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庭 朴清花 涂鄂文 李晓辉 谭莉 徐国锋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人常见痴呆性疾病之一,多因脑血管病变诱发,以记忆力、认知及行为能力等持续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是诱发VD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病人总数的60%~80%[2]。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急性脑梗死继发VD病人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医学界治疗VD并无特效手段,仍将预防放在首位。早期识别急性脑梗死继发VD的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研究热点问题[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属于血管特异性炎症血清标志物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其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损伤密切相关[4],但对于Lp-PLA2与急性脑梗死继发VD病情间的相关性仍无充足证据支持。本次研究旨在探讨Lp-PLA2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继发VD的相关性,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2018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13例,其中未合并VD者61例,为未合并VD组,合并VD者52例,为合并VD组。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5];(2)可见脑局部或全面缺血病灶,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持续时间>24 h;(3)年龄60~80岁;(4)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5)入院后行规范抗血小板、他汀、控制血糖及血压等治疗;(6)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急性脑出血;(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颅内肿瘤;(4)非血管性神经系统继发神经功能缺损;(5)混合型痴呆;(6)精神系统疾病;(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8)临床资料不全。发病后3~6个月内复诊并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进行VD诊断。对于未合并VD病人,根据认知功能障碍水平再分为认知功能正常和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其中非痴呆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为存在认知功能下降但未达VD标准。该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指标 (1)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VD家族史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其中高血压诊断标准为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为血清TC>6.2 mmol/L,TG≥2.3 mmol/L,HDL-C<1.0 mmol/L,LDL-C>4.1 mmol/L;DM诊断标准为FP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hPG)≥11.0 mmol/L;(2)影像学资料:记录梗死病变位置和面积大小,其中直径≤1.5 cm判定为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直径>3 cm且累及≥2个解剖部位大血管主干供血区判定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直径介于两者之间判定为中等面积脑梗死;(3)认知水平:采用MMSE量表和MoCA量表进行评价;(4)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5 mL,其中TC、TG、HDL-C、LDL-C、Hcy检测采用西门子ADVIA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s-CRP采用西门子BNProSpaec特种蛋白分析,Lp-PLA2水平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试剂盒由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组性别、吸烟比例、VD家族史、合并基础疾病、病变位置、TG、TC、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VD组年龄、饮酒比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梗死面积、hs-CRP、Hcy及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合并VD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hs-CRP、Hcy及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继发V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表3 各组间Lp-PLA2及认知水平比较
2.3 Lp-PLA2与V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合并VD组和未合并VD组间比较、认知正常和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病人组间比较,Lp-PLA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p-PLA2和MMSE评分、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9、-0.40,P<0.01)。
2.4 Lp-PLA诊断界值分析 Lp-PLA2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VD诊断的AUC为0.81,约登指数为0.50,诊断界值为>165.71 ng/mL。Lp-PLA2用于急性脑梗死非痴呆性认知障碍诊断的AUC为0.63,约登指数为0.27,诊断界值为>122.09 ng/mL。
已有研究显示,大部分VD因脑梗死导致,高龄、吸烟、饮酒、VD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低及Hcy水平异常升高等均是导致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6]。而本次研究显示,除以往证实的危险因素外,hs-CRP和Lp-PLA2水平亦与VD 发生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Lp-PLA2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继发VD关系密切。本次研究结果中,合并VD病人的Lp-PLA2水平最高,合并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病人的Lp-PLA2水平高于认知正常者,说明Lp-PLA2水平越高,认知能力越低,越易出现VD。其机制可能为Lp-PLA2可调节神经突起导向因子信号通路功能,诱发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7]。
Lp-PLA2属于血管炎症标志物之一,主要由血管内膜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血管炎性反应已被证实与认知功能损伤间存在确切关系[8]。以CRP、IL-6为代表的炎性因子通过加快血栓形成及损伤脑部血管,增加脑血管意外后VD发生风险[9]。本研究结果亦证实,hs-CRP是急性脑梗死继发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p-PLA2所具有的血管炎性反应机制主要为:与LDL-C紧密结合,形成脂类促炎物质,如游离脂肪酸、血溶性卵磷脂等,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内膜损伤 ;同时Lp-PLA2还可发挥血管斑块水解酶效应,刺激较脆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最终导致认知功能损伤加重及痴呆发生风险升高[10-11]。
近年来,临床开始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划分为VD和 非痴呆性认知障碍两类;其中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病情进展可形成VD,故其可归为VD早期病变阶段[12]。 以往Lp-PLA2被用于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临床预后预测,但具体诊断界值尚不明确。本次研究结果中,Lp-PLA2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VD的诊断界值为>165.71 ng/mL,而用于急性脑梗死非痴呆性认知障碍诊断界值则为>122.09 ng/mL,该结果可为后续临床诊断提供相应参考。基于以上证据,笔者认为血清Lp-PLA2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继发VD的血管特异性标志物,较以往Hcy或CRP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医师通过检测病人血清Lp-PLA2水平并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完成病情评估。
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1)未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VD进展过程中Lp-PLA2水平动态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2)未进一步探讨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灶位置、大小间的关系;(3)仅初步分析Lp-PLA2对急性脑梗死继发VD的影响与血管炎性反应有关,但更深层次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确证;(4)纳入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不足及单中心等因素均可对结果造成偏倚。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病人年龄、受教育程度、hs-CRP、Hcy及Lp-PLA2水平与继发VD密切相关;同时Lp-PLA2水平升高还可能导致VD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