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只有专家没有知识分子?

2020-08-27 11:07韩浩月
南方周末 2020-08-27
关键词:王小波场域知识分子

韩浩月

不少知识分子出走知识场域,比如走进商业场,成了带货专家,还有人干脆放弃了专业,成了流量大V

五条人乐队在节目中说了一句“知识分子,不打架的”,让很多人会心一笑。这年头自诩知识分子的人已经很少了,再加上“不打架”三个字,听上去确实很摇滚。也许只能借助摇滚的方式,来拆解“知识分子”这个名相了。

知识分子该是什么样子? 以前这个概念还相对清晰,现在逐渐有些模糊了。五条人写民间的歌,写发廊、出租房、打工仔打工妹,用塑料袋和A4纸装置舞台,土到极致反而洋气起来,这是当下知识分子的群体气质吗,如果是,反倒挺有趣,起码表明知识分子有了活力,有了不羁的味道和寻开心的能力。

导致知识分子群像变得模糊的,是他们被动或主动的撤退,在最火的社交媒体——这个所谓的话题源头、舆论场,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地出现了,因为在互联网语境里,人们听不进去知识分子说话,他们说话缺乏火力,没法点燃网民的情绪。不少知识分子出走知识场域,比如走进商业场,成了带货专家,还有人干脆放弃了专业,成了流量大V。许倬云认为“今日世界,只有专家没有知识分子”,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已成为商品,也已成为权力的来源,掌握知识的人操纵市场”。

知识分子说什么,没人愿意听,但要是他们吵起架来,围观者总是很多,我能记得的上一次文人吵架,还是2018年食指与余秀华,两个本没有交集的诗人,一言不合却吵了起来,那一架吵得莫名其妙,也没个重点,就匆匆地结束了,但还是留下一些声音与观点,记得当时有人说,看文人吵架总比看明星八卦有意思。可惜,这两年文化人多是自说自话,被批评了也沉默是金,商榷也懒得商榷了。

知识分子吵架,可以带出诸多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代际思维,话语暴力,道德绑架,阶层差异……每个主题展开来,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现。讨论文人吵架,可以捕捉到鲜活的思想形态,管窥到真实的社会心态,体察到细微的时代变化。

一般情况下,知识分子吵架,都会被默认为口头、笔端之争,但也有真动手的,比如梁启超被章太炎打了一个嘴巴,黄梅给了吴梅一记黑砂掌,梁宗岱与罗念生比拼过柔道,废名与熊十力互卡过对方的脖子……这些故事,有夸张的成分,虽然动用了肢体,但还不算是市井流氓那般的打架,点到为止,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知识分子身上的光环消失了,十几年前电视造星,让一部分学者变成了明星,或是那几年他们过于耀眼,透支了人们的关注。现在的一个现实是,明星都变得不像明星了,要顺着粉丝们的意思来,一个闪失,就会被要求“滚出娱乐圈”,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就更加小了,网友们骂知识分子也不像骂明星那样劲大,总不至于让他们“滚出知识圈”吧。

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不再是“有思想”,而是“有趣”,每年4月,纪念王小波的言论总会刷屏,甚至得到了诸多前辈所没能得到的待遇,而王小波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他的文章有趣呀”。其实,“有思想”和“有趣”在王小波身上是并立的,太多人却只记住了他“有趣”,忘记了他“有思想”,而把他的“有思想”当成“有趣”来理解,更是一个不小的误会。

以前人们将知识分子称为“灯火”“启蒙者”,现在这些比喻显得过时了。思想的边缘化并未让人感到恐慌,反而会有人为此欢呼雀跃,诗人北岛在豆瓣的主页留言区被攻击性言语占领之后,他写下一句话,“我从此关闭诗和诗的评论区”,这句话可以呼应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制造流行文化的权力,已经逐渐由创作者转移到受众那里,不再接受有思想的人,认为思想无用,这大概率也会成为知识分子持续被边缘化的一大缘由。

在商业社会,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没那么强了,这是一个包括知识分子在内所有人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即便有伤心,也是短暂的,所谓“知识分子,不打架的”戏语,也有着酸楚之后的释然吧。

(作者系作家)

猜你喜欢
王小波场域知识分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