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生 陈漠
刀剑
太刀
太刀,始于平安时代,历经镰仓、南北朝和室町时代,一直是骑马武士使用的作战武器。其刀身较长、弯度较大,一般以刀刃朝下并吊在腰带以下的方式配带,因此刀鞘上方有用来配挂的两个吊环一样的部件。展品中,一把16世纪室町时代的太刀,刀柄长230mm,刀刃长735mm,装具典雅古朴,是当时实战用太刀的典型样式,在骑马作战时可以单手将刀从下往上拔出,另一只手则抓住马缰。一把江户时代制作的卫府太刀,是六卫府即天皇侍卫的佩刀,装具华丽,刀鞘镶金,刀柄饰有神话传说中的凤凰图案。一把江户时代文政九年(1826年)制作的太刀,刀的形制及华丽装饰与日本古代莳绘卫府太刀相似,但刀柄和刀鞘装饰的法轮、万字及雷电等图案意味着这把刀是为寺庙制作的,刀铭“陆奥介藤原弘元”,其中,“藤原弘元”是刀工的名字,他是江户时代后期著名刀工水心子正秀的得意门生,其名字前面的“陆奥介”代表地域和官职头衔(守、介、掾、目为地方官的4个官阶)。这种带有官职头衔的刀铭被称为“受领铭”,表示其制刀技艺得到朝廷认可并受领了官职。一把不带刀柄、刀鞘,单独展出的太刀刀身,制作于14世纪室町时代(约1375年),刀铭“备中国住贞次”,“贞次”是备中国(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清江派刀工的创始人,曾被后鸟羽天皇征召,这把太刀出自该流派第三代传人。
打刀
①莳绘太刀,刀铭“陆奥介藤原弘元”,江户时代文政九年(1826年)制作; ②卫府太刀,江户时代制作; ③太刀,16世纪室町时代制作; ④短刀,江户时代制作; ⑤太刀,刀铭“备中国住贞次”,约1375年制作; ⑥镡(4个),最上的一个为6世纪飞鸟时代制造,其他为江户时代制作
①打刀,江户时代制作; ②胁差,江户时代制作; ③胁差,刀铭“肥田国住忠广”,刀身约1600年制作,刀装为19世纪江户时代后期制作; ④打刀,刀刃带有“三本杉”刃纹,16世纪中期战国时代制作;⑤刀架,江户时代制作
“三本杉”刃纹细节
打刀,在日语中通常称之为刀,是室町时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作战武器,一直使用到江户时代末期。与太刀的不同之处是,打刀主要用于步战而不是马上作战,因此弯曲度较小,刀刃稍短,佩带时刀刃向上插入腰间,拔出后可以直接在空中划一条弧线,用一个连贯动作一气呵成地直接挥砍,由于出刀速度比太刀快,使用起来也更为迅速敏捷。展品中,一把刀铭“国俊”的打刀,制作于室町时代的1505年。一把16世纪中期战国时代的打刀,是日本美浓国刀工兼元的作品。出自美浓地区的打刀有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硬化的刀刃部分呈现出一横排“三本杉”(三棵并立杉树的形象化图案)刃纹,这种刃纹在20世纪被作为大众化日本刀的范式。一把17世纪的打刀,由江户(东京之旧称)法成寺刀工贞行打造,是二战期间一位将官军衔的军医佩带的武器。
胁差
鐔,江户时代制作,装饰图案为变形的鹅与湖水
①胁差,刀铭“丹波守吉道”,17世纪江户时代制作;②打刀,刀铭“国俊”,1505年室町时代制作; ③胁差,刀身17世纪制作,刀铭“越前康继”,刀装为19世纪制作;④打刀,17世纪制作,二战期间被安装在新军刀上使用; ⑤新军刀拵(陆军刀),昭和时代组装,刀身为1380年镰仓时代的作品;⑥新军刀拵(海军刀),昭和时代组装,刀身为1670年的作品; ⑦打刀,17世纪由江户(东京之旧称)法成寺刀工贞行打造; ⑧⑨长卷,14~15世纪室町时代制作,刀铭“当麻”、“大和国刀”等字样模糊,疑似伪铭;⑩⑾镡,江户时代制作
南蛮铁短刀,刀片来自德国,采用日本技术重新塑型硬化
胁差又称胁指,刀刃短而直,刀柄长度仅供单手握持,刀的装具通常采用近似于打刀的形式,刃长300~600mm,可视为较短的“打刀”。胁差出自室町末期,是日本武士所携带主用长刀之外的副刀,适用于狭窄环境近身格斗,与打刀一起配带于左侧腰间,合称“大小”。展品中有2件室町时代的胁差,属于武士佩带的作战武器,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大约制作于1400年,由加贺国刀工藤岛制作;另一件刀铭“真宗”的胁差,制作于15世纪中期。在1467~1477年的“应仁之乱”期间,大部分战斗发生在京都的狭窄街巷,胁差是最实用的武器。其他同类展品来自于江户时代,多是为富商阶层制造的商品化武器。在江户时期的和平年代,许多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因为长刀是武士的象征,庶民不得佩带,而商人则将其大量金钱花在胁差和短刀上。随着市场需求激增,一些制刀工匠被指派专门打造带有精美雕刻装饰的刀身,一些工艺家则专司各类装具的装饰装潢设计。展品中一把制作精良的胁差,装具出自19世纪江户时代后期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之手,刀身是著名刀工“肥田国住忠广”于1600年代制作的。一把制作于1650年、刀铭“丹波守吉道”的胁差,出自日本京都著名刀工世家藤原吉道家族,藤原吉道在文禄四年(1595年)受封为丹波守(三品地方官官名),从此他和他的子孙打造的刀上均刻有“丹波守吉道”铭文。大约在1650年,该家族中的一脉迁至商业城市大阪,专门为富商、市民阶层打造短刀,展出的这件展品是“吉道大阪”的第一代产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把17世纪后期的打刀,系“吉道京都”的第四代产品。一把19世纪组装的胁差,刀身制作于17世纪,刀铭“越前康继”,刀鞘重新装饰了龙的图案。这种华丽的装饰完全出于当时的市场需求,随着1853年日本重开国门,特别是1876年“废刀令”颁布后,许多旧时的刀剑成为争相竞购的宠儿,市场需求如洪水般增长,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很多老刀都加装了华丽的装具。
短刀
短刀即匕首,刀刃长度一般在300mm以下,不带护手,种类多种多样。展出的两把短刀均制作于江户时代,其中一把被称为“南蛮铁之匕首”,使用来自德国的刀片并采用日本技术重新塑型硬化制成,这似乎是世界上惟一按这种方式制作的日本匕首。
新军刀
随着1876年“废刀令”的颁布实施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体系开始西化,佩带的军刀也采用了欧洲样式的西洋刀,并使用机加工方式批量生产。1935年以前制造和装备的军刀被称为旧军刀,1935年以后至二战前制造装备的军刀被称为新军刀。新军刀是基于传统太刀样式为陆军和海军军官设计的,与旧军刀不同之处是,刀柄基座既可以安装新生产的军刀,也可以安装日本传统武士刀。展出的2件新军刀展品,刀掎(刀身与刀柄、刀鞘等装具装配完毕的形态)为新军刀掎,刀身则分别是14、17世纪打造的太刀。
①長枪(9杆)和②枪头鞘(2个),1860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赠予维多利亚女王的外交礼物;③长枪(带鞘),握柄加装铁质护手,饰有酒井家纹,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④长枪(带鞘),握柄有z字形锋刃隔挡,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⑤十文字枪,一种类似于戟的长柄武器,18世纪江户时代制作
与各类日本刀一同展出的还有许多刀镡(刀护手),年代最早的是公元6世纪飞鸟时代的产品,数量最多的是江户时代的产品。早期的镡注重实用,制作简单,后期的镡都带有奢华装饰。在江户时代,镡基本上都是作为艺术品来设计制作的。
①薙刀(带鞘),刀身为17世纪后期制,刀铭“武蔵住藤原国保”,刀柄可能制作于19世纪; ②薙刀,1860年德川家茂赠予维多利亚女王的外交礼物;③薙刀(带鞘),无铭文,江户时代仪仗武器
突棒(长柄被截短),抓捕逃犯的捕具,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
长兵器
长枪
长枪即长矛,是中世纪日本武士的随从“足轻”(步兵)在战争中使用的长柄武器,在江户时代更多地被用于展示和祭祀庆典仪式,枪头截面通常为四边形,附带头鞘,头鞘通常饰有家族纹章,木质长柄表面涂漆,具有保护和装饰作用。一组装饰豪华的长枪(9杆)制作于19世纪中期,是1860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赠予维多利亚女王外交礼物的一部分。这些长枪制作得非常精细,木质握柄带有珍珠母镶嵌,运用日本传统的莳绘漆艺装饰,枪头附带金色的鞘。酒井家的一杆带鞘长枪,出自19世纪江户时代,全长3685mm,枪头长151mm,其不同寻常之处是握柄上带有一个少见的铁质护手,上面有酒井家纹,这个握柄护手可以使持枪者在战斗中增强握持的稳定性。一杆较短的带鞘长枪,年代为19世纪,全长2352mm,枪头长138mm,鞘长219mm,握柄的前半部有三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环箍,在第三环箍上有一个Z字形锋刃隔挡。一杆“十文字枪”,也称曲枪,制作于18世纪江户时代,是一种类似于戟的长柄武器,除了矛形枪头外,还有两个不同形状的锋刃,其造型可能受欧洲戟的影响。握柄带有华丽的装饰,很显然是一件用来展示的武器。
薙刀
薙刀是独具日本特色的长柄武器,最初为寺庙僧兵所用,后来成为武士的常用武器,刀柄长通常为900~1800mm,刀刃长300~600mm,刀的形制与传统武士刀类似,刀身前部弯曲。早期薤刀刀柄稍短、刀身较长,后期出现的薤刀刀身短小,有的是专供女性使用的。在平安至镰仓时代,薤刀是深受欢迎的战斗武器,到了江户时代和平时期,薤刀与长枪一样多用于仪仗。展品中,一把德川家茂的薤刀,系1860年赠予维多利亚女王众多日本兵器礼物中的一件,刀柄前后两段涂漆,分别呈棕、黑两色,镶金雕饰华贵而典雅,属19世纪日本薤刀的精品之作。一把松平家的薤刀(带鞘),全长2114mm,刀刃长344mm,刀柄可能制作于19世纪,上面饰有金色的酢浆草和白橡叶徽章标记,这两个家徽组合代表松平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其刀身是17世纪后期制造的,刀铭“武蒇住藤原国保”。另有一把19世纪的无铭薤刀(带鞘),全长2 756mm,刀刃长410mm,刀鞘长485mm,制作较为精良,属仪仗用刀。
长卷
长卷,全长1800~2 100mm,刀柄长900~1200mm,刀刃长900mm左右,其形状与刀柄较长之大太刀相似,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于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展品中,一把14世纪早期室町时代的长卷,刀铭“云次”。据介绍,云次是备前国“云派”刀工的代表人物之一,该流派制作的刀刃纹形状如同翻滚的云,后鸟羽天皇对此大加赞赏并赐予了云字名号。展出的这把长卷后来被改造为打刀,刀茎缩短,刀身变薄。另一把室町时代的长卷,年代为14~15世纪,刀身刻有“当麻”、“大和国刀”等模糊字样,疑似伪铭。
转管式三枪管火绳枪,其转管机制与同时期欧洲出现的“胡椒瓶”手枪类似,只是枪机系统依旧停留在火绳枪时代,19世纪制造
微型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造,饰有被不同大名家族使用的四目纹章,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
日本枪械①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造,枪管饰有北条氏家族鱼鳞纹章,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②火绳枪,18世纪江户时代制造,枪管饰有源平合战图案;③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造,枪管饰有鲤鱼跳龙门图案;④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造,枪管用金银铜装饰,饰有德川家族蜀葵纹章和佛陀、地藏梵文
日本枪械①火绳枪,又称“阎罗王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②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枪管饰有松鹤及松平氏家族纹章,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③火绳枪,又称“吉祥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枪管饰有凤凰梧桐图案;④火绳枪,19世纪江户时代制作,枪托饰有狮子、牡丹、菊花图案,枪管饰有松、鹤及松平氏家族纹章
早合(火药量器和装具),19世纪江户时代制
突棒
突棒,一种布满钩刺的长柄武器,主要用于抓捕逃跑的囚犯,是日本常用的“三捕具”(袖搦、突棒和刺又)之一,上面的钩刺能勾住被抓捕者的衣服,迫使其靠墙或倒地。类似的工具通常被成组地摆放在牢房外的架子上,对有逃跑意图的囚犯也是一种威慑。展出的一件突棒制作于19世纪江户时代,原本的长柄已被截短。
火枪
日本火枪来源于欧洲。1543年,葡萄牙人乘船来到日本种子岛,带来了第一支欧洲制造的火绳枪,由此开启了日本军事改革的进程。从最初的购买到后来的大量仿制,日本枪械制造业最先在种子岛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火绳枪从此被应用于战争。据史料记载,日本人在战争中使用火绳枪的最早记录为1549年。到了16世纪日本内战后期,火绳枪已经成为主要的作战武器,特别是在1575年的长筱之战和1600年的关原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火绳枪的大规模装备,使原本地位低下的“足轻”(步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地位显赫的武士似乎退居次要位置。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并控制了整个日本。在历时260余年的江户时代,日本在大部分时间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人遭到驱逐,只同中国和荷兰保持外贸通商关系。同时,枪支的制造和使用也被置于德川幕府控制之下。这些政策和禁令虽然有效维系了国内和平,防止内乱发生,但也抑制了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迫使日本打开国门,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变,枪械制造才揭开了新的一页。
伪装成匕首的击发式手枪
芥砲,通过挤压枪管上方的握柄完成击发,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
博物馆展出的日本火枪多数是19世纪江户时代晚期制造的火绳枪,其中包括长步枪、卡宾枪和手枪。这些枪支做工精细,枪身饰有金银铜花纹图案和家族纹章,属于德川幕府和诸藩首领的武器装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枪机采用葡萄牙早期火绳枪发火机制,主弹簧设置在枪机面板外面,步枪和卡宾枪均没有抵肩枪托,与16世纪的“种子岛式火绳铳”相比,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一套被称为“早合”的火药量器和装具,19世纪制造,其可能仿制于17世纪由荷蘭引入的同类器具。一支“轮翅式三连火绳铳”(转管式三枪管火绳枪),属于创新型枪械,其转管机制与同时期欧洲出现的“胡椒瓶”手枪类似,只是枪机系统依旧停留在火绳枪时代。博物馆展出的多支火绳枪是由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的。
展品中还有4支19世纪日本明治时代生产的击发式手枪,其中一支伪装成匕首的击发式手枪,外观极具隐蔽性;一支被称为“芥砲”,是一种枪管与握柄合为一体的击发式特种手枪,通过挤压枪管上方的握柄完成击发;另外两支是仿自比利时的击发式小型手枪。这表明19世纪中后期打开国门以后,日本很快就吸收了欧洲先进的武器生产技术,枪械制造从火绳枪时代直接进入击发枪时代,并跻身于现代武器制造行列。
编辑/吴潇
两支击发式小型手枪,仿比利时手枪
本文下期将介绍草原游牧民族和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盔甲武器。