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北镇市东南部新立农场境内,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面积分别为628.43公顷、63.78公顷、17.43公顷、16.46公顷、1.88公顷。该湿地公园为两河汇流漫溢而形成的河流一沼泽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建设了动植物标本宣教室、监测管护站。设立界牌、界碑、界桩明确湿地公园范围,防止破坏湿地公园内资源,而且能有效减少鸟类栖息地的人为干扰。本文以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例,对其自然资源特点和建设成果进行详细分析,对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果;思考
1湿地公园概况
1.1地理位置
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辽宁省北镇市东南部新立农场境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2°1′23″~122°4′43″,北纬41′22′7″~41°24′21″之间,北接新立农场二分场,南至北镇与盘山县界,东起绕阳河右堤,西达羊肠河干堤,以3个库塘为主体,总面积727.9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98.05公顷,湿地率95.89%。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面积分别为628.43公顷、63.78公顷、17.43公顷、16.46公顷、1.88公顷。
1.2建设状况
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试点),建有动植物标本宣教室和监测管护站。同时改造湿地公园范围内原有土质和砂石干堤道路,及道路路面破损和两侧排水进行维护,以保障日常巡护管理和科研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设立界牌、界碑、界桩明确湿地公园范围,防止破坏湿地公园内资源,而且能有效减少鸟类栖息地的人为干扰。通过制作“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标识牌,安装大型宣传板,中型宣传板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制作宣传画册,充实和完善宣教馆的内容。
1.3湿地公园建设特点
该湿地公园为两河汇流漫溢而形成的河流沼泽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绕阳河与羊肠河交汇处,雨季两河携带泥沙在此处淤塞,河床抬升,造成河水漫溢,从而形成了较为开敞的宽阔水面。随着河流对河岸的持续冲刷、河堤建设、种植开垦等外界作用,使该区域形成了多种人工和自然湿地类型。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中的分类方法,湿地公园分为人工湿地和沼泽湿地兩大类,具体包括库塘、输水河和草本沼泽三种湿地类型。其中,库塘湿地面积较大,包含北湖、东湖和南湖中的大部分水体,为539.23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7.25%;输水河湿地包括东湖和南湖分界的水渠和莲花雕塑附近的沟渠,面积3.85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55%;草本沼泽湿地面积154.97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2.20%,详见表1。
2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河流沼泽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使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十分突出。一方面,湿地是两河汇流的节点区域,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类型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河水漫溢造成水体流速减缓、水位梯度变化明显,动植物栖息生境多样,成为北镇市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和保护区。
2.1滞泄洪、调蓄水的重要生态枢纽
新立湖是北镇市羊肠河和绕阳河汇流而形成宽阔水体,是辽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重要的生态节点功能,使新立湖成为两河调洪、蓄水的重要控制区域;同时该湿地还起着为周边农田提供水源补给的重要功能。
2.2区域多种生物栖息、演替的重要生境场所
湿地公园处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东线主干,是多种鹭鸟和雁鸭类的重要繁殖区和迁徙停歇地,还是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重要场所。随着湿地公园水质改善、鱼类及底栖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加之资源管护力度逐年加强,使得近年来湿地公园出现了消失很久的鸬鹚和大鸨。绕阳河和羊肠河是北镇市主要河流,几千年来孕育着厚重的镇山文化,湿地公园广阔的水域对于周边人民的休养生息、生存繁衍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承担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洪泄洪等生态功能,还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北温带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湿地栖息生境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
新立湖湿地植被类型属于华北植物区系,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综合开发,大面积的湿地和滩地被围垦为水田。围垦活动致使新立湖湿地和滩地面积减少、生境破坏。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完善的管理,沼泽、滩涂得以保留,芦苇、蒲草等水生植被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通过对重点保育区域设置禁入区,严格禁止偷猎、滥捕等违法行为,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物种群不断增加。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资源多为水生植物以及堤岸生长的植物。据统计,湿地公园内原有高等植物43科85属131种,其中苔藓植物2科4属7种,蕨类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38科78属120种;经过试点之后,现有高等植物45科90属137种,其中苔藓植物2科4属7种,蕨类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40科83属126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为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多种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的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为湿地动物和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经统计,试点建设前湿地公园脊椎动物共计28目66科247种,其中鸟类16目39科185种;试点建设后湿地公园共分布有脊椎动物28目67科248种。共有鱼类6目16科44种。湿地共有鸟类16目40科186种,新增的鸟类为大鸨(Otis tarda)。试点建设后,鸟类代表物种有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7种其中,大鸨为首次在湿地公园辖区内发现。
3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的思考
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前提,对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實施全面保护,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安全,确保水体和重点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措施为辅等手段,对湿地公园内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有效的修复或重建,保障湿地水量稳定和水质安全,维护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改善野生鸟类栖息地环境质量,逐步恢复为结构完整、功能多样和自主调节能力强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提升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经过近5年的修复和保护,公园内的湿地斑块连续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各项生态监测指标明显提升,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3.1把握问题导向,精准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建立新立湖湿地公园以前,由于老百姓私垦、盗猎等破坏活动,造成了该区域水质降低、湿地退化、鸟类种群减少等诸多问题。北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科学施策,针对性开展相应工程措施,切实解决湿地公园面临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挑战。进行了拆围还湿,恢复鸟类栖息生境的措施,实施还湿还滩200亩,其中116亩栽植芦苇、蒲草约136.2万株,恢复湿地公园植物种类多样性并增加生物量。栽植荷花6万株来营建和改善野生鸟类栖息地、实施鸟类救助等,恢复鸟类生境复杂性和异质性。
3.2科学清淤,保障河道稳定畅通
新立湖湿地公园是周边区域主要的水源地,承担着农田灌溉用水储备功能。随着羊肠河和绕阳河在此地逐步淤积,河床进一步抬高,对两侧土地及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危害。同时,河流泄洪滞洪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通过疏浚河道保证河流通畅,通过科学管理维持水量水位,是保证公园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试点建设期间,湿地公园共管理处针对淤积严重河段,做好生态环评基础上采取分时、分段的策略,科学有序实施河道清淤,累计完成河道清淤量12万立方米,同时加大栖息生境的恢复,确保水体生态链的完整和稳定。
3.3坚持双向并举,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与管理体制
湿地公园管理处制定了《辽宁北镇新立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共有7章47条,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禁止在湿地保育和恢复区内开展取土、挖石和一切不利于湿地生态环境的工程,使湿地公园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湿地公园管理处利用公园内的设施条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湿地公园管理处在原有人员编制基础上,又组建了10人的专职湿地保护巡察队伍,统一着装,配备有汽车、摩托车、对讲机等,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加强巡护道路加固3.5公里,维护和修复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的自然滨岸边坡,埋设了界牌5块、界碑40个、界桩50个、警示宣传牌6块,明确了湿地范围和保护措施,有效防止了人为破坏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行为。
3.4强化资金筹措,提高工程实施与资金投入效率
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试点)至今,湿地公园管理处加大投入,一方面利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做好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员事业经费。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纵向多级资金,统筹退耕、湿地修复、水利除险加固、森林防火等多部门专项投资,并积极探索政策性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全方位扩宽资金渠道,只为保障湿地公园的各项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湿地公园共累计投资约1200万元,未来随着保护地优化整合的深入开展,投入资金将进一步提高,以巩固湿地公园建设成效。
作者简介:邵乐夫(1973—),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湿地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