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CT头颅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2020-08-27 01:01冀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5期
关键词:蛛网膜飞利浦下腔

冀刚

(邯郸市永年区第一医院 CT核磁室,河北 邯郸)

0 引言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病,常见于动脉侧壁以及动脉顶端等,发病率约占5%,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该病的致死、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1-2]。故而,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该予以早诊断、早治疗的措施,以此改善患者的预后[3]。DSA目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并且并发症很多,针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其实并不适用,因此在临床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4]。随着MSCT的不断发展,CT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逐渐开始普及,其安全性较高,且无创,图像呈现清晰,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优势[5]。该研究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措施予以讨论,以此分析探讨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CT头颅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81例患者。男40例,女41例,年龄35~68岁,平均(51.2±4.4)岁。患者主要有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少数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以及意识不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头颅CTA检查,使用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CT。检查时,叮嘱患者保持制动,不可吞咽,予以CT平扫,再予以强化螺旋CT扫描,基本参数电流250 mAs,电压120 kV,层厚5.0 mm,FOV从400~450 mm。对比剂注射使用75 mL碘普罗胺,速度不超过5.0 mL/s,以主动脉弓部位扫描起始位置,逐渐向颅顶螺旋扫描,自动触发增强模式,患者对比剂浓度为120 Hu后,自动CT扫描,获取图像,由工作站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对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头部血管以及颅内病变状况。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颅内动脉瘤位置以及相应的数目。

1.4 统计学方法

此项研究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动脉瘤数目和位置

81例患者中,通过CTA观察到颅内动脉瘤64例,多发动脉瘤8例(5例动脉瘤2个,2例动脉瘤3个,1例动脉瘤4个),单发56例。其中8例多发动脉瘤中,4例见于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3例见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1例见于大脑中动脉和交通动脉。56例单发者,颈内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前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前动脉瘤12例。

2.2 颅内动脉大小形态

64例颅内动脉瘤共有76个动脉瘤。大小1.3 mm × 2.0 mm~20.0 mm×18.1 mm,平均(11.3±9.2)mm2。大动脉瘤12个,小动脉瘤21个,中动脉瘤37个,微小动脉瘤6个。囊状动脉瘤40个,其他动脉瘤7个,梭形动脉瘤29个。动脉瘤呈现局限性的扩张,能见高密度造影剂,少数能够看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影,动脉瘤经基底和血管连接,存在瘤壁钙化影。

2.3 CTA诊断的准确性

81例患者,经过DSA检查为颅内动脉瘤66例,CTA检查颅内动脉瘤64例,以DSA为评价指标,CTA诊断的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93.33%,阳性预测值98.44%,见表1。

表1 CTA诊断的准确性(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动脉侧壁或者动脉分叉处等,主要是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6]。其病理是中膜弹力纤维和胶原蛋白降解,瘤壁炎性细胞浸润以及中层平滑肌凋亡等[7]。动脉瘤的常见形态为囊性,是引起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首次动脉瘤破裂致死率超过30%,再次破裂致死超过70%[8]。颅内动脉瘤患者若是不予以早诊断、早治疗,其出现瘤周围组织受压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会增加,病情严重的患者会致死,对其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故而,临床普遍认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尤为关键[9]。DSA是针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重要方法,尽管其确诊率较高,但是价格较贵,创伤性较大,同时也会出现诸多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其实并不适用,并且多数患者并不接受,在临床的应用其实并不普及[10]。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CTA已经开始用于脑血管病症中,其具有无创性、图像质量高且价格不高,在临床逐渐普及。CTA的处理技术较为强大,能够直观显示动脉瘤和颅内骨结构,避免了因为容积效应引起的颅底骨质结构和周围动脉瘤细微结构不能辨认的情况,脑血管造影效果显著,显著增加了动脉瘤的准确率。学者指出,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2%,特异性100.0%,也指出其针对常规DSA不能检查的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动脉瘤也能较好地检出。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对于患者术前的评估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主要有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钙化状况等,CTA能够辨别直径超过0.5 mm的血管,通过计算机处理软件可以观察图像,能够直观反映其状况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能够检测动脉瘤的大小。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CT头颅血管成像使用128排宽探测器,扫描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予以薄层大范围的扫描,通过薄层重建图像能够得到清晰的成像。

综上所述,目前多层螺旋MSCTA依旧存在不足,但是其操作较为简单、无创、灵敏度较高,并且能够直观反映动脉瘤的具体位置以及颅底骨结构,其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以及治疗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为临床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随着CT技术的不断优化,其扫描的速度以及空间分辨率均有了显著的提升,另外图像处理软件也提高了其图像的质量,在临床医学治疗中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飞利浦下腔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尖端科技打造精彩视听体验 飞利浦电视/Soundbar品鉴会实录
飞利浦Hue Play渐变光带发布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飞利浦开启全新“汽车生活”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Armin van Buuren联手飞利浦打造便携式DJ打碟一体机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