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山水微探中日园林审美异趣

2020-08-27 14:46王越
写真地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山水石头园林

王越

摘 要: 日本园林在借鉴中国园林的基础上,却最终形成了枯山水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以游览龙安寺枯山水为契机,试探枯山水背后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源流;并以地缘因素影响文化特征为出发点,阐述不同自然地域环境对于中日园林从表达方式到审美情趣上产生的差异。

关键词: 枯山水;地缘;文化源流

【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7-0027-02

引言:记得那天午后,我在龙安寺著名的枯山水前,一坐就是半晌。心中不禁升出疑问:如此简单的庭院为何如此摄人魂魄?这样的庭院为何没有出现在中国?

毕竟从历史上看,日本园林一直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而山石、白沙也是中国随处可见的材料。叠石在中国园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白沙却终没有作为造景的主体而出现过。

1.作為日本枯山水园林最具标志性的案例,龙安寺枯山水的构成元素可谓少到极致:白花花的一方院子,被砂粒满铺,在烈日下亮的有些刺眼;上面零星的散落几块石头,无论单看哪一块貌似都无法与苏州名园中的媲美;但在这里,它们主宰了一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没有花草树木,没有叠山理水。除了石头上的些许青苔,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只有洗尽铅华之后的干涸与凋敝,一种曾经生命的过去式……仿佛时间空间在此凝固,透着一丝孤苦,却也有种禅意之美。

2.为何日本人要赋予园林如此苦涩的表达?难道园林不该是人们享受自然的存在么?

采用爬犁在白沙上划出道道痕迹,以固态的波纹隐喻自然界真实的水波,正是枯山水的独特表达;波纹沿着石头的轮廓一层层的荡漾开来,而石头永远是波纹的中心,像极了汪洋之中的一座孤岛——似乎是一个你我无法企及的世界。这除了让人联想到佛教所追寻的彼岸世界,也与日本太平洋岛国的地缘特征相一致。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提出:地缘特征是影响一个文明特征的首要因素……日本岛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日本艺术包括造园艺术的最终走向,与长久以来所借鉴的中国大陆渐行渐远,最终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与表现。

3.世界地图上日本地处亚洲的最东端,再向东便是无法逾越的茫茫太平洋,因此在跨洋航海还未实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都可以算作是人类世界的尽端。一方面,日本作为接受者,对于从西方传入的各类文化都相当好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面对难以逾越浩瀚海洋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边缘感和孤独感。这种对于外在世界的望眼欲穿也体现在日本园林中,形成以跪踞为观赏方式,以“寂”为感受表达的特征。

坐在外廊下,低头看着眼前白花花的沙砾的庭院,不知是反射日光过于刺眼,还是以我的修为还无法从中感悟到大海的自由深邃,或者彼岸的极乐世界。比起眼前这片寂静,面前矮墙之外的在风中摇曳的树林和树梢上的流云更能吸引我,带给我内心平静和舒缓。对比之下,内心不由得生出苍凉,我与那些石头都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孤岛,终究无法彼此交汇,这种想得却不可得的距离感,让人体会到唯有孤独或死寂的状态才是永恒的。这也许这正是枯山水想要观者获得的体悟,达到一种跳脱自然,不在人间的境界。

4.我想中国人是不会建造这样让人感到孤寂的庭院吧!即使同样是佛教寺院的园林,也无不透露出悠闲与适快。

中国造园的至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既人要了解自然、遵守自然,以求安享在自然中的愉悦生活。中国以广大的疆域蕴含了丰富的资源,孕育了众多人口,有着岛国无法比拟的多样化。中国人的终极追求是人世的自然化:将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抛进自然而然的大千世界,渐渐也形成的一种大众对待世界的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会过滤掉过于标新立异、超越自然的想法和行为。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正道,保持中庸不仅能与自然保持和谐,也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得以生存。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艺术创作之道。

5.对于园林来说也是如此:“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园林以人为的手段尽可能模拟自然的本真,在人工的营造完成之后的部分交给自然来完成。园林是中国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必超越自然或者过分追求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至多是中国人用来寄情山水、活在当下的游乐工具罢了。

而作为岛国的日本因为疆域有限,物产资源与大陆相比可谓匮乏。因此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更加珍视,且常常上升为被人类崇拜的神化地位。这种宗教般的信念也体现在园林创作中,与中国供以游赏的世俗职能产生了分野。资源稀缺客观上限制了日本艺术多样化的表达。表现在园林上,物种与元素的量与类的多寡是中日园林之间最大的区别。中国的亭台楼榭、花鸟鱼虫......仅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来说就比日本园林多的多。而日本园林里多为绿色植物,偶尔点缀枫或者樱树,低矮些的便是满铺的草坪或苔藓,其他品类相当少见,即便有也一定是占据特殊的景观地位。与中国园林中随处盛放的艳丽花朵相比相对平淡,但也更加素雅。

另一方面,物资的匮乏也催生出了对于日本人对于艺术独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日本艺术接受物种匮乏的现实,对于材料珍视到神化的地步,极尽所能的开发每种材料的特性和可能的表现形式,从而发展出少而精致、极度纯粹的极简风格,也发展出追求死亡之美的“寂”的审美情趣。龙安寺枯山水庭院正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完美表达。

与中国园林的可居可游、移步换景不同,日本园林更多的适合静观、适于冥想。这也许并非人们的刻意追求,而是有限的空间下长久以来形成的。蹲踞在榻榻米上静观屋檐下那一片生机随着光阴流转而景致更迭,却终究不能身处其中去触碰融入美的本源,想来都是件凄美到心碎的事。这种距离感让人越是无法靠近越觉得美,越觉得美则越不敢靠近,生怕这黄粱一梦,在靠近的瞬间幻灭消散……而最终接受绝美的幻灭,将死一般的“寂”作为审美的终极境界。

6.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临渊羡鱼中终究夹杂着想要涉足其中的期盼。也许,正是这种不甘带来的一点点刻意苛求,给日本园林对于美的追求多了一点点不平衡,而超出了自然而然的临界,于是便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中国人产生了差别。致使日本人以更加人工化的方式营造美,以弥补可观却不可游的不甘。所以,日本园林中的草坪都经过精心修剪,毛茸茸的像地毯一般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树也被修剪成球状或云状,并非其自然生长的形态;除了较大的园林,基本上少有供人游走的道路,即使有也并非通达各处,而通常用间隔摆放的飞石来起到交通作用,但这样的做法仅可供一人通过,且人的步幅、速度都被限定,通过时也无暇过多的注意景致的变化,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踏偏,而踏入禁地(除了石头表面其余的地方都是禁地,这与日本万物皆有神明栖居的思想有关);甚至石头上的青苔也非自然生长而是精心培育、摆放的。

7.总之,日本园林的美,是一种严格限制下竭力营建的美,正是这份超越自然的“执念”让它给人以更加绝美的印象。而接受物种匮乏的现实,却不甘于平淡、不放弃对于美的追求,竭力从有限的材料中发现并呈现丰富的表达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如果说中国园林是生活融入自然的艺术,日本园林就是精心雕琢,超越自然的奇葩。与中国园林相比,日本园林多了几分惊艳,也多了几分苛求,而少了几分洒脱与本真……

参考文献

[1] 《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作者;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1日.

[2] 《追寻时空——葛剑雄文集五》.作者:葛剑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02月.

[3]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1日.

猜你喜欢
山水石头园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别小瞧了石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石头里的鱼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