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萍
新时代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关注重心。这顶新兴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接纳能力;其次,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后,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积极皮对挫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健全的人。本文针对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模式展开策略分析,分别从理论依据、组织形式、过程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对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发。
1目前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现状
班级团队心理辅导对学生自身、学校发展以及教育完善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目前小学生参与心理辅导的程度普遍不高,又局限于自身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较弱,故而教学产生的效果不佳。一方面,我国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的可取之处是开设课堂频率较高、有一定教师资源储备、基本设备较为完善、学生参与度高。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譬如受教育群体为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不利于教师授课;大多学校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未达根本,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小学生本身接受能力有限,一旦辅导方式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效果不佳;心理辅导有较长的周期性,需要定期回访,在小学阶段实行有一定难度等。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何积极高效地在小学开展团队心理辅导成为我们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难点之一。
2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一)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缺口逐渐扩大,关于教育创新的竞争更是不断加剧,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改中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对心理教育的要求,这就直接启示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技能提升的同時还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合素质教育潮流压倒性态势,是否进行全面教育、综合教育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个体与集体交融,容易产生矛盾的交界地;其次,它承担了传授学生知识、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的责任。只有心智健全的人次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心理辅导在此时也更显得无可替代——毕竟每个学生的矛盾不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同,表达诉求也不同。不同的班级团队心理辅导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心理问题、生活环境、学习经验相似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更加安全可靠的集体氛围中寻求主动接纳和被接纳的归属感。因此,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只有将其落实到位,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三)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由家庭教育为主转向学校教育为主。他们在这一阶段需要转变身份,而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成绩落后带来的焦虑、自卑和厌学情绪,认知缺陷,情绪失控等等。正是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班集体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班级团队心理辅导就是通过班级集体形式,开展趣味性活动,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发现问题、表达需求并寻求帮助。这种辅导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当前阶段转变角色的需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们开发内在潜能,挖掘自身兴趣。
3我国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我国心理教育当前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源自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产物。据实验表明,小学生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着替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依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而定,潜能也正是在这样的适应与试错再学习中不断得到发掘。团体心理辅导具备指导者、同类人群和具体情境,可以结合相似经验与现代心理学知识,辅助个体健康发展。
一方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积极影响在于它突破了陈旧的知识框架,将行为主义理论、社会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联系起来,与儿童的现实环境相切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它所蕴含的榜样效应不仅要求学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合理竞争,也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品行端庄。另一方面,它也存在部分消极影响——忽视对儿童自身发展阶段自主学习的观察。实践中教师往往很难辨别学生到底是“自发学习他人”还是“求表扬模仿他人”,假如我们轻视对个体学生的观察,很容易陷入错误的漩涡。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才是团队心理辅导的初衷,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的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班级团队心理辅导的组织形式较完备,主要有三类:开设课堂、个别咨询和组织活动。这些组织形式针对班级、个人、课外都有一定的区别,有其合理性。
1.开设课堂是一种兼顾集体和效率的心理辅导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直接对话,深入了解班级概况,便于分析班级情况、问题方向等等。但不利之处则是小学生反映的问题大多比较浅显,需要教师仔细挖掘背后的原因,这对辅导者的耐心和洞察力提出了考验。
2.个别咨询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师生双方会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接触,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想法诉求。该模式一般会设立单独的办公室,侧重保护学生隐私,可以通过谈心、做游戏等方式进行。然而,小学生仍处于服从权威阶段,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寻求咨询帮助,大大浪费了教师资源。
3.组织活动包含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在此主要分析课外活动。组织活动基本以小组群体为单位,优点包括多样性、团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个人习惯。但活动进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小学生纪律散漫现象和一些意外事故,极大地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小学生班级团队心理辅导展开的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获得安全感。师生之间的了解与被了解,不仅是情感上的深入交流,更是一场心理上的特殊博弈。教师需要确保自身和周边环境能让学生放下戒心、直面问题,积极表达内在诉求。
第二阶段: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被真正接纳和有归属感。接纳是指教师能够接纳学生的优缺点,学生能够接纳自己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由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班级中正视自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接纳,逐步培养班级归属感。
第三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教师应当使用奖惩机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个人行为一造成的结果一个人承担”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們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第四阶段:学生要学会利用团体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之后的作用逐渐减弱,对学生进行适当提点即可。
第五阶段: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团体经验做出总结,并向团体道别。找到问题一寻求帮助一解决问题一方法应用一走向独立。这是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必然的发展过程。
简而言之,教师只有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逐步落实每一阶段的任务,才能引导学生合理排解心中烦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改进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不足的具体措施
(一)各科协作,联合教学
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辅导老师应记录这位学生的行为特征及突出性格,分析学生心理矛盾点,同时和该生的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积极询问同班同学是否察觉该学生异样,掌握好一手资料。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奖励与惩罚并行,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自己的问题,提供范例揭示正确解决心理问题的措施;课下以朋友的角色亲切关怀,拉近距离,了解学生具体产生问题的根源,最终确定辅导方案。
(二)积极回访,家校合力
班级团队心理辅导应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重合力。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除去环境影响,本身性格和原生家庭也是很大部分心理矛盾的根源。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和家长公正客观阐述该学生的问题,要求家长改变已有的不良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心理障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帮助该学生改变自我。心理辅导教师还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与家长交谈每段时期学生的情绪状态,分享具体情况。
5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方案的不断完善,建设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随着我们对团体心理辅导认识的再深入研究,对教学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更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