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巧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考验,人性中求真、向善、爱美的光辉在疫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疫情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与能力,强化人性中的善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美并创造美,成为一个乐于求知、善待生命、追求并积极参与构建美好生活的人。
[關键词]疫情;教育;人性;求真;向善
2020年的春节假,没有热闹的聚会,没有走亲访友,没有外出逛庙会、赏花灯……取而代之的是全民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抗击战中。疫情面前,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思考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疫情带来太多困惑,但疫情中展现出的求真、向善、爱美的人性光辉也解答了一些困惑。立足人性,可以分析疫情中人们的行为表现及其对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启示。
一、何谓人性
中国自古就有关于人性的论辩,诸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认为善是人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荀子则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即人性本恶。而在告子看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的发展与变化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无所谓善与恶。
在现代理论观点中,扈中平教授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认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人性之“人”的典范是美善之人,只是不同的人在人性上存在强弱之分。因此,教育角度认为不应把“恶”视为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具有正面价值,其内容应包含求真、向善、爱美[1]。同时,求真、向善、爱美也是全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追求,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价值取向。例如,儒家强调的德性圆满,成贤、成圣;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成真人;佛教提倡的涅槃之境,成佛等[2],都体现了人们对于人性之中固有的真善美的理解与永恒追求。
二、疫情之下的人性审视
疫情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一次考验,人性中求真、向善、爱美的光辉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从公职人员到普通民众都表现出了热爱生命、追求真相、乐于奉献的一面。
1.求真
“求真”很容易理解,就是追求真理、真知,想了解真相,不想被欺骗。人性之“求真”,即追求事实,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一直在探究疫情爆发的原因,试图寻求这场灾难背后的真相。有人趋向于认为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有人认为是相关责任部门开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导致疫情扩散;也有学者从文明演进的视角分析,认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后工业社会,各方还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准备,因此面对疫情时才显得措手不及。总之对于疫情发生的原因,人们充满了好奇,试图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途径追寻真相。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更是引发了广大网民的愤怒与厌恶。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喜欢真实的事物,讨厌被欺骗与愚弄,这是人性之中固有的特质。
2.向善
“善”与“恶”相对,“善”的内涵与表现都是爱,包括爱自己、爱同类、爱生命、爱生活,其中尤其以对生命的爱为最大的善。每个人都有求生和利己的本能,热爱自己的生命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是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也应该因为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美好,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与关爱所有的生命。
疫情期间,民众的日常生活能够得以正常进行,得益于各行各业的坚守者们,他们不仅是生活的保障者,更是特殊时期生命的守护者,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医护人员,他们不放弃对每一个生命的拯救与呵护,他们的无私奉献展现了对生命最大的善。面对武汉地区的严重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以声援与实援的方式支持武汉,为武汉加油打气,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请战”,逆流而上,各省、各地、各机构纷纷自发为武汉捐钱捐物,甚至贫困县的农民都自发组织奔走捐赠。这些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无偿帮助那些处于苦难之中的人们的事迹,无疑彰显了人性中善的光辉。他们愿意做好事,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同样关爱他人的生命。
3.爱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作为一种视觉动物,本性喜欢欣赏美好的事物,并愿意自发去追逐美好的事物。学者李泽厚把“真”定义为“合规律性”,把“善”定义为“合目的性”,认为美就是其二者的统一[3]。可见,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以真为前提,以善为支撑,三者密切相关。虚假、欺骗与丑恶不能构成美的存在,也不会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更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它们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属于人性,而恰恰是人的非人性的体现,需要教育与矫正。
在疫情特殊时期,出现了很多最美的人物与最美的瞬间。李兰娟院士已经73岁,但仍然全副武装地战斗在前线,她脸上留下的防护压痕被称为“最美压痕”。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为了更方便穿防护服,90后女护士剪掉长发变成光头,网友们纷纷为其点赞,称其为“最美护士”。广大一线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身为师者的责任与大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为学生上课,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师生之间传递善的信息,展现出最美的师生情。在疫情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美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也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又一次确证。
三、疫情之下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启示
教育人性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和理解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领,以促进学生逐渐生成求真、向善、爱美的良好品性。教育人性化不应仅仅停留于理念层面,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契机与途径为师生所理解与实践。就此次疫情而言,教师可以之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人性之中的真善美,使他们成为乐于求知、善待生命、追求美好生活并能够积极参与构建美好生活的人。
1.立足疫情,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与能力
立足疫情,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提升其“求真”的能力,引导他们成为乐于“求真”的人。陶行知先生曾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应在教育这一致力于使人“成人”的活动中得到重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符合事实与真相的知识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做一个诚实的人,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伙伴和师长。“求真”的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真的意识与兴趣并逐渐养成自主探求真理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危机事件和良莠不齐的信息时,有能力分辨谎言与真相、虚伪与真实、谬误与真理,使自己不会迷失方向。
2.疫情为书,强化学生人性中的善端
此次疫情,学生都是亲身经历者,教师可以疫情为教育内容,强化学生人性中的善念。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疫情中发现爱,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人性中的善端,进而引导他们学会善待自然、关爱生命,成为心中充满爱的善良的人,这既是教育人性化的要求,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标。自疫情发生后,人们每天最关注的就是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它不是冰冷的、无关紧要的数字,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有些生命随时可能会消失,永远离开这个世界。这些信息不必向学生屏蔽,他们需要去感受这种悲伤的情绪,在知晓生命美好的同时,明白生命的脆弱与不可挽回,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3.借助疫情,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与创造美
教师还可以借助此次疫情,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比较少,对美的认识大多停留于具体的、表面的美,这符合他们的发展阶段和认识规律。借助此次疫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美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还有内在的、更加深层与抽象的美,比如心灵美、奉献美,这种以善为依托的美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学生需要知晓,在抗疫一线,那些最美逆行者完美展现了奉献美与心灵美的真谛,他们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榜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记录并分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关于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美无处不在,美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是美的亲身经历者、见证者与参与者。因此,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现美,更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更多的美,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統一,使生活与生命更加美好。
疫情就是教师可以使用的教科书,让疫情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一课,有利于学生切实理解与深刻体会固存于人性之中的“求真”“向善”“爱美”的内涵,乐于拥有诚实的品质、善良的心灵、发现与追求美的能力,并积极主动投入到美好生活的构建之中。总之,充分发挥此次疫情在人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与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在“求真”“向善”“爱美”的实践中不断获得人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人性化四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赵荷花.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学报,2010(6):11-20.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