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梅 胡玉喆 董胜雯
1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300052; 2 天津医科大学
职业紧张又称为职业应激,是指当工作要求与工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满足时,发生的有害的生理与心理反应[1]。随着社会变革和医疗制度改革、医患矛盾突出等,我国医务人员既要承受高负荷工作,又要面对强烈的心理压力,与其他职业相比,更易产生职业紧张[2]。职业紧张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负面作用,使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免疫力,增加出现工作失误和意外的概率[3]。国内外对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研究表明[4-6],医务人员有显著的工作压力及较高的身心疾病发生率。职业紧张的出现,影响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及医疗服务水平,且易出现恶性循环。因此,明确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探究其来源及解决措施,有利于减轻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度,保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旨在提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产生模式,为缓解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9年1—6月在天津市选取240例研究对象进行量性研究的调查。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取得执业准入资格证;(2)临床一线医务人员;(3)在现岗工作1年以上。排除标准:不自愿参与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心妇产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等多所三级甲等医院为调查地点。以天津市医院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配额抽样法,在不同科室(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门诊、ICU等)内抽取医护比例1∶1的240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3 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1)一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涵盖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工作基本情况。(2)工作内容问卷(JCQ):该问卷是Karasek教授于1979年在其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理论指导下研制的职业紧张调查问卷,我国研究现多采用李健博士提供的简体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JCQ共包含3个模块,22个条目,用来评定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和工作环境中的社会支持三个层面的状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该问卷对职业工作情况的分析较为全面细致,目前已广泛用于职业人群紧张水平的评价。(3)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该问卷是由德国Siegrist教授研制的,用于评估研究人群的职业紧张程度。问卷共23个条目,包括外在付出、回报和内在投入三个核心部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该量表重点研究工作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以此划分不同的职业紧张程度。(4)职业应激源问卷:该量表由“上海地区眼科临床医师职业应激状态”[9]课题组自行编制并进行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采用李氏5级赋值法。当各条目得分≥3分,视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逐项检查核对,将原始数据输入Epidata 3.1 软件。在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后,运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对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和职业紧张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量表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及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
2.1 一般资料 在240例医务人员中,男48例,女192例;医生120例,护士120例;学历在大专以下6例,大专32例,本科121例,硕士65例,博士16例;未婚38例,已婚198例,离异4例;现无子女64例,1个子女155例,2个子女21例;平均月工资<3 000元24例,3 000~5 999元94例,6 000~9 999元71例,1万元及以上51例;患有慢性病20例,不患有慢性病220例;初级职称111例,中级职称96例,副高级职称24例,正高级职称9例。
2.2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况
2.2.1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总体情况:工作要求—自主回报模式下,JCQ指数得分范围0.68~1.60,均值为1.00±0.14,工作要求—自主回报模式职业紧张程度高者占44.2%(106人)。付出—回报失衡模式下,ERI指数得分范围0.27~1.76,均值为1.07±0.22,付出—回报失衡模式职业紧张程度高者占62.8%(150人)。
2.2.2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与同类研究的比较:毛国璋[10]应用JCQ问卷和ERI问卷对周口市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要求、自主程度和社会支持3个因子得分分别为10.1±2.2、19.7±3.1、15.3±3.6,付出、获得和超负荷3个因子得分分别为15.9±6.9、45.5±9.5、16.7±2.5。将本研究中JCQ问卷与ERI问卷的6个模块得分做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医务人员的工作要求得分、自主程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付出得分显著高于同类研究结果;回报得分显著低于同类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与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2.3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单因素分析 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月收入、是否患慢病、职称、专业、值夜班频次对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JCQ比值在学历、职称、专业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RI指数在性别、学历、婚姻状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4 职业紧张源分析 根据阳性率大小排列,得分较高的前五个条目分别是:“值班过后我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40.4%、“近期发生的医患冲突事件使我在临床工作中感到担忧”40.0%、“媒体其他舆论不良报道影响了我的临床工作”39.6%、“我的工作要求我值班”36.7%、“由于工作原因我的三餐时间不确定”36.3%。如表3所示。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产生及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多种因素又是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职业紧张的产生。本研究对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职业紧张产生的重要环节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如下。
3.1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职业紧张程度在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婚姻状况方面有所不同。女性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男性,这与金国忠[11]、苏秀玉[12]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医务工作本身强度大、节奏快、责任重,此外女性通常还承担着照顾老人、培养孩子等更多的家庭事务,双重压力下女性的职业紧张增加。同时,女性的性格心理往往更为细腻敏感,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更难调节和稳定自己的情绪,也是可能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高学历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充足、工作技能掌握程度高,同时在收入、职称评定、职位提升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势[13],因此职业紧张程度较低。初级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较高,因其往往刚进入医疗工作岗位,许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同时拥有相对较低的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因此承受着较高的压力[14]。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医疗人员,这与张国荣[15]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护理人员长期与患者、家属直接接触,环境较为复杂,经常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甚至有时产生矛盾会危及自身安全;其次护士工作繁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工作节奏难以掌控,且工作报酬较低,故其所面临的压力较大。已婚人员除了需要承担工作上的压力外,还要兼顾家庭,责任更重,时间更紧[16],因此职业紧张程度较高。
表2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单因素分析
表3 职业应激源分析(n=240)
3.2 职业紧张的来源 研究表明,来自医疗工作本身的压力如负荷重、风险大等均为主要的职业压力来源[17]。日常超负荷的工作量、持续性的紧张情境刺激,使得医护人员在繁重紧张的临床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工作和心理的压力。全天候各时段交替轮班作为各大医院明确临床属性,已被证实可明确引发职业紧张[18]。夜班频繁、无规律的加班抢救守护患者,打乱了医护人员固有的生活规律,造成生物钟的紊乱,身心素质下降,易引发身心问题[19]。
医护人员身处复杂的医院环境,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其工作内容之一。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存在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20]。有研究表明,患者相关压力是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压力的重要来源[21]。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务人员经常面临医疗纠纷甚至暴力伤害,长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22],是造成职业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专业团体内部和不同角色之间的同事间的人际困难也是职业紧张压力的来源之一。研究发现[23],在医院“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下,医疗支持人员感受到来自医生和护士的压力,护理人员则认为团队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了医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有效的工作。
3.3 职业紧张的调节因素
3.3.1 职业紧张加重因素:职业紧张加重因素可分为外界因素与主观因素两部分。现代医疗环境的改变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使得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与压力。而就医需求大、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及要求高,又迫使医务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与心理压力下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变革大环境下的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给医护人员生理、心理造成较大压力,导致其职业紧张程度高[24]。职业紧张的发生也与个性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人格类型应对外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其中A型行为类型指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而又暴躁易怒,它作为与职业紧张有关的个性特征被广泛研究,已被认为是一种应激易感人格[25]。
3.3.2 职业紧张缓解因素:主观因素对职业紧张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个体的自我调节在职业紧张的缓解中也占据重要部分。有研究显示,性格外向有利于缓解职业紧张[26]。本研究中,多名受访者表示,职业紧张的状态可通过倾诉、发泄等自我调节的方式得到缓解。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职业紧张的缓解有显著作用[27]。针对职业紧张的来源,政府和相关单位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社会媒体引导积极的舆论方向,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条件。
3.4 职业紧张的不良影响 高水平的职业紧张状况会影响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职业紧张程度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8],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还会增加医务人员自然流产率[29]。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及复杂的医疗环境使得医务人员常处于心理紧张状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职业紧张的应激状态,可导致医务人员出现工作倦怠、焦虑不安和心理抑郁等各种问题[29]。
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缓解因素模式(见图1),主要包括紧张加重因素与缓解因素两大部分。当紧张源出现,在紧张加重因素作用下个体会产生职业紧张反应。个体面对职业紧张反应会进行自我调节,此时若有缓解因素作用于个体,自我调节成功则职业紧张会逐步消缓;而若紧张加重因素持续作用于个体,则会导致个体调节失败,造成持续职业紧张状态。长期的职业紧张状态会造成身心受损,而身心受损反过来会继续加重职业紧张状态。
图1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缓解因素模式图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在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婚姻状况、社会支持方面有所不同,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产生消缓符合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缓解因素模式图。研究结果建议,为预防职业紧张的发生,应从政府、社会、医院和个人层面着手共同努力。针对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特点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增加医务人员收入,为其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医疗工作;合理科学安排班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医务人员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平衡心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生命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