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兰
诗歌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群文阅读作为一种特别的阅读教学形式促使着诗歌教学由单篇到多文本阅读的转变;群文阅读让诗歌教学的视野变宽,阅读空间更广,阅读形式多样,阅读信息更具系统化,促使诗歌教学目标本质化转变。如何真正落实群文诗歌的增量加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请看三年级课例《古诗中的颜色》:
师:看看这幅画上有什么,猜猜是哪个季节?
(图为黑白两色,草木凋零,生猜测是冬天或深秋。)
师:看,来了一位魔术师。(出示着色图。)同样的地方,这幅画呢?
(画面色彩艳丽,桃红柳绿,山清水秀,生说出春天或夏天。)
师:写诗像画画一样,也要有颜色。诗人是怎么涂抹颜色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诗中的颜色。
1.童诗引读,初品颜色带来的画意。
师:谁来说说诗里面藏着哪些颜色?(出示《咏鹅》。)
生:有白毛的白、绿水的绿,还有红掌的红。
师:边读诗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鹅有一身洁白的羽毛,在碧水中游泳,它那红掌不停地拨动,泛起水中的波痕。
生:我好像看到白鹅在碧绿的湖水中游着,那红掌在水里看得一清二楚。
师:色彩可以给我们带来画意,这就是颜色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秘密。
2.赏析《绝句》,感悟颜色带来季节美。
师:诗中的色彩不仅能让我们想象到缤纷美丽的画面,还藏着很多秘密呢!(出示《绝句》。)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的发现。
生: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发现了诗中四种颜色。
师:我来学写了两句,“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天空。”你认为哪句更好呢?
生:老师的诗中没颜色,而杜甫的诗中颜色多,显得有声有色。
生:杜甫的好,从一个“翠”字,我就知道描写的是春天的。老师写的“垂柳”,可能是夏天的垂柳,而杜甫写的是春天刚刚冒出嫩芽的柳枝。
师:看来比较是一种阅读的好方法。在我国古诗里很多都有颜色呢。谁来背诵一下贺知章的《咏柳》?根据诗中的颜色,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
3.自主阅读,强化颜色入诗的情感内涵。
师: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诗,同桌互读。
(出示《山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自由读,圈颜色,组内交流。)
生: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盛开了,从荷叶中冒出来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师:再想一想,杨万里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还想用美景留住好朋友,用美景表达他对林子方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这么曲折的感情,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题目写的是送林子方,而他下面文字中没提到送朋友的这件事,所以猜想文字画面中藏着对林子方的感情。
师:“无穷碧”“别样红”,这一对鲜明的对比色,增加了诗人对好朋友情感的浓度。看来我们已经发现了颜色的第三个秘密——增强情感表达。
生:《山行》里的颜色有白和红,我仿佛看到了寒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户人家。诗人停下来是因为想看看比枫林二月的花还红的枫叶。
师:看到了画面,那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生:我想诗人表达的是对枫叶的喜爱,秋风中绚丽的枫叶,与春光比美,令人赏心悦目。
师:同学们,诗人是在大声地赞美秋天的枫叶,赞美秋天的枫林。他还会赞美什么?
生:他还会大声地赞美大自然,是大自然创造出这样美丽的景色。
师:诗人赞叹美景,也在赞美像这霜叶一样,饱经了风霜,但对生活依然充满了向往和热爱的人。
4.指导统整,漫谈“红绿”文化归因。
师:老师将这些诗都罗列出来了。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像老师这样把每一首诗里面出现的颜色做个摘抄吗?然后,把摘抄下来的颜色再读一读,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除了这几首诗,你还读过哪些带有颜色的诗句呢?也可以在表格中列出来。
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颜色白绿红黄白翠青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诗句中都有颜色,发现绿和红出现得最多。
师:每种颜色在诗中出现的次数,这个小组弄了个排行榜。那为什么红色、绿色出现得多呢?
生:这两个颜色很美!红红绿绿,非常好看。古时候,色彩没现在多。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中国古时候是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经常和大自然接触。来到野外,春天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泛着绿波的河水,翠绿的树林,绿茵茵的草地,婆娑的垂柳;抬头会见到红红的朝霞和太阳,绽放的花朵,火红的枫叶,成熟的红高粱;红与绿,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古代诗人,描写诗的语言,也因这两个字变得更生动了。
其中,阿里集团人力资源部原副总裁王凯的获罪相对较高。他在2014年因非法收受或者索取他人好处费共计26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6个月,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
师:我们再来听一首诗。(出示惠崇《春江晚景》。)大家睁大眼睛找找,你能找到诗中的颜色词吗?(生读后发现了竹子的绿,桃花的红,绿绿的蒌蒿和芦芽,青青的江水。)
师: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再找找看文字里有没有颜色的词儿?(生直摇头。)
师:就像看不出高明的演员在演戏一样,有些诗人创作时,把诗句中的“有色”字词,匠心安排成“无色”情景。如果你能从无色诗句中找色彩,你就是读诗的高手了。
整节课力求体现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展开阅读,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凸显指向小学生言语品质提升的群文阅读课例的特点。从现场来看,整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课后课题组进行复盘研究,纵观课堂,发现行进中教者牵拉痕迹明显,学生学习的有些路径搭建不够坚实,或者说不够宽畅。
1.群文呈现不等于简单叠加。
研究者精心选择文本,所选取的古诗符合儿童的阅读视角,这是群文阅读中文本组合最为重要的法则。群文组合线索清晰,通过聚焦“颜色”这个议题,选取了运用颜色、借色传情的古代经典名诗。课堂呈现,从《咏鹅》中发现颜色能感知画面,从《绝句》中感悟颜色能知晓时节,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通过颜色体会诗情,这几首古诗阅读从颜色的视觉认知到色彩的情感体验再到文化的归因,初步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然而,深究发现,这几个版块太过泾渭分明。比如《咏鹅》中“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这其中难道没有年少的诗人对大白鹅以及自然的喜爱的情感吗?《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不仅仅是交代了季节,还组成了一幅绚丽的春天图景。同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这不仅是留住朋友曲折的情感表达,也是浓浓画意的展现——诗人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对于这些诗中颜色的解读,怎能囿于一端呢?
课例中的古诗之间有很高的关联度,互文性强。好的群文,也不能简单叠加,单一对应,要讲究推进的方式,除了直线型推进,还可以组合式推进甚至打包式推进,“从这一组诗歌的颜色中,你读到了什么?”以结构化的问题为导向,发挥群文阅读策略的指导优势,引发学生自由探究。互文性强的群文,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整合这些看似无关散乱的知识,找到相互之间的某种关联,进而转化为学生需要的系统化的知识。
2.群文阅读不等于全息阅读。
课堂中,教者呈现的几首古诗都是通过让学生先捕捉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再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什么?”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有了指向,但这样的按部就班必然会耗费教学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节奏也失之平缓单调。学生从看到的颜色、想到的画面到一句句理解意思,一首首深入了解诗人情感背景,每首诗歌都是这样精耕细作一步步走来,这等于是浓缩了单篇古诗教学环节的全息阅读。虽然也安排了比对统整,但给学生思考的时空有限,本该让学生探索出的共识,更多的是教师越俎代庖式总结而出。
群文阅读,不能是单篇的全息阅读,而应整体透视,关注文本的某个语言特质,抓主干,舍粗叶,选择聚焦“颜色”这个较小的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立体建构,解读发现,探究解析,着力训练一种言语能力。
“授之以鱼”毋宁“授之以渔”,群文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和品位?要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从“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乐趣;“学阅读”时,主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阅读;“会阅读”后,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大量阅读积累……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