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深度贫困之局

2020-08-27 04:13陈坚,张文良,李崴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15期
关键词:易地贫困县悬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这个仗打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那么,到底哪些地方属于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深度贫困呢?

一般而言,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包括这几个地方: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如西藏、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20%的贫困县所做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23%,县均贫困人口近3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三是贫困村,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这些地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低保、五保贫困户占比高达近60%,因病致贫、患慢性病、患大病、因残致贫占比达80%以上,60岁以上贫困人口占比超过45%。

古人云:“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首先必须找准导致其产生的根源。纵观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致贫原因和贫困现象有许多共同点。其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据统计,深度贫困县中,有革命老区县55个,少数民族县113个。其二,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这些地方的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其三,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很多人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大孩子辍学带小孩;家族宗教势力影响大,不少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习,有病不就医,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其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有些地方处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带,“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实现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其五,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深度贫困县村均集体收入只有8800多元,同其他贫困县平均5万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尤其是对西藏、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深度贫困地区,出台了专门的支持政策。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因地制宜推广农房加固改造,结合地方实际推广现代土农房等改良型传统民居,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兜底解决特殊贫困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倾斜,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在具备光热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建设村级光伏电站,通过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这些都是解决深度贫困的好办法。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实践成果和经验。譬如,山西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通过组建造林合作社等,帮助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脱贫;四川针对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整体深度贫困地区,制定了大小凉山彝区扶贫规划和方案、六项民生工程行动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方案,推进彝家新寨、乌蒙新村、扶贫新村建设;云南对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湖南针对湘西州深度贫困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障等“十项工程”。这些典型做法,对于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战贫叠加战“新冠疫情”,这种情况下,如何补齐深度贫困地区短板,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当前摆在党和政府面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在2020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最后的攻坚战。“分则力散,专则力全。”造成各地深度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社会主义政治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具体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程挂牌督战,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不落一个人。“督”就是要督查各地和各部门责任、政策和工作的落实,“战”就是要聚焦剩余贫困人口,整合帮扶资源,强化攻坚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还未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实施领导挂牌督战,实行领导挂点联系、专项脱贫政策、企业定点入驻、社会力量帮扶等多种推进方式,聚全国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出得来留得下。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举措之一。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扎实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供必要服务。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使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发挥产业就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中的根本作用。通过这些政策举措,确保搬迁一户、安居一户、脱贫一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政策效果。

三是完善保障兜底,构建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临时救助政策,构建全方位、差异化、精准化的综合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解决返贫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贫或出现新增贫困人口。

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安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持续减贫、防止返贫,必须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形成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因而各地需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机制,尽快推动有关方面在刚脱贫的贫困县试点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点建设,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打造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样板,确保脱贫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破解深度困局,是当前我们脱贫攻坚战中重中之重的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不达目的绝不撤兵的定力和决心,走好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川凉山“悬崖村”走下钢梯搬进新居

2016年,一架钢梯代替了原来攀爬的800米长的藤梯,初步解决了当地村民出行难问题(上)

今年5月,“悬崖村”村民搬进县城的新家。图为一对夫妇在新家阳台上给亲戚打电话(下)

四川凉山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性时刻,84户贫困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从此,他们走出了“悬崖村”,走向了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悬崖村”,据村民口口相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而它为外界所关注,源于5年前的一篇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这个远近闻名的“悬崖村”,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攀爬17条藤梯,其中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更危险,上山下山险途中,曾有多人摔死摔伤……200年前,“悬崖村”的祖先选择在这里定居,应该有不得已的原因。这里的村民没有理由不想走下山,融入现代社会。

5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都不够“弹指一挥”,但对于这个曾经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来说,却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当然,这个巨变的背景,是扶贫战略的精准实施。当地党委和政府从未放弃过对包括阿土列尔村在内的“悬崖村”的帮扶,曾筹划修一条通向山下的路,但所需资金只能筹到一半。凉山地区属于贫困山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而“与世隔绝”的村庄和村民的财力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靠地方政府筹资,还是加上村民自筹,修路都是无法实现的“奢侈目标”。现如今,通过脱贫攻坚,村民们终于开始走下山崖,迈进现代社区。

“悬崖村”的搬迁,是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政策的典型样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扶贫理念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易地贫困县悬崖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悬崖逃生记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悬崖上的小松树文
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