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钰
内容摘要:英国作家毛姆获得了很多读者的追捧,但在文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对自己命运十分不满且满腹牢骚的次等作家,他的作品略显普通,只能达到在流行杂志上刊登的水平,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过仔细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刀锋》、《月亮与六便士》等作品都很富哲理性,《刀锋》中就蕴含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毛姆 《刀锋》 悲观主义
毛姆和叔本华是两个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人,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们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走到了一起。不愉快的童年和人生中的种种波折是他们生命中的苦难,却也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叔本华的思想对毛姆影响很深,他的一些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和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观念十分接近,《刀锋》就是其中一部很典型的作品。
一.拉里与悲观主义
《刀锋》主要讲述了美国飞行员拉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人生经历。拉里本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热爱生活的大男孩,但在经历了一个年轻飞行员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事情之后,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冷漠迷惘,痛苦焦虑,丧失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开始对人生充满困惑。他也因此走上了追寻人生意义的漫漫长路,这就使得这部小说的思想更加贴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唯意志论,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整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甚至觉得人的机体本身就是“个体意欲的客体和显现,是个体意欲在大脑里面的图像。”①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欲望。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欲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欲望只会得到暂时的满足,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又会有下一个欲望出现,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而人类一直处于不断地追寻和失望之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生命中就会充斥着痛苦与烦恼。
《刀锋》中所描绘的拉里的生命历程,实际上就是一段拯救自我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并不是一段平整光滑的柏油路,毛姆把它设置成一段充满苦难与坎坷的泥泞的乡间小路。“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②在这条道路上拉里历经磨难,穷困潦倒,不被人理解,迎着别人的冷眼与嘲笑,但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与孤独为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价值和目的是毫无意义的。在拉里的生命中,他的欲望只有一个,就是找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难以满足的欲望,它不像滿足物质欲望那么简单,因而拉里在这个过程之中是很痛苦的,最后只有寻求宗教的力量。宗教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人们可以从宗教中获得一些安慰和力量,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拉里作为一个美国人,最终选择了信奉印度的吠陀教,是因为过去的信仰不能为他解答自己心中的种种疑问。这些关于伦常、规范和人生意义的疑问在拉里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问号,他放弃优渥的生活,和未婚妻解除婚约,去煤矿打工,去周游世界,去博览群书,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之后,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小说中专门有一章是描写拉里和“我”的交谈。在这场彻夜未眠的交谈中,拉里跟“我”讲了他是如何接触到这一宗教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他的声音犹如天籁,随便说句话,便可打动人心;他的脸部表情经常随着他的思想在变化,从严肃认真变为轻松欢快,从沉思变为戏谑,就像小提琴在演奏协奏曲的几个曲调时拉出一串动听的音符,钢琴也随之奏鸣。”③这一小段描述足以让我们发现拉里的内心相较最初有了很大的改变,印度宗教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拉里多年来的努力都是为了探索恶的源头,印度宗教给了他答案,“‘无限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形式是善与恶并存。没有地壳变化那种叫人无法想象的可怕的灾难,你就不可能欣赏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中国烧瓷的匠人能够把花瓶烧得像蛋壳一样薄,造型优美,图案漂亮,色彩鲜艳夺目,上的釉子精致美观,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易碎的,掉到地上就会成为许多碎片。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与丑恶的事物并存的。”④
二.寓于比较中的悲观主义
拉里在这部小说当中无疑是最大的主角,但其他人物的存在感也很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结局。拉里在毛姆的笔下是一个没有太多欲望和要求的人,他的清心寡欲体现在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对比之中,其中悲观主义也有所体现。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欲望。伊莎贝尔从小家境优渥,她从来不知道没钱是一种什么滋味,对于普通人来说,伊莎贝尔的生活是他们所期望甚至是奢望的,拥有了普通人想要的东西的她应该没有什么欲望。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欲望是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她会同意和拉里解除婚约是因为她的欲望在拉里那里得不到满足,还一直声称自己放弃拉里是不想影响他的前途,“我”就曾揭下过她虚伪的面具,“你放弃他是为了方形钻戒和貂皮大衣。”⑤现实的伊莎贝尔在最后取得了她想要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艾略特是一个热衷于社交的爱慕虚荣的人,他的欲望是和所有名人来往,当他结交了一位地位显赫的名人之后,他还想结交地位更高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用在了社交上,争分夺秒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社交聚会中,满足自己的欲望,又不断出现更大的欲望。就是这样一个努力跻身于名流之中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只有“我”和少数几个人守在他的身边。索菲本是和伊莎贝尔出身差不多的女孩,家庭的变故使得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沉迷于酒色之中。拉里的出现犹如倾盆大雨之中她头顶的那一把伞,让她在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但狠心的伊莎贝尔出于对她的嫉妒,把她生命中这最后一丝希望也夺走了,让她又一次回到曾经那个自暴自弃的状态,最后惨遭杀害。她最终的毁灭有伊莎贝尔的责任,也有她自己的责任,是她内心中那害人的欲望被重新点燃,导致她再一次沦陷在酒精之中。
小说中的这几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欲望,他们和清心寡欲的拉里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意志的痛苦。艾略特等人在无尽的欲望之中寻找出路,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又有更大的欲望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些欲望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将他们自己也吞噬了。清心寡欲的拉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和这些欲望爆棚的人身边始终保持清醒,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我远离尘世,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显然是不行的。相反,我要置身于尘世之中,欣赏世间的万物——其实并非欣赏事物的表象,而是欣赏其内含的‘无穷。”⑥
三.悲观主义的不悲
毛姆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结局大多是走出了物质世界,走向了充足富裕的精神世界,走向虚无或者是虚幻的神秘主义,这也是毛姆和叔本华的相同之处。人只有抛开一切欲望,去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回归心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战争不仅能夺去人的生命,还能冲击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的思想。同样的处于战争时期的背景,让毛姆和叔本华走得更近了,也让毛姆对叔本华人生虚无的观点表示认同。黑暗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对现实生活失去了信心,让生命变得不堪一击,让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拉里作为一个复员的飞行员,本应该拥有一个不错的未来,但战争中战友的牺牲,让他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深刻的体会,他开始徘徊于人生的幸与不幸之中,对未来充满迷惘。这正如叔本华所想的那样,世界是悲观绝望的。人类自诞生之日开始,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每个生命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上好了发条。”⑦既然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要死去的,那生命中的那些欲望又有何意义呢?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孩子,我们拼了命去满足的那些欲望就像孩子们喜爱的泡泡,它们美好绚烂,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但它们终有破灭的那一刻。等到我们死去的那天,这些欲望就随着我们消失在人世间。
拉里在经历了一段探索之旅之后,远离了战争,也远离了琐碎的现实生活,走向了虛幻。他接受了印度宗教中的一些观点,接受了希瑞·格涅沙的观点:“尘世间的完满都是暂时的,只有达到‘无穷的境界,才可获得持久的幸福。不过,时间的无穷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不能使善更加善,也不能使白颜色更加白;如果说玫瑰花在中午不再娇艳,而它的美在清晨时却是真实的。”⑧这看似是作者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在否定生活的意义,把生命寄托于无限的时间与天地之间的消极选择,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之中,内心会被各种欲望充斥,也会被欲望遮蔽了眼睛,很难有精力关照到自己的内心,也很难有时间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不过这也不是说我们不能有任何欲望,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欲望有些时候也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拉里的选择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脚踏实地,知足常乐,不要把所有的生命都浪费在追寻一个又一个的欲望之中,积极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也是悲观主义带给我们的不悲。
参考文献
[1]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4.
[2]毛姆.刀锋[M].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1.
[4]刘琦.论毛姆小说主旨与叔本华思想的契合——《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注 释
①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③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18页.
④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28页.
⑤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243页.
⑥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27页.
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1页.
⑧毛姆:《刀锋》,方华文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26页.
校级项目:毛姆自传体小说的互文性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