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醉翁亭记》节选英译本对比研究

2020-08-27 12:58范婷婷郭欣欣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功能对等

范婷婷 郭欣欣

关键词:《醉翁亭记》;功能对等;散文翻译;奈达

一、《醉翁亭记》节选段落及其英译

《醉翁亭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其行文自然流畅而又气势磅礴,抒情婉转而又说理畅达。《醉翁亭记》用词典雅、精巧传神,节奏明快、郎朗上口,骈散结合、整齐对称,堪称“千古绝唱”。本论文节选《醉翁亭记》的第一段话进行对比,这段话主要描写亭子所处的地理环境、亭子名字的由来以及作者的感情寄托——乐乎山水之间也,宁静之中透出丝丝的悠闲。本文用于对比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汉学家霍理斯(Herbert A.Giles)的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这两个译本的作者都是资深翻译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值得进行对比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对等(equivalence)”是翻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1964)提出,在翻译时应该达到“动态对等(dvnamic equivalence)”就是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与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保持动态上的一致,也就是译文的语义、风格和原文的语义、风格尽可能达到信息上的動态对等。因此,“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谭载喜,1999),也就是翻译人员可以适当重新组合原文的语义结构和形式,以实现动态对等,而不是“完全对等”。然而不少翻译者误认为“动态对等”就是只重视翻译内容不重视语言形式。因此,Ward和Nida将“动态对等”理论更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原理论中的“信息”概念进行了补充,明确指出,源语言信息包括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功能对等不仅要达到内容对等,在形式上也要尽可能对等。

其实,动态对等仍然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重点还是在于通过源语言和目的语信息上的对等,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得到大致相同的反应。功能对等指的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目的语当中找到最接近原文的对等的语言来重现源语言中的信息,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和源语言的读者有大致相同的反应。奈达认为,能使用源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使用其他目的语来表达;通过在语言之间和文化之间寻找对等的语言,用适当的方式重新组合源语言的语义结构和形式,最后用“最接近”的目的语表述出来,就能够达到功能对等。

三、功能对等视角下《醉翁亭记》节选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比研究《醉翁亭记》的两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语义上的对等主要通过词义对等来实现,而形式对等主要通过句子对等来实现。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文学功底深厚,文字驾驭能力非常高超,用词精巧、优美而又浑然天成,毫无华丽堆砌之感,在翻译时,若能够把握住欧阳修用词的特点,实现“词语对等”,则能够抓住欧阳修散文的精髓。另外,欧阳修的散文句型骈散交错、音调和谐、前呼后应、琅琅上口,极具音乐之美。因此,翻译时注重“句子结构对等”,则能够保持原文的平衡之美和音乐之美。

(一)词语对等

“词语对等”就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言中出现的词汇信息“最接近”的目的语词汇进行翻译。翻译人员想要实现这样的对等翻译,就必须对原文所使用词语的语音、字形到所使用词语的各种意义,包括词汇的内在含义、外在含义、文化含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有充分的理解和精确的把握,并在译文中将这些信息充分再现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对原文的词汇特点进行了解,尽力传承原文的词汇特点。

首先,总结一下本文节选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的词汇特点。使用虚词:节选内容中每句的结尾都用虚词“也”结束,文章富于节奏感,悦耳动听;用词精炼:例如,“环滁皆山也”五字成句就将滁州群山环绕、峰峦如聚的壮丽、磅礴景象跃然纸上;用词生动形象,富于画面感:比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然后,用“功能对等”来区别翟理斯和杨宪益的英译本在“词语对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例1:环滁皆山也。

翟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杨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文章以“环滁皆山也”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开篇,轻描淡写间已然勾勒出滁州群山环绕、峰峦如聚的壮丽景象。用词精简却又生动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花。“环”,在此应该理解为“环绕、包围”的意思。翟理斯在此译为“sur-rounded”,意思为“to be or go around on every side(围绕;环绕;包围)”。从词义上来看,译文使用“surround”与原文中的“环”字达到了意思上的对等,符合“词语对等”的翻译原则。然而,更为巧妙之处在于,翟理斯还使用了一个副词“entirely”来修饰动词“surround”,“entirely”意思为“in every way possible;completely(全部地;完整地;完全地)”。使用副词“entirelv”来修饰动词“surround”,加深了对“环”这个动词程度的描述,是“完全地环绕”而不是“部分地环”,使译文表述更加准确,也更加对应了原文中的“皆”这个字,让读者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滁州四面层峦叠嶂的地势,可谓是通过词汇的对等实现了信息内容上的对等,从而进一步达到了读者反应上的对等。相比之下,杨宪益先生在此处选用的词汇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杨先生使用“enclose”这个词来对应原文的“环”字,而“enclose”这个词原意为“to surround with a fence orwall so as shut in or close(用墙、篱笆等把……围住)”,“enclose”这个词强调“围”,而“围”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而群山环绕显然是种自然现象,此外把“群山”比喻成“围墙、篱笆”把亭子“围”起来,也非常缺乏“自然之美”,与“环”字所体现的“自然而然环绕”的意思并不一致,也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再现原文所展现的意境。这个词虽有“围”的意思,但仅仅是局限于用“墙”来“围”,不能展现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的情景,不能实现词义对等,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例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翟译: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杨译: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forests anddales.

在汉语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相互衔接,通常会使用“语法衔接”或者“词汇衔接”。而“语法衔接”中常用连接、替代、省略、照应等四种方式。原文为一个整句,两个分句,前半句“其西南诸峰”意思为“它西南角的几座山峰”,后半句“林壑尤美”意思为“树林山谷特别美”。将前后两句意思连起来就是:“它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美”。反复读此句的意思就会发现,看似读起来很顺的句意,实际上好像少了点什么。是的,就是少了句子之间的衔接。作者在此句中使用了“语法衔接”中的“省略”,加上省略内容应该表述为“其西南诸峰(之上)林壑尤美”,意为“它西南角几座山峰(上面的)树林山谷特别美”,句子在逻辑上就通顺了。在原文中,作者使用“省略”的方式来衔接句子,隐去了山峰和树林山谷之间的关系。在翟理斯的翻译中,他使用了“be clothed with”這一个动词词组来体现。“clothe”是一个动词,意思为“to pro-vide clothes for(为……提供衣服;给……穿衣)”,而词组“be clothed with”就是“……被穿上……”。朗文词典中的例句“hills clothed in a mist”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为“雾笼罩着小山”。而在此处,翟理斯使用“be clothedwith”则表述出“西南山峰被尤美林壑笼罩”的意思,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地阐述了“尤美的林壑”是层层叠在“西南山峰”之上的,与原文中“林壑与山峰”的关系一致,实现了与原文“省略词”之间“词义对等”。杨宪益先生在此处选用了动词“boast”,其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to say ortalk proudly(自夸,夸耀)(通常有贬义)”;第二个意思是“tobelucky enough to own(以有……而自豪)(通常不指人)(无贬义)”。根据原文意思,应该选取“以有……而自豪”这个意思,那么杨先生翻译的这句话意思就为“西南角的山峰以拥有尤美的林壑而自豪”,首先,原文中并没有“自豪”的含义,这部分属于增译,此外,“山峰”和“林壑”是所有关系,跟原文中的“之上”也有出入。因此,从词义还是逻辑上都不能与原文恰如其分地对等,增译部分也颇有“画蛇添足”之嫌,离“词汇对等”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句子结构的对等

中国古典散文的句子特征之一就是整句和散句的交替使用,这样文章读起来既流畅又有音乐美感。那些句子结构类似或相同、字数相等、整齐排列在一起的句子组被称之为整句,整句多采用反复、对偶、排比等形式。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就使用了对偶和排比形式的整句。对偶句句式工整、匀称,符合中国所追求的平衡之美。此外,对偶句音调和谐美妙、音节工整对称,具有音乐之美。在翻译这种对偶句型时,翻译者常常采用英语中的“parallelism(平行)”结构来对等翻译,以增加译文的听觉美感,增强译文的语言气势。

例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翟译: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called DeathlessWisdom,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and who received theabove nalnefromtheGovernor.

杨译: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 Xian.It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governor,referring to himself.

此句一问一答,非常有节奏感。此外,这四个句子,一三句和二四句结构相同,句式工整,节奏鲜明,前呼后应,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令人印象深刻。从句子形式上来看,无论是翟译还是杨译都没有保留原文设问的句子形式,在翻译中都采用了陈述句。然而就节奏上来看,翟译要略胜一筹,“who…and who…”在节奏上比较整齐,符合原文“重复”的节奏韵律。

例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翟译: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Itwas the charming scenery.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杨译: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heart througIl drinking.

此句前后两小句字数一样,衔接自然流畅,在内容上先否定后肯定,更强调后半句意思,意味深长。翟译将此句话拆分为两个小句,都为“it was”,很好地衔接了两个句子,和原句实现了形式上的对等。此外,翟译也实现了内容上的对等,都采取了“先否定后肯定”的内容表述形式以达到强调后句内容的作用。杨译则没有很好地实现句子的形式对等,但文章语义方面更好地达到了对等,不仅主语和原文保持了一致,而且增译部分也让读者明白了“醉翁之意”到底为何意,使译文读者更好地接近源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拥有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四、结语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选取了英国汉学家霍理斯和中文文坛翻译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醉翁亭记》的译本,从“词语对等”和“句子结构对等”两个方面对比。在对比中发现,霍理斯在词义对等和句子结构对等上更胜一筹,而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夫妇在把握作者思想内容和描绘意境方面远远优于霍理斯。从这两位资深翻译学家的译文来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这种特殊文体翻译上有很强的适用性,通过“词汇对等”和“句子结构对等”两个方面的把握能够在目的语中重现源语的精髓,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共同体验。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领域和翻译批判领域不可小觑。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功能对等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历代文话”的接受史意义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
不是摹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