显著差异,从银行信贷投放和利率市场化的交互项上来看,存在明显的促进效应,即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多出0.140%。第三在市场化进程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区域效果差异性明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获得的政策效应越明显。说明在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优化信贷投放渠道,提高信贷运行效率。虽然银行信贷投放对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但和财政支出、投资等贡献相比,银行信贷投放贡献相对较小。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减少政府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干预,切实提高信贷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信贷资金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投放渠道的结构,发挥政府宏观监管的作用,防止金融“脱实向虚”,使实体经济可以稳步健康发展。

第二,推进区域市场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区域间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间市场化进程发展程度不仅会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影响该区域对于利率市场化政策的适应程度和获益效果。因此,我们要对不同区域提供因地适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市场化发展水平。

第三,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信贷质量,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市场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和重要内容。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脱虚向实”发展目标;同时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信贷质量,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深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信贷的政策指引,扩宽信贷投放渠道,提高信贷运行的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猜你喜欢
银行信贷进程市场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